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通斋主讲坛·说词】之六

沈俊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b><font color="#ed2308">宋词的格律</font></b></div><div style=";">沈俊杰</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所谓词律,本来就具有两重意义,一是指词的音律;一是指词的格律。词的音律,是与词乐有关的乐律、宫调、曲调譜式、叶乐方式,以及歌唱方法等音乐上的问题。词的格律,则是指作词所要遵从的各种词调的字数、平仄、句式、押韵、对仗等体式上和作法上的问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音律和格律,本来是词作为音乐文学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词的格律产生于词的音律,是根据词的音律而定的。但是,由于唐宋词乐(燕乐)早已失传,在音乐史上固然需要对词的音乐问题继续进行深入地探讨,但一般来讲,词的音律问题与词体文学的研究和创作,已经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因此,我们今天所谈宋词的格律,就只能涉及到她的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规则了。关于句式,在上一讲中已经作了详细地介绍,这里仅就词的平仄、押韵、对仗分别予以阐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一、词的平仄。</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从文学形式上来看,词是从唐代近体格律诗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词的平仄组合及安排使用的规则,基本上都遵循了近体格律诗的那一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词尽管是长短句,其句式比起近体诗来要繁杂得多,有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等长短不同的句式,但格律诗句的平仄相间和节拍划分的原则,除了词中某些句子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可以改变外,一般都适用于词的句子。即以句中的双数字和末一字作为节拍,并且节拍上的字(不包括句末一字),必须平声与仄声交替使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四声的运用在诗体里一般只分平仄,上、去、入三声皆属仄声,在诗里就不再细分。唐五代词在用字上大致也只分平仄,不拘上、去、入三声。到了宋之后,情况起了变化。在柳永时,开始分辨去声;至周邦彦时,又分上、去二声;以后又有阴阳、清浊之分,并于四声中特别讲究去声的运用,其它三声则稍微灵活等等。词本来就是音乐文学,故对四声的运用比律诗更为讲究,宋代是词体文学发展的顶峰,词的创作因此比唐五代更严四声之辨,而不满足于粗辨平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不过,南宋以后,词乐和宋人音谱、词谱失传,到明清两代的人来编制词谱,对宋人留下的文字作品,一般就只能标明平仄,而无法再细分四声五音和阴阳浊清了。之所以我们今天能读到的词谱书籍,就只有平仄符号、而没有乐谱符号了。后人创作词这种文学体裁,就只能依谱填词,词谱上规定哪个字用平、哪个字用仄、哪个字可平可仄,依谱而为便是了。例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font></b></div>宋·晏几道<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span></div><br><b><font color="#167efb">阮郎归词谱</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句式字数可记为:7575/33575。</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阮郎归又名“醉桃源”、“碧桃春”。《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归甚苦。既归则乡邑零落,经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首词抒写的是居者思行者的情怀,但它同其他同类主题的作品比较,在技巧上自有特色。作者在词中运用层层开剥的手法,把人物面对的情感矛盾逐步推上尖端,推向绝境,从而展示了人生当中不可解脱的一种深沉的痛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片起首两句将物与人比照起来写,意谓往昔所用香粉虽给人以残旧之感,但物仍故物,香犹故香,而离去之人的感情,却经不起空间与时间考验,逐渐淡薄,今不如昔了。上片后两句,是上两句的补充和延伸,举出人不如物、今不如昔的事实,那就是行人春天初去时还有几行书信寄来,到了秋天,书信越来越稀少了。上片四句,即物思人,感昔伤今,抒写了女主人公对行者薄情的满腔怨恨。词的下片转而叙述女主人公夜间的愁思,抒写其处境的凄凉、相思的痛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过片两句,写词中人的情感体验,赋予客观的物象—— 衾(被子)与枕以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主观情感,将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渲染得淋漓尽致。这里写衾与枕而着眼于凤与鸳,还有其象征意义,是词中人因见衾、枕上绣的凤凰、鸳鸯而想到情侣的分离,以凤凰失侣、鸳鸯成单,来暗示自己的处境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愁肠”一句,是其人在愁肠百结之际希冀在酒醉中求得暂时的解脱,这是她可能找到的唯一消愁的办法。但这里只说“待酒舒”,未必真入醉乡,而酒也未必真能舒愁。联系下两句看,其愁肠不仅未舒,更可能徒然加重相思之情和幽怨愁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下片前三句写衾冷枕孤,遣愁无计,应是入夜后、就寝前的感触。结尾两句,写一觉醒来时的空虚和惆怅。既然人已成各,今已非昨,而又往事难忘,后会难期,那就只有在入睡之际,寄希望于梦中与相思之人重温旧情了。尽管梦境幻而非真,虚而非实,梦回后反而会令人惘然若失。但梦里倘能相见,总也聊胜于无。可是,最可悲的是,夜来空有相思,竟难成梦,连这一点片刻的虚幻的慰藉也得不到,就更令人难以为怀了。这两句是翻进一层、层层逼进的写法。上句说已看穿了梦境的虚幻,似乎有梦无梦都无所谓,绝望之情已跃然纸上,而下句一转,把词意又推进一层。从下句再回过来看上句,才知上句是衬垫和加重下一句的,也可以说是未发先敛,欲擒故纵,从而形成跌宕,显示波澜。这种写法,有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冯煦在《六十一家选例言》中说:“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此词即堪称用语浅淡,味致深浓。作者在词中采用层层深入、步步紧迫的手法,将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地步,使人产生异样的黯然情绪,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再如:</span></div><b><font color="#167efb">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font></b><br>宋·苏轼<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span></div><br><b><font color="#167efb">水龙吟词谱</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平⊙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句),⊙平⊙仄(句),⊙平⊙仄(韵)。⊙仄平平(句),⊙平⊙仄(句),⊙平⊙仄(韵)。仄⊙平⊙仄(句),⊙平⊙仄(句),⊙平仄(豆)、平平仄(韵)。 ⊙仄⊙平⊙仄(句或韵),仄平平(豆)、⊙平平仄(韵)。⊙平⊙仄(句),⊙平平仄(句),⊙平⊙仄(韵)。⊙仄平平(句),⊙平⊙仄(句),⊙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句),仄平平仄(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句式字数可记为:674444445433/634444444364。</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各家格式出入颇多,一般以历来传诵苏、辛两家之作为准。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前段第一、二句,又作“平平平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平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尾三句可作“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几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b06fbb">二、词的押韵。</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韵是构成诗词作品的一个基本要素,但由于词是由长短句组成的,形式不同于格律诗,故押韵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按照词调中用韵的不同情况,词的押韵可分为五个类别,即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平仄韵通押格、平仄韵交错押韵格。现按每种格举小令、中或长调各一首为例,分别介绍如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一)、平韵格。</fon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平韵格即是整首词通篇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例如:</span></div><div style=";"><b><font color="#167efb">浪淘沙·把酒祝东风</font></b></div><div style=";">宋·欧阳修</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167efb"> 浪淘沙词谱</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句式字数可记为:54774/54774。</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首词即是押平声韵的平韵格。词中的韵脚字“风、容、东、丛、匆、穷、红、同”,皆平声,全都在《词林正韵》第一部平声韵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词主要写作者与友人春日在洛阳东郊旧地重游时的情景,表达了饮酒观花而产生的愿聚恐散之思想感情,是一首忆春、惜春之佳词力作。在时间跨度上,作者写了去年、今年及明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上片由眼前之境而忆往年之境,即由目前春暖花开之美景,而勾起思念去年同游之乐趣。下片再由眼前之境而想到未来之境,“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里并非是今年的花真的比去年更鲜艳,明年的花真的就比今年开得更好,主要是作者与友人相聚之欢快心情使然。这是在用欢乐之景象来映衬与友人之衷情,使词的意境更加深化,感情更加诚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作者由回忆昔日欢聚洛阳,同游郊野之乐趣,而突然想到惜别之情,感伤情绪不禁油然而生:可惜呀,明年的花也许会开得更好,我又能和谁一起来共同分享呢?遗憾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珍惜之情。通过这样的描写,更进一层地深化了人生聚散无常之感受。然而,好在尚有“明年花更好”的希望在那,良辰美景总能多少慰藉一下作者怅然失落的情怀,而减轻心头淡淡之忧伤。再如:</span></div><b><font color="#167ef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font></b><br>宋·苏轼<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span></div><b><font color="#167efb">水调歌头词谱</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豆),⊙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句),⊙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韵)。 ⊙ ⊙ ⊙(句),⊙ ⊙仄(句),仄平 平(韵)。⊙平⊙仄(豆),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句),⊙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句),⊙仄仄平平(韵)。</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句式字数可记作:556566555/3334766555。</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首词也是押平声韵的平韵格。词中的韵脚字“天、年、寒、间、眠、圆、全、娟”,皆平声,全都在《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韵中。</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弟苏辙之字)。”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上片作者面对青天、向着月亮,由发问而起兴: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着酒杯遥向苍天发问。从明月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吧,不知道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要不,月亮怎么会有这么圆、有这么亮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于是,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啊,怕经受不住寒冷的侵袭。这时,作者起身与自己清朗的身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哎呀,月宫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哟!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心理,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给词带来一种旷达的词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下片怀人,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门窗,照到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聚而难以入睡的一切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呀,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之情。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之时,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看,像是在代替明月回答所提之问;从结构上看,又是更进一层,由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词的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即是共明月之意。南朝谢庄的《月赋》中就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句。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是可以通过普照大地的明月把人们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之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span></div></h3> <b><font color="#167efb"> (二)、仄韵格。</font></b>即是整首词通篇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例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卜算子</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李之仪</div>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卜算子词谱</font></b></div> ⊙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句),⊙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句),⊙仄平平仄(韵)。<br> 句式字数可记作:5575/5575。<br> 这首词即是押仄声韵的仄韵格。词中的韵脚字“尾、水、已、意”,皆仄声,全都在《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韵中。<br>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之新巧。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把“我”与“君”对举,一住长江头,一住长江尾,可见双方所处空间距离之遥远,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切的怀念与情思,一个远隔千里之外而翘首思盼的淑女形象,在江山绵连的广阔背景之下凸现出来。<br> 三、四两句,紧承前两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字面意思非常浅直:你我之间,江头江尾,同住长江之滨,虽然遥隔千里万里,日日思君而不得相见,却又共同饮用着一江之水。如果各自孤立地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想起来体味,便觉得在笔墨之外,却别具一番深情妙理。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慰藉一下我俩之间的相思离愁之苦。词人只淡淡地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了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之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格外的深婉含蓄。<br> 下片“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而进一步抒发离愁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哦。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的祈望水之能休、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示出客观上的水之无休、恨之无已。江水定无休止之日,自己的相思别离之恨也定无销歇之时。以祈望水之能休而反透水之不能休、恨之能已而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br> 结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一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盼。于是,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到“定不负相思意”,双方的感情得到深化与升华。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的感受。<br>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相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盼的见证。再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声声慢·寻寻觅觅</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李清照</div>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声声慢词谱</font></b></div>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韵)。⊙仄平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句),仄⊙平(豆),⊙⊙平仄(韵)。仄仄仄(句),仄平平(豆),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豆),⊙⊙仄平平仄(韵)。⊙仄平平(句),⊙仄仄平⊙仄(韵)。平平仄平仄仄(句),仄平平(豆),⊙⊙平仄(韵)。仄仄仄(句),仄平平平仄仄仄(韵)。<br> 句式字数可记作:44664634336/6364663437。<br> 这首词也是押仄声韵的仄韵格。词中的韵脚字“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皆仄声,全都在《词林正韵》第十七部仄声、入声韵中。<br>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面临国破、家亡、夫死,而伤感于人事。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这词便是写于这一时期,这时候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br> 这首《声声慢》词起句便不同寻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不仅如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的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着极深之造诣,致使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口齿舌音、来回反复、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她还未开口就已能让人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那种伤感的情绪,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br>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之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于是词人就很自然地想起亡夫来。便披衣而起,喝酒取暖,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而引起的,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孤酌,只会觉得分外凄凉。<br>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破天际,又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你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云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br>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的日子多么美好啊,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的时日,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br>  好容易等到了黄昏吧,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屋外那两棵梧桐树,在风雨飘摇中还能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两相对照,自己孤身一个,更比梧桐凄凉。<br>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耐咀嚼。<br> 古人吟愁,一般是极言其多。如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秦观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句。而李清照这里“怎一个愁字了得”,却是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怎么能囊括得尽哟。其妙在于不说出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br>  这首词从写作特色上看,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又以接近口语朴素清新之语言谱入词中,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体现了倚声填词的不假雕饰之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b><font color="#167efb"> (三)、平仄韵转换格。</font></b>即是在整首词中,平仄声韵转换着组织押韵的一种韵格,且平仄声韵脚字不在同一个韵部。此种韵格仅见于小令。例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王安石</div>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菩萨蛮词谱</font></b></div> ⊙平⊙仄平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叶仄)。⊙仄仄平平(换平韵),⊙平⊙仄平(叶平)。 ⊙平平仄仄(再换仄韵),⊙仄平平仄(叶仄)。⊙仄仄平平(三换平韵),⊙平⊙仄平(叶平)。<br> 句式字数可记作:7755/5555。<br> 这首词即是平仄韵转换格。一二句韵脚字“水、里”,仄声,系《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韵;三四句韵脚字“红、风”,平声,《词林正韵》第一部平声韵;五六句韵脚字“偃、晚”,仄声,《词林正韵》第七部仄声韵;七八句韵脚字“情、声”,平声,《词林正韵》第十一部平声韵。平仄韵转换了四次,先由仄声韵转换为平声韵,再由平声韵转换为仄声韵,又由仄声韵转换为平声韵,而且转换的平仄韵都不在同一个韵部。<br> 王安石的这首《菩萨蛮》,上阕写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及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阕自问自答,表达出作者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词旨在一个“闲”字,表现作者远离仕宦喧嚣的闲情逸趣。<br> 上片首二句“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明白地表示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作者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br>  接下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参照唐人殷益《看牡丹》中的“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不难觉得作者也包含着与前人相同的感慨。作为一个曾经励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末酬的忧虑。<br>  下片“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作者下野的身份,茅舍卜居的环境毕竟是远离了政治中心,他此时的所志所适,也惟有闲逸而已。因此,最后两句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作者自问自答,写得含蓄而余韵悠长。王安石寄情黄鹂,不仅表现在鸟语花香中的闲情逸趣,更是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br> 在安逸澹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闲雅流丽的风调里显示着改革家的才性骨力。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是这首词的基本特色。<br> 这首词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全首为集句词。集诗句为词,这一艺术形式是王安石的发明。唐人丰富的诗歌遗产,成了王安石现成的词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词外,其余多出自唐诗,第一句用的是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第五句的出处是韩愈的《南溪始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第六句来自方械的诗《失题》:“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如此信手拈来,随意驱策,使之协律人乐,变诗为词,确实体现了作者学富才高的创作功力。这首集句词的成功更重要的还是作者用前人的诗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并通过自己的精心组合安排,使之浑然无迹,如同己出。再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昭君怨·咏荷上雨</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杨万里</div>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昭君怨词谱</font></b></div> ⊙仄⊙平⊙仄(仄韵),⊙仄⊙平⊙仄(叶仄)。⊙仄仄平平(转平韵),仄平平(叶平)。 ⊙仄⊙平⊙仄(仄韵),⊙仄⊙平⊙仄(叶仄)。⊙仄仄平平(转平韵),仄平平(叶平)。<br> 句式字数可记作:6653/6653。<br> 这首词也是平仄韵转换格。一二句韵脚字“底、水”,仄声,系《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韵;三四句韵脚字“声、惊”,平声,《词林正韵》第十一部平声韵;五六句韵脚字“雨、聚”,仄声,《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韵;七八句韵脚字“窝、波”,平声,《词林正韵》第九部平声韵。平仄韵转换了四次,先由仄声韵转换为平声韵,再由平声韵转换为仄声韵,又由仄声韵转换为平声韵,且转换的平仄韵都不在同一个韵部。<br>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荷花香味四溢。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对梦境仍存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br>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真珠”即“珍珠”。“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哦,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原来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荷叶上发出的声音啊。“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水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承受不了水的重量,积水便泻入池中。词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br> 此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玉盘”中滚动;仿佛又闻到荷花的阵阵幽香,赋予词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b><font color="#167efb"> (四)、平仄韵通押格。</font></b>是指在整首词中,平仄韵通押,但所通押的平仄韵脚字必须又是同一个韵部。这是与平仄韵转换格不相同的地方。例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江月·丹阳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张孝祥</div>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西江月词谱</font></b></div> ⊙仄⊙平⊙仄(句),⊙平⊙仄平平(平韵)。⊙平⊙仄仄平平(叶平),⊙仄⊙平⊙仄(叶仄)。 ⊙仄⊙平⊙仄(句),⊙平⊙仄平平(平韵)。⊙平⊙仄仄平平(叶平),⊙仄⊙平⊙仄(叶仄)。<br> 句式字数可记作:6676/6676。<br> 这词便是平仄韵通押格。上下片中的韵脚字“年、船”“然、天”,平声,《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韵;“面”“片”,仄声,《词林正韵》第七部仄声韵。上下片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仄声韵,平仄韵都在同一个韵部。<br> 张孝祥是一位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br> 这首小令是张孝祥重游寒光亭时,写在亭柱上的即兴之作。词本无题,后来选家揣测词意,补加了“洞庭”、“丹阳湖”、“三塔阻风”之类的题目。其实词中所言之“湖”,是指江苏溧阳的三塔湖。词中所写的“寒光亭”,即在此湖中。<br>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为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因而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br> 三四两句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紧承“春色”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仿佛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容颜。作者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诗人那种超脱尘网的无限快意,得到淋漓酣畅的表达。<br> 上片以作者自身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br>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承。“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黑暗,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br> “此心到处悠然”,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实属无奈,不如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沉郁至极。<br>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在湖中寒光亭所见到的自然美景。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境。<br> 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与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而同娱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作者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词言之外,赋予作品意境幽远、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再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曲玉管·陇首云飞</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柳永</div>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曲玉管词谱</font></b></div>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换平韵),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换原仄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换原平韵),平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br> 句式字数可记作:447643/446463/43466356444。<br> 这词也是平仄韵通押格。词谱注云:此词一百五字,前片两仄韵,四平韵,同部互协;后片三平韵。上片中的韵脚字“久、偶”仄声,《词林正韵》第十二部仄声韵;“秋、眸、洲、悠”,平声,《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下片中的“愁、游、楼”平声,《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平仄韵都在同一个韵部。<br> 这首词的大致梗概是,山岭之上,黄昏的云彩纷飞,晚上江边, 暮霭沉沉。眼前是一片烟波万里,我凭栏久久望去,只见山河是那么的清冷萧条,清秋处处是那么的凄凉,让人心中不忍欣赏。在那遥远的神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有一位盈盈如仙的佳人。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能等到任何的凭信,我的愁思因此而更长。回想当初有多少相见的美好时光,谁知聚散不由人,当时的欢乐,反变成今日的无限愁怨。千里之外我们无从相见,只有彼此思念。每当我又见到山水美景的时候,就会勾起我美好的回忆,我只好默默无语,独自走下楼去消磨时光。<br> 整首词抒写作者羁旅途中的怀旧伤离情绪。词的上片写眼前所见,实写;下片写所思之人,虚写。有实有虚,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值得品味。 <b><font color="#167efb"> (五)、平仄韵错押格。</font></b>是指在整首词中,平仄韵交错着组织押韵的一种韵格,所押之平仄韵脚字不在同一个韵部,这是与平仄韵通押格不相同的地方。例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韦庄</div>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荷叶杯词谱</font></b></div> ⊙仄⊙平平仄(韵),平仄(韵),⊙仄仄平平(换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换仄韵),平仄(韵),⊙仄仄平平(换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br> 句式字数可记作:62575/62575。<br> 这词即是平仄韵错押格。韵脚字“下、夜”《词林正韵》第十部仄声韵部;“时、垂、期”《词林正韵》第三部平声韵部;“月、别”《词林正韵》第十八部仄声韵部;“尘、人、因”《词林正韵》第六部平声韵部。每换一个韵其韵部都不相同,平仄韵错押也。<br> 这词的大致意思是:记得那年那个夜晚,我与谢娘在临水的池塘边的花丛下初次相遇。画帘低垂,携手暗自约定相会的日期。不忍别离,又不得不分手。不知不觉残月将尽,清晨的莺语已经响起。分手,从此就失掉了音讯。如今都成了异乡人,想见面恐怕更没有机会了。<br> 这首词写男子对女子的忆念。上片追叙男子与情人初次相见而倾心的情景;下片写男子与女子分别的痛苦画面及离恨情感。<br>  词的上片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写极其欢乐的爱情。“记得”二字,直贯而下。“深夜”是相会的时刻;“水堂西面”的“花下”是相会的地方;“画帘垂”照映深夜人静,“携手”句写两情相投。一个“花下”“深夜”的镜头,把词人的思绪,推回到遥远的过去。“水堂”“帘垂”“携手”“相期”,低低切切,耳鬓厮磨,情深爱笃,是十分美好的回忆。过去的欢情写得愈热烈,此时的心情就显得愈凄凉,不言悲而悲转浓,不言愁而愁益深,这就是所谓“以乐景而写悲情”的艺术手法。<br> 下片以无限的惆怅,写无限的离恨。“晓莺”承“花下”;“残月”承“深夜”;“相见更无因”承“携手暗相期”,句句有着落,层层有照应。歇拍三句,有景有情,以情为主。“晓莺残月”状离别的凄清环境。“从此”以下,为别后情状:人各一方,音信断绝,无由相见。抒发了作者与情人天各一方,想见而又不能相见的孤寂情怀。再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唐·李煜</div>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番)滋味在心头。<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相见欢词谱</font></b></div> ⊙平⊙仄平平(平韵),仄平平(叶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 ⊙⊙仄(仄韵),⊙平仄(叶仄),仄平平(归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叶平)。<br> 句式可记作:639/3339。<br> 这也是平仄韵错押格词。韵脚字“楼、钩、秋”《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部;“断、乱”《词林正韵》第七部仄声韵部;“愁、头”又回到《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部。平仄韵错押格是也。<br> 这词的梗概意思是: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恨。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却是另一番不同的滋味。<br>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戴罪于汴京。这词便是作者被囚禁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词意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br>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br>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之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br>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br>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呢。<br>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言尽的。<br>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难以道明,这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常人,还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哀。<br> 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妙。”<br>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另外,这词运用声韵之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b><font color="#b06fbb"> 三、词的对仗。</font></b>词的对仗与近体诗中五七言律诗中间两联硬性规定必须用对仗有所不同,词不硬性要求对仗,词中的对仗是词人们约定俗成的,某些词调之所以有对仗,是由于哪些词调某些地方上下句或一连几句字数相同,作者便常常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形成对偶或排偶句子,以加强艺术效果。<br> 在唐宋词人中,往往是最初有人在某一词调中某个地方用到对偶或排偶句子,以后的人们觉得好,就把这种对偶或排偶句式承袭下来,于是这一词调的某些句子就成了固定用对仗的一种模式,但不强求所有的人都这么做。比如《踏莎行》、《西江月》这两个词牌,上下片的开头两句宜用对仗,多数词人都用到对仗,但也有少数作者不用对仗,照样写出了佳作,并没有人认为是失律。由于这种对仗是随词人而异的,就不像五七言律诗那么严格地讲究平仄及对仗,里面存在许多变通。<br>综合起来讲,宋词的对仗大致可分为双句对、鼎足对和扇面对(也叫隔句对)三种形式:<br> <b><font color="#167efb">(一)、双句对。</font></b>即由两个句子而形成的对偶句。这其中有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之别。<br> <b><font color="#39b54a">三字对有如:</font></b><br> 柳丝长,桃叶小。——晏几道《更漏子》<br> 山远近,路横斜。——辛弃疾《鹧鸪天》<br> 采幽香,巡古苑。——吴文英《祝英台近》<br> <b><font color="#39b54a">四字对有如:</font></b><br>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br>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br>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辛弃疾《水龙吟》<br> <b><font color="#39b54a">五字对有如:</font></b><br>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br>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苏轼《南歌子》<br>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秦观《千秋岁》<br> <b><font color="#39b54a">六字对有如:</font></b><br>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苏轼《西江月》<br>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字》<br>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br> <b><font color="#39b54a"> 七字对有如:</font></b><br>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br>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br>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戌楼东。——张孝祥《浣溪沙》<br> <b><font color="#167efb">(二)、鼎足对。</font></b>即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句,似三足鼎立之势。这里仅举三字对、四字对予以说明。<br> <b><font color="#39b54a">三字对有如:</font></b><br>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br>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张孝祥《水调歌头》<br>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辛弃疾《水调歌头》<br> 望石城,思东府,话西州。——丘崈《水调歌头》<br> <b><font color="#39b54a">四字对有如:</font></b><br>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柳永《醉蓬莱》<br>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苏轼《沁园春》<br> 络纬催凉,断虹收雨,庭梧报秋。——晁端礼《沁园春》<br> <b><font color="#333333">记</font></b>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周邦彦《忆旧游》,第一句开头的“记”,领字也,后面才是鼎足对。<br> <b><font color="#167efb"> (三)、扇面对。</font></b>即复句对、分句对或曰隔句对。就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例对有如:<br> 水风轻,苹花渐老;<br> 月露冷,梧叶飘黄。——柳永《玉蝴蝶》<br> 青未了,柳回白眼;<br> 红欲断,杏开素面。——史达祖《东风第一枝》<br> <b><font color="#333333">羡</font></b>金屋去来,旧时巢燕;<br> 土花缭绕,前度莓墙。——周邦彦《风流子》,上联中首句开头的“羡”,领字也,后面才是扇面对。<br> <b><font color="#333333">似</font></b>谢家子弟,衣冠磊落;<br> 相如庭户,车骑雍容。——辛弃疾《沁园春》,上联首句开头的“似”,也是领字,其后才是扇面对。<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本讲作业:</font></b></div><div> 依谱填词《浪淘沙》《卜算子》《菩萨蛮》《西江月》《相见欢》各一首,词题及内容自拟。</div> <b>讲授者简介:</b><br> 沈俊杰,字圣通,湖北孝感人,汉族,中共党员,咸宁市商务局副处级退休干部。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华诗词网》执行坛主兼联版首席版主十年;咸宁报业集团所属咸宁论坛之“咸宁诗联”版首席版主十年。2020年(含)前,先后担任《咸宁诗词》《咸宁诗联》《潜山诗词》《潜山诗联》主编。<br>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咸宁市潜山诗社社长;咸宁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师;《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有《联言对语》《以言集》《以言又集》《以言再集》《漫谈对联艺术的诸多讲究》《赋体入门指要》《散曲概述》等专著面世。还曾参与《鄂东南女子诗词选》《古今诗人咏咸宁》《咸宁市对联集成》《诗咏香城泉都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并主编《庚子壮歌》《风雨同舟》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