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人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也有人因为一句词就爱上一首歌。而我因为一首《夜雨寄北》,读完了苏缨、毛晓雯合著的《李商隐诗传》这一本书,也因此喜欢上了李商隐的诗文,更坚定了我对唐诗宋词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读读李商隐的诗。”这一想法偶得于一次与朋友的闲聊,应该是两、三年前的事了吧。与朋友聊天时说到《夜雨寄北》,不禁聊起读师范时学习这首诗时的情景,回想起当时带我们学习这首诗的那位头发花白、深情款款、倾倒师生的老教师。也自然而然地聊起了人到中年后对这首诗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然而我却张冠李带,记错了它的作者,朋友及时提醒我:“作者是李商隐。”于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便一齐涌出记忆的闸门。于是,也便生出了应该读读李商隐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因此,在今年的读书计划中就有“读一本关于李商隐的书”这一项。书是在年初时就买了,但一直到4月3日才开始翻开第一页。今年4月份,凊明节和民族节两个小假期陆续而来,但由于全国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便坚守“非必要,不外出”的防疫纪律。虽有得闲,多数时间却呆在家中。便在这两个小假期之中专门各抽出一天,在4月3日和4月16日这两天时间读完了《李商隐诗传》一书。“战疫”之余,收获了读书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诗词学习中,李商隐的诗选入教材的占比较少。他的诗我学过的只寥寥数首,仅笼统晓得他是晚唐很有名的诗人,但对其具体的诗文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其本人生平事迹的了解了。 对李商隐的诗接触得多一些,始于参加工作后自学考试中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中有门课程是《古代文学作品选》,其中就有李商隐的专题,但学习起来异常艰难,多数诗篇根本理解不了,读很多遍后仍然一头雾水,最后只是囫囵吞枣,完成了学习任务!当时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死记硬背了其中的一些名句。</p> <p class="ql-block"> 今年拜读他的诗传,虽借助了注解,但依然云里雾里,朦朦胧胧,懵懵懂懂,只能隐隐约约体会到一点点意思。于是幡然醒悟:这归结于我本人对诗中的许多典故不知晓,对李商隐本人生平事迹的无知,对诗人身处的晩唐政治时局的不了解。李商隐爱用冷僻的典故,诗中往往多个意象叠加,加上诗人自身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及当时朋党之争的政坛时局,因此他的诗于感叹身世、忧时悯乱中,流露着浓厚的感伤气氛,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后人读来晦涩难懂,更何况我才疏学浅,对历史政治知之甚少,又怎么能对李诗的意境明白一、二呢?</p> <p class="ql-block"> 正如梁启超所说:“李商隐的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李诗虽晦涩难懂,但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人们对其评价极高,公认他为“晩唐诗圣”!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这应该是李诗所具有的浓浓的唯美主义色彩深深地契合了人们的爱美天性吧。正是诸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些不胜枚举的诗句,让我们前人后世陶醉于李商隐唯美浪漫的诗文花园之中,徜徉于唐诗宋词的萋萋芳草地里,畅游于中华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烟海之中吧!我也是因为李诗的浪漫唯美,丰富的用典和叠加的意象,手不释卷地读完了《李商隐诗传》。</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记录宁湖二小第三届读书节活动中我的阅读痕迹,分享给我的同事和学生,家人及朋友。</p> <p class="ql-block"> 感恩上海益善公益基金会给予我到复旦大学参加“益善共同阅读计划2018阅读辅导老师暑期研修班”学习的机会,因为此次学习真正意义上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正式树立了我把课外阅读贯彻到教育教学之中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感谢二小余健校长对我们师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监督;感谢家人对我阅读爱好的理解和支持;感谢父母兄长在童年时期给我的阅读熏陶和影响;更感谢学生时代一个个老师对我学习成长的引领和教育。</p> <p class="ql-block"> 相信我们会一直行走在阅读的道路上,领略书香之美,丰盈内心,收获快乐!播种善念,赢得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