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出村钉锅 2017年摄</b></font></h3> 相传旧社会,河北武安县衙在城西修文庙错盖成了火神庙,结果没出几个当官的,却烧出三石六斗钉锅匠。到了清末民初,武安县依靠耍钉锅手艺的大量的师傅们,眼看死守在家乡就吃不开饭了。有道是“人挪活,树挪死。”于是,许多钉锅人用担子挑着工具、铺盖,三三两两结伴流入内蒙古和山西的忻州、雁同地区。<br> 其中,右玉也来了不少,仅马官屯一个不点儿小村就住了六、七位武安钉锅匠,后来半数就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一位名叫李惠元的钉锅匠因家贫,奔三十的人啦,一直没个说媒的。后经储增明牵线与马官屯村哑女闫大女完婚,使李感恩不尽,主动提出收储增明十五岁的儿子储三为徒,那真是地皮菜遇到闷生生雨,他虽早有此打算,但自己清楚村里有好几个孩子都想跟李学艺,有的家长一吃变样饭就请李师傅,可李从来没有端过储家的碗边边,他怕白张了口。 <br> 储增明十不估划天上竟然能掉下了馅儿饼,这让他激动不已。一天晚上,他请李师傅到家吃饭,李师傅因他娶过了老婆,他因李师傅安顿了儿子,彼此都挺高兴,两人喝酒不用盅盅,而是拿瓯瓯(小碗)砍。没多久他就喝醉了,连李师傅多会儿离开他家,他都不清楚,睡在大炕头,直背烫起好几个灰溜泡,吐了一盖窝,尿了半炕,全然不知。<br> 旧时,谁家儿子跟人斅了手艺,当家人绝对要比现在的家长儿女考上大学兴奋百倍。不巧得是储三刚学了一年时间,突然,师娘暴病而亡,丢下师傅一人灰庭冷灶,孤独留稀(十分孤单),凑乎过了大年。正月初六李师傅把储三叫到跟前握住他的手说:“三子啊,我和你大(爸)处系得不赖,你也是个仁义孩子,叔叔很喜欢你,自从你师娘走后,我心里没一天好受,我决定要出口外,很舍不得离开你们父子,但这是天意没法子,我把你的事情已跟宋存有师傅说妥了,以后你就跟着他学吧”。<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 储三1948年学徒契约</b></font></h3> 1948年元宵节一过,储增明就找本村二秃先生立字画約,使储三成为宋存有的过门徒弟。旧社会拜师学艺,都是要有契约的,七十年过去了,储三对他钉锅学艺的契约还能倒背如流:“储维元愿拜宋存有为师,钉锅学艺,三年为满,四年为圆。改行不管,跳槽赔偿一年穿戴。学徒期间,无身价报酬,如有违约,任打任骂,当兵吃粮跑了不管,投河跳井与掌柜无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br> 立约后,过罢二月二,宋师傅就带储三到右卫北守一带做营生,转眼两个月过去了,眼看快过四月八啦,这个日子是武安各路钉锅师傅到朔县会合的时刻,初三一大早,储三挑着担子,师徒二人就上路了,一路边做营生边行进,初五到了平鲁县中石湖村。<br> 储三头一次出远门,路上吃喝不好,赶路上火,憋叾拉不出屎,中午在伺主家吃了两碗莜面饸饹,没到起晌,肚子滚心疼,后请该村土医生蒋二诊断说,储三得的是结症,给他肚上扎了十六根银针,一直到晚上九点才起针,先生拔出针给他看,并说:“孩子呵,你看你的结症多厉害,连银针都锈成个黑八”。起针后,储三上茅池屙了一泡,神也没了,鬼也没了,肚子也不疼了。临走,宋师傅感谢救命之恩,为蒋先生钉了一口锅,补了一面火盖,双方均未收银,各凭本事,相互扯平。<br> 四月八,师徒二人如期进了朔县城,中午63位武安钉锅师傅,58名徒弟齐聚朔县南关唐瓦窑,晌午猪肉烩粉烩豆腐、油炸糕、散装朔县高粱白,一直红火到和夜饭连了头。聚会结束后,师徒二人又到宁武、神池、偏关一带做营生。<br> 几个月下来,储三感到宋师傅不如原来李师傅好伺候,他喜好喝酒,酒量不大,一喝就多,常发酒疯,一发酒疯,便拿储三出气。干活过程中,他很少为自己传授技术,营生一时做的不跟他的心,轻则动手抽嘴巴,重则用钻杆摔打你。一次补锅,储三不小心把有裂纹的锅弄成两瓣,师傅操起钻杆照储三的右腿摔了两下,使储三腿拐了一月有余。尽管如此,储三还是牢记父亲的嘱托,为了学艺,一切都忍了。最让储三想不通的是那年过春节,别家的徒弟师傅们都给换了新衣裳,唯独宋师傅却连一条新线也没给他买。师傅们私下都议论,宋存有这事儿脚板烤火——扮得不像手。<br> 年初日晚上接神,学徒的小弟兄叫储三一块儿出去响炮他没去,正月初三,小弟兄又喊他一块儿逛朔县城迎喜神他还是没去。初六晚上他躺在炕上怎也睡不着,半夜,他找来梯子从唐家车马大店西南角逃跑了,黑瞎八洞他找不到回右玉的路,结果反其而行之,中午到了宁武。<br> 次日,他又返回朔县城,快晌午了他又饿又累,爬上南城楼,看能否瞭到一个熟人。正巧,钉锅匠候兴叔叔从南门走出,他急忙跑下去,一头扑进候叔叔怀里,候师傅问他“三子,你在这儿干什么?昨天宋师傅二三十号人,杀开人马寻(读如新)你,要是逮着你,不把你腿打断”。候师傅看到这个孩子,大年时节,破衣烂衫,灰头饰脸,十分可怜,领回自家,让老婆给他煮了一锅扁食,馏了一碗烧肉,他两天没吃饭,狼吞虎咽,美餐一顿。饭罢,候师傅告诉他:“宋师傅那里你是不能回去了,井坪赵香山师傅缺一徒弟,今晚,你就在我家住一休,明天一早去井坪找赵师傅,就说我让你找他”。<br> 第二天,储三一大早起床,为候师傅担满水缸,吃过早饭,眼里噙着泪花上路了。那天,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雪,乘晌午才崴趔到井坪。大街上空荡荡的,连个问话的人也找不到,他敲人家大门,主人门缝一眊,非但不理还骂他:“年纪轻轻的不待受,大年时节出来讨吃”。他来回在井坪大街转了两三趟没找到赵师傅家,半后晌牛群回家了,一位好心的牛倌才把他送到赵师傅家,原来候叔告给他的地址变了,赵师傅过春节才搬的新家。<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储三使用过的风箱</font></b></h3> 候师傅和赵香山师傅是拜把弟兄,当储三说明情况后,赵师傅欣然接纳了他,使他又成为赵师傅的过门徒弟。<br> 接下来,他与赵师傅相处的日子里,让他感到十分舒心,自己非常庆幸,终于找到了一位称心如意的好师傅。赵师傅的钉锅技术在武安师傅当中堪称一流,特别在内蒙和林一带相当有名,人们有活儿专等赵师傅来做,营生多的做不完。他跟赵师傅在和林仅干了四个月,就挣了六石绿豆四石米。他不仅手艺强,人品更好,他伺候的人和伺候他的人都这样说。<br> 储三讲:“赵师傅对他知冷知热,体贴入微就像父亲一样”。师傅对他从不摆架子,也不训斥更不打骂。毫无保留地将钉锅技术传授给他。转眼三年过去了,他学会了全部钉锅技术,1951年腊月赵师傅送给他钉锅工具一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又请他在和林红城饭馆吃稍麦。饭桌上师傅满眼泪花地说:“三子啊,你明天拾掇拾掇东西,后天回家吧,明年你就不用再来了,你现在完全可以靠钉锅养活一家人啦,哪儿也用不着去,就守住右玉,我跟你师叔弟兄二人大半辈子在外刮野鬼,丢下你师娘师婶、两个师姐和七十岁的师奶,光景四撒无野,人家“四孤五寡”。(兄弟二人、妯娌二人称四孤,一家五位女人活守寡)兄弟俩出来算挣几个钱也没球个意思”……<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1981年赵香山给储三的来信</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1985年储三给师傅寄莜面的收据</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到今天老储一提起师傅就泪流满面 2017年摄</font></b></h3> 自从分别后,由于那时交通不便,师徒再没见面,但一直保持书信来往。赵师傅在右玉呆了多年,习染的也好吃口莜面,并且推的好窝窝(猫儿朵),搓的细圪涓儿(莜面绳绳),他每年新莜面下来,都会给师傅寄上10来斤,就连1960年饿肚期间也从未截断,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师傅去世。师傅死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傍晚,他都会到十字路口为师傅烧纸送寒衣。时过70多年,至今老储一提起师傅就会泪流满面。他还保留着部分师傅的信函和寄包裹的收据,过去,师徒那种纯正的感情,实在令人羡慕和感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大小不同的钉锅圪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大小不同的钻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钉锅匠压杆长5尺</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钉锅钻长50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肚皮碗直径6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坩埚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圪擦子直径5厘米长13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铁砧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长短异样的錾子</font></b></h3> 储三,1932年出生,新城镇马官屯村人,大名,储维元,如今90高寿。前五年我结识了老人,他为我讲述了开始学徒的心酸经历以及后期他与赵香山师傅相处成父子关系的情感历程。他用两天时间为我演示了锔缸钉锅的全过程,演示完毕,他又将全套钉锅家具奉送与我,我给了他1600元,说死说活都不要,说我小看他。后来我说“您要不收,我就不要您的东西。”后经别人打帮,才勉强收下888元。<br> 之后,他三次去我工作室,和我叨拉了他30多年的钉锅史,并为我详细介绍了钉锅锔缸的整个流程。他说,过去人们称我们这号人,叫小炉匠。之所以这样称呼我们,一是因为我们钉锅使用的作杖,都比人家铁匠的小,没有一件重器;二是我们在五色匠人中算不上高头匠人,只是小打小闹的小手艺;三是收入少的可怜,只能凭它吃口饭,靠它发不了财,常年在外流浪,全家人也只能混个肚儿圆。<br> 钉锅手艺人,以钉锅补锅为主,此外,大小铁盆、铁瓢、打月饼的大鏊子、摊米面花儿的小鏊子、火圈、火盖、炒莜麦锅等诸多铁器,以至于小坛大缸送饭罐等粗瓷器都可以补。<br>钉锅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铁钻、压杆、铁砧、手锤、风箱、坩埚等。出门的时候用长扁担一头挑风箱,另一头挑一只箱子装所有工具和材料。<br> 钉锅是个苦差事,钉锅人每天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少则十来八里,多则二三十里,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招揽生意。因为,谁也不可能背上锅扛上缸抱上火盖,上门找钉锅匠,更何况是张家烂了一个小饭罐,李家断了一个小火圈,一个小村村二三年炸不了一口锅,趁不住,只有等钉锅匠上门来。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打闹个三两块;不好,弄个块儿八毛;遇时连一毛钱的生意也没有。若无生意,连吃饭的地方也没有了,多亏乡下人厚道,到时候总有人说,出门在外谁背锅,到我家随便吃几口吧。由此,钉锅匠说他们是吃百家饭的人,在民间也把上别人家吃饭,称之为“钉锅”。钉锅匠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就这在农业社时期,还卡绊的不让出去。<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生炉打圪巴2017年摄 </font></b></h3> 钉锅匠卖的是手艺技巧,消耗材料用的却较少,使用最多的是铆接裂缝的⎵ 形钉,俗称“圪巴”,它是用熟铁打制而成,大巴一寸左右,小巴几分不等,打制“圪巴”都是钉锅匠的事情,所以,钉锅匠也可称得上半个铁匠。<br> 钉锅匠进了村,总会站在当街的高圪蛋或窑顶上,放开嗓子,提高调子,尖声呐喊:“忽利——鬼喂唉——”这是河北钉锅匠喊的,是啥意思?鬼也听不懂,村里人只能捉其音,而不能释其意。本地钉锅匠的吆喝声,略微好懂些,但调子一样尖怪:“钉锅——来吆——”“活糊——锅来吆”。实际上村人也闹不机明喊的是啥玩艺儿。不过,天长日久,习以为常,人们也不去追求什么字义,只凭那特殊腔调,一听便知道是钉锅匠进村了。<br> 吆喝上一阵子,家里有炸了锅的,煸了火圈火盖的,人们就会从四南五北赶过来,按先来后到,用所修补的东西排成队,然后师傅根据情况进行逐一处理。如果你的锅裂了缝,那么,师傅就会提溜起锅,用手锤再敲打几下,为的是裂缝走到底,以免在钉补的过程中出现新的裂缝。<br> 处理裂缝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打眼,眼儿打在裂缝两边适当位置,一道“圪巴”两个眼,二寸左右一道巴。钻眼时,如补炒锅一类的大件儿,需将压杆一头插入墙缝内,把铁钻的上尖顶在压杆中间的浅洞里,下尖定在选好的位置上,师傅骑在压杆上,一手抓住压杆,一手握住钻杆。钻的时候,由慢渐快,边钻边淋少许胡麻油。这样既省钻头又省力。<br> 钻好眼后,将锅立起,把“圪巴”的两腿插入眼内,用錾子把长余的 “腿”打掉。然后用铁砧顶住“圪巴”,用铁锤将多余的钉腿打平。这一动作最考验师傅耍锤的功夫,锤轻了,不仅圪巴打不紧,而且残余的钉头敲不平打不光;锤重了,裂缝会震宽,一不留神重锤砸不到钉腿上,那就会捅下娄子(闯下祸)打烂铁锅,那不光是赔钱的问题,简直是砸了饭碗,伤脸跌叾的事情。<br> 如果是小件东西,就不需要压杆了,直接使用小铁钻,上尖顶在肚皮碗儿的小孔内,下尖定在选好的位置上,师傅用肚压住碗儿,用手转动钻把。无论大锅还是小锅钉一道圪巴都是5分钱。但该行业有一不成文的规定,钉的圪巴再多,不得超过锅价的一半。过去庄户人的铁锅只有烂到实在没法儿再修的时候,才会“砸锅卖铁”。<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支撑炒锅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炒锅钻眼儿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锅补好后涂抹了石灰膏2017摄</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补锅2017年摄</font></b></h3> 除了用圪巴钉锅外,还有一种锅塌开小窟窿,是无法用圪巴钉的,而是采用黄铜补锅法。具体做法是,先端起锅,对着日头照,找准位置,用石笔作好记号,用铁钻钻洞,使其略大,用铁锉将洞口周围污渍铁绣锉掉。锅底朝下,将锅架起稳好,用坩埚把铜化成水。然后用一只旧鞋底托起一把谷糠,在糠的中间刨一个小凹坑,将化好的铜水倒入坑内,从反面对准铁锅上钻好的孔,在铜水似凝非凝时向上一揪,铜水从孔中露出一些,,另一只手用事先准备好的布卷一按一拧,露洞就被铜铆钉铆好。这个过程关键要把握好铜水的温度,还要看露出孔外的铜水多少,太少补不住,太多锅不平,太热揪不出,太凉按不动,必须要求眼疾手准,一气呵成。 <br> 还有一种情况是锅塌得窟窿较大,那就得打补丁,补丁由铁片或铜片制成,视洞大小,铰成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固定在铁锅上,把露洞堵严实,规整光滑的补丁放在锅的内侧,外侧也用较小的铁片固定。补住的锅要严丝合缝,不渗漏水。<br> 曾经缸也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什。无论进谁家,正窑、堂屋摆得全是缸。那时候,没有自来水,过日子要用水缸来存水;一年四季吃不上个新鲜菜,到秋季要用菜缸淹茴子白、胡萝卜丝烂腌菜;像样人家都有酱菜缸,年年续放玉蔓菁;人们从来不买醋,都是自个儿酿造,醋缸又是必须的;还有黑酱缸、素油缸、米面缸、粮食缸••••••<br> 过去,人们普遍都很穷,虽然缸就出产在本县大磁窑村,一套五只也只有十二块八毛钱,但缸破了人们从来都舍不得扔,因为焗一只缸只有买新缸五分之一的价钱。<br> 锔缸,事先要把有缝隙的缸用麻绳摽好,按缸壁薄厚,裂缝长短,挑选好铁圪巴,按圪巴大小,用钻头在缝隙的两边钻眼儿,在钻眼前,先要錾子将缸釉錾破,为增加圪巴的拉力,一对钻眼儿的间距要比圪巴的长度稍小,圪巴间距一般四寸左右。缸锔好后,要把缝隙两边的釉面敲掉,然后涂抹石灰膏,过月后即可使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锔缸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用绳摽缸2017摄</font></b></h3> 储三从事钉锅服务业三十多年,他技术精湛,他是一位顶一把二(不是凑数)的好匠人。在那些艰涩的岁月里,他为当地老百姓节省了不少的开支,让人们破碎的生活得以重圆。他当了大半辈子钉锅匠,虽没有为儿女弄下多少家产,但他就凭这点钉锅手艺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也没让老婆孩子饿过肚。他很知足,性格豁达,日子过得非常踏实,身体倍儿棒,85岁时为我演示,还能抱出大皮缸。<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铝锅、大铁锅这些传统的灶具,虽然被新型的电磁炉、高压锅、电饭煲等电器取代,补锅匠这个行当也随之被淘汰,但为了让后人记住他们,我较详细地记录了储三的钉锅生涯,本人认为钉锅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咱们的传统文化。<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