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尽李白的诗,竟然看不到他写下汨罗两个字。这真是非常让人意外的事情。难道他没有到过汨罗?<br><br><div>这是让我很是想不通的问题。因为我自始至终相信,李白来岳阳多次,怎么可能不到沉江地来附一把风雅?<br><br></div><div>从李白年谱上看这位“诗仙”25岁就游历洞庭,南尽苍梧,没有见到与东洞庭有关的诗歌,应该是西行洞庭而历。39岁秋天到了岳阳,遇到王昌龄,也只能从王昌龄的诗中寻找其身影。58岁他被流放,寻阳出发,一路奔波,59岁到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东下江陵;秋至岳阳,遇贾至、李晔被贬,同游洞庭,才给洞庭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br><br></div><div>可是他明明到了南北洞庭,为何就没写汨罗两个字?<br>我发现杜甫也是如此,到了汨罗却没有写汨罗两个字的诗歌。只在《天末忆李白》写有“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一句。<br>诗仙诗圣是为“汨罗”过于伤感而不写“汨罗”两字么?<br>杜甫《词南夕望》找到他汨罗吊屈原的身影,但李白如何找他汨罗吊屈原的身影呢?<br><br></div><div>李白不知道有汨罗么?其实他是知道的。<br>《书情题蔡舍人雄(753年)》云:“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投汨笑古人,临濠得天和。”这个“投汨”就表明他确切地知道汨罗在潇湘洞庭之间。估计此年他就到过汨罗,只是没有明说罢了。<br>查找李白的作品,发现他用屈原典的诗作非常之多,对屈原的评价也是蛮有正能量的,只有《笑歌行》对屈原的评说有些说不出的味道,但这首诗,苏轼定为伪作,倒是心安了许多。<br><br></div><div>他在《秋夜独坐怀故山》说:“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天书访江海,云卧起咸京。”在《古风其五十一》说:“ 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虎口何婉娈,女媭空婵媛。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在《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说:“范蠡说勾践,屈平去怀王。飘飘紫霞心,流浪忆江乡。”在《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说:“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在《行路难三首》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br>而他的《江上吟》,更是把屈原的诗歌推到了极高的地位。<br><br>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br>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br>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br>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br>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br>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br><br>李白其实是屈原的一个忠实粉丝,在这首《江上吟》里他直把屈原的词赋推喻成太空中悬挂的太阳和月亮,可见屈原词赋的光芒一直照耀着华夏文化天空,给予中国诗歌艺术的灵魂光辉。<br><br></div><div>对此诗的注解,历代多有角度不一的评价。《唐诗直解》云:太白气魄磊落,故词调豪放。此篇尤奇拔入神。常人语,自非常人语。《李太白全集》中王琦注:“仙人”一联,谓笃志求仙,未必即能冲举,而忘机狎物,自可纵适一时。“屈平”一联,谓留心著作,可以传千秋不刊之文,而溺志豪华,不过取一时盘游之乐,有孰得孰失之意。然上联实承上文泛舟行乐而言,下联又照下文兴酣落笔而言也。特以四古人事排列于中,顿觉五色迷目,令人骤然不得其解。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br><br></div><div>说明写此诗时李白是用心所为,所以对屈原的评价也不是随意而出。<br><br></div><div>此诗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759年),这更有理由推断是李白到汨罗之后所写。因为有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之句,成为历代至当代文人都熟知的一首千古评价屈原《楚辞》的名诗,多为后世文人引用。<br><br></div><div>坐在木兰珍贵神奇的木料之舟,吹着不同凡响的玉箫金管,喝了千斛美酒,有着载妓随波任去留酣畅恣适,尽江舟诗酒之兴,尽自由声色之娱,铺展出一个远离尘世的美好世界。修炼成仙的人还要等待黄鹤来才可上天,海客我却无心随白鸥飘飞,这是比仙人还要仙人的境界。屈原的词赋在与日月争光,楚王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继而发出“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叹,嘲弄、讥讽王权之意流淌笔端。<br><br></div><div> 在唐代的八百里洞庭之中,黄陵、汨罗、岳阳楼就是被《楚辞》的光芒辉耀的诗歌之地。 汨罗江曾经有三大胜迹,一是江北凤凰山上的屈原庙、屈原墓,二是江尾西边的磊石山上的洞庭庙、屈原行祠,三是江南营田黄陵山的舜帝二妃黄陵庙。<br>从李白的诗歌足迹看他有多首诗写洞庭、写帝子、湘君。而洞庭到黄陵,必经磊石的汨罗,可见李白亲历了汨罗。而唐代的汨罗指的是屈原管理区的凤凰山和磊石山水域和地段。<br><br></div><div>仔细研讨把玩《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发现这五首诗从地望上分析都写在青草湖磊石山与黄陵庙这一个汨罗之地。可能是他自己刚刚受贬得到赦免,不忍心提到“流放”的代名字汨罗而已。<br>乾元二年(759年)在岳州的李白与李晔、贾至一同泛舟洞庭,这是从岳阳楼地出来在南洞庭青草湖的诗作。因为他在岳阳的头几天,已经把岳阳楼、君山都写得差不多了。再写北洞庭的诗一是多余,二是没有更多灵感了。而南洞庭的青草湖、黄陵二妃墓、屈原的汨罗他还没到,只好再游南洞庭。<br><br>其一<br><br>洞庭西望楚江分,<br>水尽南天不见云。<br>日落长沙秋色远,<br>不知何处吊湘君。<br><br>这是船到了青草湖磊石山了,他们三个人登上磊石山,这儿有洞庭庙,屈原庙,也是一个西望的绝佳地点,如果在船上,怎么能看到“楚江”分呢?到了磊石山就到了汨罗。<br><br></div><div>这儿就是屈原所云:“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之地,沅水和湘江分流可望,湘江的分流也可望。湘江是在湘阴乌龙嘴分成直河和三十六湾河的。唐诗人许浑就写有《三十六湾(一作过湘阴寄千岩)》:“缥缈临风思美人,荻花枫叶带离声。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br><br></div><div>李白自己也曾写有一诗《春滞沅湘有怀山中(760年春)》,其云:“沅湘春色还,风暖烟草绿。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予非怀沙客,但美采菱曲。所愿归东山,寸心于此足。”自古沅湘合流之地在磊石山西边,《拾遗记》也说屈原“隐于沅湘”,并在此地的洞庭山下“赴清冷之水”,所以此诗中的沅湘必定写的是磊石山下的汨罗,这个东山则就是磊石山或者是凤凰山。<br><br></div><div>可见是李白在磊石山登高而望的景观,太阳落在长沙也就好理解了,这个地方离长沙也就50公里,但为什么不知道何处吊湘君了呢?<br><br></div><div>唐代营田的黄陵庙在文人中间是最有名的,杜甫都在此庙写下《湘夫人祠》,李白也知道“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他有一诗《远别离》写的就是二妃。“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但他为什么还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语?<br><br></div><div>查找史料,君山在唐代传说有湘君庙,但无实物,也许是岳阳的接待者将之解说为湘君庙了,君山的二妃庙是明代后出现的,营田的二妃庙汉前就有;所以李白不得不疑惑了,到底营田(那时叫黄陵)是真的还是君山是真的呢?<br><br></div><div>李白一生中曾六次游历南北洞庭,在屈原《湘君》《湘夫人》的湖光山色间留下一片玲珑婉转的诗心。在岳阳留下了“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千古名篇。此后,李白与故交亲友多次出游,沿着洞庭湖寻找湘妃的传说。李白的诗里,湘妃是纯美的化身,湘水便是怀抱香魂的深情世界。<br><br>其二<br>南湖秋水夜无烟,<br>耐可乘流直上天。<br>且就洞庭赊月色,<br>将船买酒白云边。<br><br>南湖就是洞庭之南的青草湖,青草湖也被人称作南湖,不是今天岳阳的南湖,这个南湖是南洞庭湖,岳阳南湖唐代至解放后都称“邕湖”。且就洞庭就是旁边就是洞庭湖了,杜甫诗云:“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倒是给“且就洞庭赊月色”作了地理上的注解。月色就是夜晚,李白在磊石山住了一晚就不打自招了。在此地住了一晚就一定到了磊石山东边沉江地河泊潭汨罗渊了,不然其三就不会出现了。<br><br>其三<br><br>洛阳才子谪湘川,<br>元礼同舟月下仙。<br>记得长安还欲笑,<br>不知何处是西天。<br><br>洛阳才子原指汉贾谊 ,因其是洛阳人,少年有才,故称。后泛称洛阳有文学才华的人。《唐诗解》:“贾生比至,惜其谪;元礼指晔,美其名。二子虽流落于此,能不复思长安而西笑乎?但波心迷惑,莫识为“西天”耳。四诗之中,三用“不知”字,心之烦乱可想。”李白因贾至想起贾谊,是因为他到了贾谊投书吊汨罗的地方了。<br><br></div><div>青草湖汨罗之上贾谊吊屈原,李白没有直接写自己和贾谊吊屈原之事,只是在汨罗触景生情,想起贾谊。李白吊屈原就在不言中了。<br><br></div><div>而李白写贾谊的诗还有两首,一是《送别得书字(759年秋)》:“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日落看归鸟,潭澄羡(一作怜)跃鱼。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二是《田园言怀(762年)》:“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br><br>其四<br><br>洞庭湖西秋月辉,<br>潇湘江北早鸿飞。<br>醉客满船歌白苎,<br>不知霜露入秋衣。<br><br>《李杜诗选》:“刘须溪曰:自是悲壮。”《唐诗解》:“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岂乐时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惊心迟暮,含思无限。”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这组诗中,李白渗入了这首诗来。他在这儿悲壮什么?思念什么?这儿最悲壮的是屈原沉江,在这儿他思念的一定就是屈原,只是没有直接点出而已。<br><br>其五<br><br>帝子潇湘去不还,<br>空馀秋草洞庭间。<br>淡扫明湖开玉镜,<br>丹青画出是君山。<br><br>这应该是李白们第二天一早到了黄陵庙后回岳阳的途中所作,地理位置当过磊石山后20多公里的距离,君山在眼中渐渐清晰起来的距离。《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游湖于今日之晡,而月,而月下人,而将晓月;想客散于明日天晓以后,故首尾不言月也。章法极有次第可观。”看这首诗,我恍然看到李白不忍回看黄陵、磊石、汨罗,帝子(二妃)远去,只留青草洞庭。船头驶入玉镜一样的洞庭,远远地看到君山如画家画出的丹青一样美丽无比,这种美景把在汨罗郁闷的心情一扫而光,他应该还是想那“醉杀洞庭秋”的君山酒了吧?<br> 为什么李白回头还对帝子恋恋不舍?<br> 实际上李白不但是屈原的忠实粉丝,其实他还是湘妃帝子的粉丝。<br> 他的《永王东巡歌(757年春)》其四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其八云:“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拟古》云:“ 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出门望帝子,荡漾不可期。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753年)》云:“朝云落梦渚,瑶草空高堂。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怀君路绵邈,览古情凄凉。登岳眺百川,杳然万恨长。”<br><br>特别是李白的《远别离(753年)》更是成为了咏二妃的千古名篇。<br><br>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br>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br>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br>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br>云(一作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br>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br>或言(一作云)尧幽囚,舜野死。<br>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一作谁)是。<br>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br>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br>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br><br>所以《游洞庭五首》,只有顺着青草湖著名的文化地标来解读,就会成一个完美的整体。<br>虽然李白只字没有提汨罗,但他的内心一直是与汨罗相通的。<br>心灵相通,又何用汨罗两字来落入俗套呢?这是李白的高明!<br>我觉得李白还应该是朦胧诗的祖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