<p class="ql-block"> 走 入 艺 术 家 的 心 灵 世 界</p><p class="ql-block">——黄发榜教授人生轨迹的探索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作者:陳 先 龍</p><p class="ql-block"> 确切的说,对于黄教授过去的人生经历,我了解不多。虽曾经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同住市总工会机关宿舍,由于专业的不同,我们交流很少。但是,在我原始记忆里,黄发榜在沙市工人文化宫负责美术工作期间,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有目共睹;在沙市美术界的非凡影响力,也是许多美术工作者望尘莫及,不可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最近,我在回忆写作中,涉及到原来沙宫工作的老同志,黄发榜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包括他的《简介,简历》。虽然资料分散,但内容丰富!阅读后,使我无比感动!我决定把这些分散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写成通俗易懂,便于观看的一篇拙文:</p><p class="ql-block"> 《简介,简历》叙述的一件件,一桩桩苦难经历:生活的艰辛,坎坷的人生,无数次的打击,都没有使他倒下,而且变得更加无比坚强!以此来探索他成功的真正奥秘!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迪:</p><p class="ql-block"> (一)勤奋苦命孩子的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15日,黄发榜出生于原湖北荆州江陵岑河口。出生后不久,便遭日寇焚家。祖孙三代以一小船,寄命于洪湖、长湖一带的生态环境,类似原始人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疲于奔命,积劳成疾,于1947年离开了人世;1949年用于谋生的小木船停靠在沙市中山公园大门附近便河旁,弟弟妹妹在船上病逝。后来,“一直仅靠母亲一人,抚养我和哥哥长大成人”。</p><p class="ql-block"> 黄发榜从小倾情绘画,闲玩之时,便拾用砖、泥涂画。</p><p class="ql-block"> 1949年上学,寄居新四军退役伤员姑父刘忠林草市家寄养读书。搬迁到沙市旅寄坊后,辍学过,母亲、哥哥和他负责一台织布机,以纺纱,织布为生;后又跳级,因旅寄坊与万济小学同属一个部门管辖,被动员入学。</p><p class="ql-block"> 1953年,小学五年级时,在沙市中山公园举办了生平唯一的一次个人画展。此展在几十年后,仍然有人给他美誉,褒奖!</p><p class="ql-block"> 万济小学的美术老师万声和,见他十分爱画画,没有节假日的发奋,画也画的不错。看他家庭贫寒,生活,居住都有困难。一日,“万老师主动找我去他家的住处,我一看房间不大,里面有两张床,一张桌子,万老师对我说,你就跟我住在一起吧!说话也方便,也可以节约时间,免得跑来跑去。我说不要钱吗?万老师摇了摇头!我心里真是高兴,十分感谢万老师!随后,我顺利的考上了沙市三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沙市三中校长周冰如也是画家。周校长“给我学画画提供了很多方便,并成立了高中初中美术组,还给图书馆交待:我们借书提供优惠政策。他把家里的床单拿出来,剪成我们需要的大小,作油画布。老师的善良之心,让我永生永世都难于忘怀!鞭策你发奋!”</p><p class="ql-block"> 1957年,黄发榜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浙江美术学院,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初创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国立艺专”。在考试中,还有一段插曲:</p><p class="ql-block"> “我考完入学考试后,没过两天,教务处孙家兴老师来找我:你考得很好(实际上是第一名),不过,我们不能录取你,我问:为什么?孙老师说:你是应届毕业生,没有毕业证。我说:我能不能以同等学历加试几门课程!孙老师说:不行!我想了一会,对孙老师说:我在杭州考试,就参加不了沙市的毕业考试,时间刚好碰到一起,我根本不可能看到毕业考试的试卷,能不能要沙市三中把考卷寄给您,让你们老师监考?考试完后,再把试卷寄回,如果考试能拿到毕业证,问题不就解决了!孙老师思考了一下,点点头,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了别的老师去办”。由于孙家兴老师的理解支持,黄发榜很快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后,一心想去感谢孙老师,由于没有钱,只是口头表达一下他自己的报恩之心,也能让他的心平静一些!“当我到教务处时,接待我的老师说:孙老师已经走了,我问:他什么时候回来?老师说他不回来了,他是历史反革命,劳动改造去了!我当时如遭雷击,僵在那里!我想如果孙老师早些抓走,我可能就没戏了。这样的恩情,只有铭记心间,难说回报!”</p><p class="ql-block"> “1961年,附中保送我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1966年毕业,原拟分配至南京空军部队政治部美术创作组”。由于命运的安排,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二)在激情燃烧岁月里,付出的惨痛代价</p><p class="ql-block">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作为学生代表,被学院领导指定为:浙江美术学院文化大革命委员会委员”。由于在文革中,我“言行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校纪校规;言行规范的组织了与造反派形成针锋相对的群众组织,享受了现行反革命的各种“优厚待遇”。被学院造反派到处追杀,并把我关进了“牛棚”,在牛棚里,“我们只能向右看,不能两边看(有大字报),定时接受批判,定时劳动改造,定时写交待材料,定时揭发他人,定时吃饭,关灯!由于生活有规律,又与外界隔绝,身心安定,身体好起来了!因为内心无愧,自信正确,没有负担。而且还能接触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专家教授,学院的各种领导,确实十分有成就感!院长潘天寿就住在我右边。有时我就溜过去听刘苇先生和潘先生讲话,我也参合。我不同意刘苇先生说的:“是我们害了你”,我说不是!你们是走资派,是反动权威,我是现行反革命!”</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中央发生了什么二月逆流,把关押的我们放出去了。但是,没有自由,仍受管控。不久,就遭到了校外造反派的袭击(由校内造反派指引),他们捆绑着我的手脚,脱去我在北京地摊上买的皮鞋,搜走身上所有的东西,嘴巴用抹布塞着,眼睛像骨折病人打着绷带,把我拖下楼,甩到卡车上,运到他们的据点。他们有的用拳头打,要我交待问题。”</p><p class="ql-block"> “ 站在边上的一个头,正在看从我身上抄出的东西,他看到我在医院的检查报告,问:你现在是生肺结核病?我说是啊!他命手下住手,要我交待问题!于是我说:你们抓我来,都不知道我的罪行?!我在学院生活了快11年,当然是我了解学校!你们这么做,违反了毛主席的实事求是原则!我死了不要紧,你们也要陪伴!你们看看现在都在查过去几十年前的事,什么叛徒,汉奸,反革命等等,你们把我迫害致死,难道以后不会对你们进行追查,清算!?”。“他们拿出纸笔,要我写罪行。我写下了:我已经竖着走进了你们的队部,我就准备横着出去!我有什么罪!?说完就把笔丢出去了”。“那个头跟他的上司打电话:这个人很硬,准备死,不投降,没有交待!”。最后,他们按照上面的指示,给我一双布鞋,把我用车弯弯拐拐的弄到了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放了!”</p><p class="ql-block"> 得结核病也是“在文革中,我们要处理、商量、策划一些校内外有关文革的事情,要找一个认为安全的地方。组织中有一个生结核病的同学,有一间专控隔离病房。因为在运动中,长时间连吃饭、喝水、睡觉都顾不上,身体透支十分厉害,在这间隔离病房里,时间一长就被传染了。”</p><p class="ql-block"> “我被抓我的那一帮人放出后,就化名给在丽水的附中同班同学沈古运打了电话。因在附中四年同学关系很好!他为人诚朴!相互理解信任!想要在他那里躲一段时间。尽管我俩在文革中的观点,立场对立的,但他知道我的行为分寸和为人,不可能是通缉令上写的那些东西。就十分爽快的接受了我的要求!于是我在沈古运家里一文不付,吃住了近两个月,又把我安全的送走。后来,他的组织知道他收留了我的情况后,所受到的伤害可想而知。这又是一个为我承受苦难的恩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校的粮票,助学金都被扣除,是后来当了省委副书记的梁平波十分智慧的给了我援助!我被发配去劳改后,他也打成了反革命,关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最后,造反派放弃了把我装入麻袋,丢入钱塘江的计划。只发配山西煤矿劳动改造。”</p><p class="ql-block"> (三)山西煤矿“劳动改造”,深入基层;珍惜和工人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这段难忘时光</p><p class="ql-block"> 被下放到山西煤矿白家庄煤矿后,“因为我是学美术的,又正赶上了当时搞红遍中国的宣传活动,于是我从白家庄煤矿被调到了矿务局,搞宣传和办展览。除了中央开大会和专项纪念活动之外,要献高产!这时,我就再没有机会到地下和工人们一起在煤矿挖煤了!”</p><p class="ql-block"> “我到山西后,也有不少单位想挖走我,但一看鉴定,便是膛目结舌,不敢惹!”</p><p class="ql-block"> “1972年,文化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30周年,文化部举办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我这个劳动对象,被选入参展的中国画作品改画组。改画组分人物、山水、花鸟共8人。”</p><p class="ql-block"> “我从北京回山西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投来的眼光,说话的口气多了些和谐、敬仰的氛围!还听说省里有关部门还专门为我们几个召开了会议: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保障我们有利的创作环境,促进我们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山西美术协会主席苏光,还专程来煤矿考察我的工作、生活状况,想把我调到山西画院。对于长辈的善意和劝诫,我诚挚的表达了感谢!”</p><p class="ql-block"> “1976年,管理矿务局的军代表汪育平到我住地劝我,要即刻特批,把我从煤矿调出,回荆州沙市和家人团聚!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办完了一切手续。在回湖北的路上,听到了广播里播放“四人帮”倒台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四)回家乡,从事工会职工美术工作,成就辉煌</p><p class="ql-block"> 黄发榜离开山西煤矿,回到家乡,一路阳光灿烂!时任沙市工人文化宫主任的余永江听说后,立马将美术特殊人才引进,担任沙宫美术组长!</p><p class="ql-block"> 黄发榜自调入沙宫后,沙宫的美术工作和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美术培训班和创作班连续不断的举办,《素描学习班》,《美术创作班》,《水彩油画班》,《国画班》等等,黄发榜都亲自授课。</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美术工作上台阶,首先在沙宫创办《沙市工人画廊》,职工美术爱好者有了学习、创作、展示和交流平台。使美术绘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由于《沙市工人画廊》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省总工会为此在沙宫召开了现场会,并在黄发榜的倡议下,决定将湖北《六市及省直大型厂矿职工画展》,正式定名为《湖北工人画廊》。自1981年起,每年轮流在全省各地文化宫举办,内容还增加了书法,摄影。沙市职工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在全国和《湖北工人画廊》历次展评中,获得金牌12枚,银牌21枚,铜牌13枚。</p><p class="ql-block"> 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派出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周一华和他恩师朱颖人教授,到沙市调黄发榜回浙美,沙市为了留住人才,办调动手续竟用了八个月。而且,市委组织部门还找黄发榜谈话,给出两个职位选择:一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二是市总工会副主席。都被黄发榜婉言谢绝。因为黄发榜要的是自己热爱的美术专业和创作优秀作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而不是官帽和权利。</p><p class="ql-block"> (五)如鱼得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1984年,黄发榜回到浙江美术学院后,直至退休,曾先后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潘天寿基金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特聘画师,西冷书画院特聘画师,中国美术学院创作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近20个专业职务;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及颁发的证书。平生获奖30有余,文论40余篇,一些作品参加过国内外展览,亦有作品被专题馆所或艺术博物馆收藏;《中国美术60年》画册,收录作品一件。</p><p class="ql-block"> 黄发榜曾经创作了一幅表达邓小平革命意志,改革决心。题目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幅画慢慢衍变成《踏平坎坷成大道》,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美术学院画展研讨会后,经《人民日报海外版》在综合报道上,被称之为“代表了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后来,《踏平坎坷成大道》又衍变成14張一套组画,画了两张,美国洛杉矶亚洲太平洋艺术博物馆就收去两张。其中还为基辛格博士复制了一张小的,挂在他的书房里。</p><p class="ql-block"> 他说:“1997年,我以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身份在日本东京作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美术一一承继、反审、借鉴、固守、捨弃、开拓、培育、创新,强调艺术家个性和原创精神!初显中国特色的美术事业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黄发榜的精彩传奇故事很多。我只是从一个侧面初步探索黄老先生的人生轨迹,不能反映他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总之,黄老先生为美术事业,为国家培养众多美术人才和创作优秀作品为国争光的贡献,是灿烂辉煌的!他用行动诠释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名句的深刻寓意!;也实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终于到达理想彼岸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与他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作品:定格一一瑞金挖井</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作品:《临终犹记八亿人》</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作品:《人间几多未了情》刘少奇纪念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顶级作品:曾复制一幅挂在基辛格博士的书房里!</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与《沙市工人画廊》成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黄发榜(左起前排二)回沙时,与原沙市市委领导,市总工会领导,市工人文化宫历届领导成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94年7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关报道黄发榜作品的评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