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82医院业余宣传队

伟宁

<p class="ql-block">  拉哆咪索来咪哆拉,拉哆咪索来咪哆拉,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洗衣歌》时,就会想起50多年前我在182野战医院业余宣传队时的那段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爱跳爱唱,是受我母亲的影响,母亲是抗日战爭时期的老兵,出生在沂蒙山区,是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记得她最爱哼唱沂蒙山小调,有时还会索拉索拉哆拉哆的扭扭秧歌。从小受到熏陶的我,自然也遗传了这方面的爱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话不多,但胆子较大。小学时担任过大队组织委员,曾主持过大队会,想想那时真是傻大胆,但因此锻炼了胆量,也是我人生中一段比较出彩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一岁时的照片,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白白胖胖,头发微卷。</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吹口琴,母亲很支持,说我们会什么乐器她都会给买,可在那个年代,有些爱好是不可能满足的。学校的音乐教室里有一台大钢琴,上音乐课前,乘着老师没来,我会偷偷的去按按琴健,那动听的声音,闯入我的心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六年级时,我们几个爱好文艺的小女生自编了舞蹈,每天放学后在同学家排练,全校汇演时得到了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父亲所在的部队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邀请我们几个女生参加,和这些兵大哥一起排练节目,到各个连队巡回演出。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有了一定的舞台经验。入伍后,我把这个爱好带到了部队,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娱乐的年代,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演出后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年(1969年11月)我参军入伍,来到一八二野战医院一所当了卫生员,部队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所革命的熔炉中,我逐渐成熟长大。</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医院驻扎在安康地区恒口镇,为修建襄渝线的铁道兵服务,医院因为才建院不久,病房条件非常简陋,喝的是井水,每天熄灯号后就要停电,病人的床单被罩都是手洗,有时水源紧张,要成堆的抱到河边去洗,可那时年青的我,从来没觉得苦,每天情绪饱满的投入工作。随部队野营拉练长途跋涉,两次上青藏高原,去农场劳动锻炼,参加阿克塞县哈萨克族自治县医疗队,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使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前,院里都要从科室抽调部分有才艺的人员组织宣传队,排练一些正能量的节目,到各个部队巡回演出。我有幸参与其中,虽然是业余宣传队,但是每天清晨起床号一响就要起来吊嗓子压腿,我从小没有正规练过,基本功差,压腿,劈叉踢腿都比较困难,但日久天长的练习总算有一点起色。年底165医院,55医院,182医院这三个野战医院宣传队在325兵站汇演时,我们演出的《采药舞》得到了好评,评委称赞说182医院的女兵基本功都很好,腿踢得真高。得到这样的评价,我们都非常高兴,这与每天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刚去宣传队时,不太会化妆,但还想以较好的面貌站在舞台上,也想要对的起观众,可又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不知道谁找来了一本《红色娘子军》舞台妆的书,我们就照着吳琼花的妆来化,浓浓的油彩,黑黑的眼影,直直的大刀眉,浓妆艳抹,近看真有点恐怖,但在那个年代,舞台妆都是那样,还觉得挺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每年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就是《洗衣歌》,这个舞蹈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旋律优美,节奏欢快,穿上漂亮的藏族服装,从舞台里边跳边唱着出来,可爱的小卓玛,可亲的炊事班长,美丽的藏族姑娘抢着为解放军战士洗衣服,体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温馨场面。每次到友邻部队巡回演出,台上演员精神饱满,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这热烈的掌声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为了发挥女兵的特长,也为了展示我们多姿多彩的服装,我们的舞蹈节目比较多,朝鲜舞,新疆舞,傣族舞,藏族舞各种民族舞,有人说远处看我们就像一群仙女下凡,服装五彩缤纷,色彩斑斓,非常养眼。最紧张的是每次节目中间换服装,心“怦,怦,怦”地跳,气喘吁吁,生怕赶不上趟,经常不是忘了系带子,就是忘了戴帽子,时常出点洋相,但战士们友善的笑声和掌声化解了我们的尴尬,丝毫不会影响演出情绪。每次演出结束,部队领导都要热情的招待我们,感谢我们给指战员带来了欢乐,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一次,炊事班有几个战士为我们准备演出后的加餐,没有看到我们的节目。宣传队的领导专门让我们到后厨给他们表演了女声独唱,乐器独奏,还有我和另一个队员说的对口词,题目好像是《枪》。那几个战士很受感动,看到他们高兴,我们也很欣慰。现在想起来那个对口词演的真的很傻,可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从1968年到1971年这四年间,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女兵基本上招的都是部队内部子弟。她们听着军号声长大,从小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严格教育,大部分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宣传队里有几个台柱子,跳的好,唱的好很有才气。虽然队里没有专业的编导和编舞,但我们排练出的许多节目质量都不错,其中有的舞蹈动作都是大家集思广益,你一句我一句的凑成的。队里男兵比较少,很多节目需要男兵配合,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有女扮男装,上图这个欢快的新疆舞《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儿》有两个可爱的新疆老大爷,你们能看出来是女兵演的吗?</p> <p class="ql-block">  看这两个女兵演的新疆老大爷真像那么回事,一个白胡子,一个黑胡子,排练时,看到她俩摇头晃脑,揪胡子,瞪眼晴模仿老头的样子,常常逗的我们哈哈大笑,但更多的是佩服她俩的奉献精神。在舞台上演出时,台下有人能认出是女兵装扮的,会热烈鼓掌,哄堂大笑。事后知道的,更会连连夸奖,赞不绝口。70年代反串演员还是不多的,我们宣传队也真是开了先例了。</p> <p class="ql-block">  表演唱《八大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舞蹈《竹签舞》</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国和越南是同志加兄弟的关係。中国帮助越南修铁路,并给予了他们大量物资援助。我记得有一首歌叫《中越友谊之歌》,歌词写的很好,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临东海我们友谊向朝阳。紧跟形势,我们排练了竹签舞,歌颂越南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可在70年代末,越南背信弃义,不断的在边界挑起战争,破坏中越友谊。迫不得已中国在1979年的2月17日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狠狠打击了公然挑衅的越南人,捍卫了祖国的尊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女声小合唱《浏阳河》,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虽然没有专业人员的水平,但由我们演绎出来,却非常的接地气。</p><p class="ql-block"> 因为喜欢乐器,自学了中阮,弹的不熟练,小乐队缺低音部,乐队队长让我上去和他们一起演奏《草原英雄小姐妹》,因为我不会变调,小乐队只能跟着我的调子走,想起来真的是很可笑。我们医院的女兵非常厉害,乐队里手风琴,扬琴,笛子全部都是由女兵演奏的,每次演出,都很出彩。</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思想没有像现在这么开放,在一些舞蹈中,男女演员跳舞时要求表情丰富,目光要有一些对视,可有的演员非常不好意思,眼神一对马上躲开,甚至还会脸红,那个年代年轻人就是那么羞涩,非常单纯。</p><p class="ql-block"> 一次下部队演出,没有室内演出场地,在河滩上搭个简易舞台,二月的陕南,天气非常寒冷,风呼呼刮着,穿着单薄的演出服,手冻的哆哆嗦嗦,连扣子也系不上,那个年代的女兵,真的特别能吃苦,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当时排的节目,大部分是自编自演,有舞蹈,表演唱,诗朗诵,乐器独奏,评弹,样板戏等等,各种节目丰富多彩,想想在那么简陋的条件下,能排练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是多么的不容易呀!</p> <p class="ql-block">  照片后排有几个男战士是325兵站勤务连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几年中,我们182医院一所长期独立在外执行任务,组织宣传队可缺少男演员,跟325兵站勤务连借了几个男战士一起组成了一支小小的宣传队,到各个部队巡回演出,有了男兵的助阵,我们的节目更加的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 业余时间,科里的医生和所里男兵还组织了篮球队,经常在晚饭后和勤务连的官兵打友谊赛,球赛打的非常激烈,球员们个个生龙活虎,展开激烈的争夺,不论哪一方进球,欢呼声,叫好声,掌声都能使全场沸腾,有的战士甚至会高兴的“嗷,嗷”大叫。我们科里有几个医生篮球打的很棒,每次比赛,我们都要前去助阵,为他们摇旗呐喊。有时女兵也去打表演赛,虽说球打的没有男兵那么激烈和精彩,但观看的人也非常多。男兵有时候也很八卦,听说勤务连战士给女篮球员们都起了外号,什么蝴蝶迷,大长腿……,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业余生活枯燥乏味,仅有的乐趣就是打打篮球,翻来复去的看几部老电影,也难免战士们会出些 “幺蛾子”,真的是可以理解。</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用文艺舞台的形势,把党的政策和温暖送到每一个指战员心中,宣传队员们也以英雄为榜样刻苦学习,认真排练,节目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非常鼓舞人心,所以特别受欢迎。尤其在三线地区,交通不发达,环境闭塞,我们业余宣传队,为广大指战员带去了很多欢乐。</p> <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82医院一所战友在北京聚会,一些老宣传队员,即兴在现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姿不减当年,他们的情绪感染着我们现场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宣传队队员,己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了,可大家聚在一起,仍然是那么朝气蓬勃,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轻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几年间,我带大了孙子,闲暇时上了老年大学,参加了钢琴班的学习,去完成我年轻时的梦想,可笨拙和粗糙的双手摁在琴键上,完全没有年轻时的感觉,学了将近三年,也弹不出几首动听的歌曲,让我没有了自信。俗话说年过三十不学艺,我今年已近70岁了,有那个心可己经没那个能力了。欣慰的是女儿钢琴弹得还不错,弥补了我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可在宣传队的日日夜夜让我终身难忘。每次下部队巡回演出时的情景,都让我记忆犹新。激情的岁月,火红的年代,装载着我们的理想,承载着我们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靜下心来,往事时常会浮现在眼前,那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毛泽东思想的教育下,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祟高的理想,直至今日,我仍然对那个年代的生活念念不忘,虽然环境艰苦,生存条件落后,但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永远充实,军营中时刻充满着我们的欢笑,每天情绪饱满,斗志昂扬,乐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