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历程中,辽宁省的一宫三陵,即清入关前,位于辽宁沈阳故宫、努尔哈赤的福陵(东陵)、皇太极的昭陵(北陵)以及清远祖的永陵(新宾),统称"清初一宫三陵"。这四处建筑是早期清王朝肇兴、发展、强盛过程的显著标志。透过清代帝王宫殿诸陵,我们可以了解这一代帝王统治时期的财政状况,民族风俗,科学技术及艺术审美等多角度的历史信息。今天,这些宫殿陵寝已经告别了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而成为历史遗留给后来者的纪念品,艺术品,供人们品味、评说。</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路171号,始建于1625年,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早期皇宫,现存古建筑百余座,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和东北地域建筑特色。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又成为皇帝巡幸东北时的行宫。</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p> <p class="ql-block"> 帝王家寝室是典型的东北建设形式,进门处是灶台,连接屋内大通铺,即方便排出烟灰,又对进入房间的冷空气予加热。除了做饭烧水,其烟道通过大通铺加热房间。构思巧妙,科学实用。</p> <p class="ql-block"> 昭陵建设规模在三陵中是最大的,形式内容最多,讲究最多的最有代表性的。与入关后的清东、西二陵不同,它们突出地将陵区的自然风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筑布局相结合,陵区充溢着古朴、肃穆、神秘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对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帝王陵寝。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p><p class="ql-block">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隆恩门,方城正门。方城,陵寝主体,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明楼等,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方城与宝城中间为月牙城,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 6 米,边长约 96 米,利用两侧蹬道上下方城和宝城。宝城、宝顶、地宫。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城中间丘冢叫宝顶,又称“独龙阜”,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为效仿祖陵(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 1 棵。宝顶之下是安葬陵主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宝宫的地宫。方城角楼。可供官兵登城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昭陵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美的皇陵建筑,成为沈阳知名的清文化旅游品牌。事不错过立即开启</p> <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 1810 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碑座是龙趺(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中正中一门叫 “神门”,东侧一间叫“君门”, 西侧一间为“臣”门。正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p> <p class="ql-block"> 正红门内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石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 4柱、3 间、3 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石牌坊是陵寝中一件典型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纪念死者,旌表功德,引导祭陵人进入祭祀状态。</p> <p class="ql-block"> 明楼,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2 字,为满、蒙、汉三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明楼内,有被大火焚烧用铁箍修复的圣号碑。石碑又叫“朱砂碑”,通体用优质石材雕刻而成,高逾4米,碑首正中开光部分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雕刻出“昭陵”字样,碑身正面则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明楼下券洞门,穿过券洞门出方城,</p> <p class="ql-block"> 隆恩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嵋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隆恩殿又称“享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东西配殿。东配殿,是祭祀时尊藏祝版和制帛之处。逢隆恩殿修缮时,陵主神牌等移至此殿暂时存放,并按制举行祭祀。西配殿是举行忌日大祭礼时,喇嘛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西配殿壁画多为藏传佛教内容。隆恩殿后面二柱门、石五供。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陵,后为定制,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五供排列:瓶、烛、鑪、烛、瓶(鼎豆壶),是大祭时举哀和献奠酒的地方。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建筑群融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是满汉民族建筑艺术、丧葬理念相融合的实物例证,清昭陵是清初关外较为类型的一座帝王陵寝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和满文化的演进均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福陵是清王朝第一代帝王努尔哈赤的陵寝。努尔哈赤,一位创造了历史传奇的人物;满族,一个在入关时仅有三十多万人口的民族;他们建立了统治中国270多年的王朝——清朝。</p> <p class="ql-block"> 永陵是努尔哈赤的远祖、曾祖、父亲、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是清初关外三陵之首。在辽宁省新宾县内。该陵园较小,但景深开阔,它背依启运山,前临苏子河,犹如点缀在万山丛翠中的一片红叶。</p><p class="ql-block">陵园四周绕以红墙,南门内横排四座碑亭,碑文洋洋数千言;碑亭往北是启运殿,启运殿是祭祀谒拜祖先的场所,黄琉璃瓦顶,殿内四壁嵌饰着五彩琉璃蟠龙,殿堂供设暖阁、宝床和神位,是皇陵的主体建筑;启运殿往北是宝城,城中陵冢环列,均为平地起封,封土下为地宫,其中多为拾骨迁葬,可能还有衣冠葬。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小,因为葬者生前都没有当过皇帝,也没有称过汗,只是祖以子显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