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五十回中林黛玉出的谜语“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对于80后而言,十有八九都猜不出来,因为谜底“小毛驴拉磨”中的“磨”,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也不知道“石磨”为何物?其实,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为粉或浆的一种机械。</p> <p class="ql-block">石磨据说是鲁班发明的,《世本》等文献中记载“公揄作石岂”,由此可以推出,在战国时期,石磨就被人们所使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磨;古老的时候,人们用人力和畜力磨面。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所用的石磨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它是用浅红色的沙岩打造的尺寸相同的两扇圆形体,直径约为2尺2寸,厚约6寸。上下两扇磨接触面的周边部分,錾(zàn)有排列整齐的斜形条状磨齿,磨的中间部分留有空隙,称为"磨膛"。下扇的中心,装有铁制的短轴,称为″磨脐",与上扇中心的浅圆孔相连。上扇中间位置,有两个直径2寸的磨眼,以便于上边的粮食从磨眼中流入两扇磨的喫合处。上下两扇磨,安置在一个木制的磨盘上。</p><p class="ql-block">磨盘是架在一个砖砌的台子上,距地面约2尺半左右。磨盘的外沿与石磨约有1尺2寸的距离,用以承接磨下来的碎粮。在上扇磨的外沿,摽着一根与磨呈切线状的木棍,约有7尺长,称为磨杠。磨杠末端安有铁钩,用以挂驴套。</p><p class="ql-block">安放石磨供人磨面的屋子(棚子)称为"磨道"。磨道里除了安放石磨,还要有安放筛面的地方,所以一般需要两间房子。可以人推磨或者牲口拉磨。</p> <p class="ql-block">推磨是过去农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儿,天阴下雨,地里没法干活,庄稼人便凑这个时间赶紧推磨磨面。这个过程很费力,有牲口的用牲口拉,没牲口的用人推。如果推磨的人多,推磨倒不觉得怎么累。大人们为哄小孩子帮助推磨,会专门凑这个时间讲故事、讲笑话,引得小孩子们笑个不停。故事还没听够,一晌就过去了,吃饭时,才觉得腿累得又痛又酸。</p> <p class="ql-block">开始磨面时,先把部分粮食倒入磨顶上的箩圈里,把驴牵过来,戴上眼蒙子和笼嘴。系好驴扎脖,把驴套挂在磨杠上,搭在驴背上,系牢扎脖前边的驴夹板,口中发出"得儿"的一声吆喝,驴儿便会训服地围着磨盘沿着反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圈。磨面就开始了。这正是:</p><p class="ql-block">朝朝暮暮年复年,</p><p class="ql-block">每天九百九十圈。</p><p class="ql-block">苦行两万三千里,</p><p class="ql-block">不料只为一个圆。</p><p class="ql-block">过去在农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备品,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围绕石磨创造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歇后语,有趣的是,这些歇后语大多与驴有关: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盲驴拉磨――瞎转圈;老驴啃石磨――嘴硬;老驴拉磨――走不远;牛耕田,驴拉磨,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道……</p><p class="ql-block">粮食经石磨磨过后,便须用“箩”筛过,这叫“罗面”。</p><p class="ql-block">粗粮筛面用的是粗箩,磨面速度比较快。麦子不好磨,用的是细箩,时间较长,得磨六编以上。</p> <p class="ql-block">过去,人们吃面要用石磨把粮食磨成面粉。石磨用久了,沟平齿钝,就要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于是,锻磨就成了一个专门职业 ,这种石匠称为“锻磨匠”,是很吃香的职责。</p><p class="ql-block">锻凿石磨是个精细活,一锤一錾,极有分寸。石磨不同,采用的石材不同,锻凿的纹理也不相同。山东地区大都用红石做石磨、石臼,用青石刻碑,而石碾一般使用豆瓣石。石磨分为上下两扇,是用一整块石头雕琢而成,上下两扇石磨相合的齿面刻有整齐的凸出和凹陷的齿槽。下扇固定在磨盘上,中心有轴,套合上扇即为整体一扇磨。石磨的磨齿有公母之分,上扇的磨齿为“公”,下扇的磨齿沟为“母”,只有磨齿的高低和磨齿沟的深浅一致时,才能将粮食研磨成面粉。</p><p class="ql-block">一盘磨上有12穴,每穴9个磨齿,共有108个磨齿,如有一个磨齿和齿沟不和谐都会影响磨面的效果。上扇磨盘还插有两个木制的柄,装上磨把手,依靠外力或推或拉进行旋转,把粮食研磨成碎屑。当上扇磨转动时,磨盘上放的粮食从磨眼处流进磨齿之间,经过磨扇之间的摩擦挤压,粉碎的面粉就会顺磨槽流出来。石磨使用一段时间后,磨齿就会变得平而钝,磨面的速度就变慢,磨出来的面粉就会粗砺。因此,石磨多则半年,少则一年,就要锻凿一次。</p><p class="ql-block">在机制磨使用以前,石磨是生活中唯一研磨面粉的工具,锻磨匠人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机制磨的使用替代了原有的石磨,从而减少了大量的人工劳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鲁西南村村通电,这些“锻磨匠”基本上失业了,手艺也逐渐失传了。</p><p class="ql-block">鲁西南有石磨香油,多少留点石磨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从此,石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那时,在许多农村,经常看到被遗弃的石磨,或是用来做桌子、垫马路,或是用来垒猪圈,盖旱井口,让人看后不免叹息。</p><p class="ql-block">从此,石磨作为乡愁的一部分,早已尘封在鲁西南人的记忆中,它将带着一缕墨香,走进乡村变迁的历史……石磨这种流传了数千年的粮食加工工具,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抚今追昔,让人怎能不感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之大呢!</p><p class="ql-block">作者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曹县十三届常委,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菏泽市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