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人杰大堰河,钟灵毓秀定慧寺

老屋湾老米酒

<p class="ql-block">《大堰河》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诗集,而麻城市木子店镇大堰河村是麻城“三台八景”之一、“定慧海棠香千里”之所在地。大堰河村与艾青的养母大堰河同名,也许是一段奇缘,前者有更悠久的历史和更多神奇的故事。大堰河村位于木子店镇中部,毗邻镇区,依山傍水,背靠龙王山,面临巴水河。全村版图面积4.54平方公里,6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塆,475户1806人。距沪蓉高速木子店出入口二公里,距麻阳高速向明河出入口三公里,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神奇定慧寺:</p><p class="ql-block">大堰河村西部有一个山岗,东西宽约四里,南北长约八里,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倚山,形似巨龙。龙头向南,横卧江心,人们叫它“来龙岗”。每逢山洪暴发,“来龙岗”就成了汪洋中的孤岛,像卧在水中的一条巨龙。人们也称它为“乌龙山”。“乌龙山”山嘴下有一口水井,清澈见底,长年不涸,井水甘甜清冽,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唐朝时期,乌龙山天晴之日,彩云缭绕;下雨之时,霞光万道。乌龙山边居住着一户穷人,以种佃田为生。户主常叹息说:“乌龙岛,难出头。天晴云遮日,阴雨霞隔路。”他有个小儿子很聪明,对父亲说:“莫叹气,能出头。云霞抛绣球,乌龙吐诸侯。”一天,他家中的一头母牛生下一个麒麟,麒麟刚下地,就走出牛棚,将犁田的轭头(木质)吃了,主人误认为是妖怪,就抡起锄头将麒麟打死了。不久,他家母猪又生了一头象。象一落地就用鼻子将母猪卷起来摔死,主人一怒之下,又将小象打死。当时唐德宗正在阎河兴建柏子塔,镇压九龙山,一天夜晚作了个恶梦,梦见一个身着青衫,面挂紫须的壮士与他坐论江山,他惊吓一跳,醒来后觉得蹊跷,睡卧不安。第二天清早,唐德宗召见谋士,将梦中情景细细讲述了一遍。谋士说:“这几天我也听见外面谣传什么‘九龙山,有群党,定惠海棠千里香;牛产麒麟猪产象,此地必要出帝王。’我看这是与九龙山合谋造反的朋党,亦要破除。”唐德宗听后深信不疑,连夜发兵到乌龙山。官兵来到山下,果然闻到了定惠海棠的花香。众将士站定细细观察,结果在扑鼻的异香中,每过一个时辰,就看到海棠花变换了一种颜色。他们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带兵的将领想:要破除此地,首先要挖断来龙岗。为此,调遣了几千个民工每天挖山不止。哪晓得,白天挖矮了,晚上又自动长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带兵的将领只好派人坚守此地观察情况。夜半更深,伏兵听到土地神自言自语地说:“你白天千人挖,我夜晚万人填。这倒不打紧,就怕桃树挂四沿。”第二天,带兵的将领就让人在四周钉上桃树桩再挖,卧江乌龙就被挖死了。</p><p class="ql-block">之后,唐德宗就派人在此修建一座寺庙,取名“定惠寺”,建成后的定惠寺,高大、雄伟,山门、前牌楼金碧辉煌,有大殿、敬香殿、罗汉堂、观音堂、颂经堂、香客安歇堂、僧舍、缮房、伙房等房屋共390间。唐德宗还令人将定惠寺中海棠移入皇宫。从此,人们再也看不见海棠花了。天长日久,在麻城流传这样几句话:“挖了海棠树,镇了九龙山,麻城走了三石六斗芝麻官。” 历史上无数次战乱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大水淹倒了山墙和牌楼,庙宇倾斜,僧人全跑了。民国初年,兵匪不时抢劫寺中物品,寺庙破败不堪。1942年,定惠寺被日寇焚烧,之后寺庙倒塌。1986年,在定惠寺遗址上建成了麻城四中,现为木子店中学,成了读书的圣地和文化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与定慧寺</p><p class="ql-block">虽然定惠寺有奇花异草、大德高僧(另文介绍),但真正让定惠寺闻名古今的却是苏东坡。</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到黄州之后,因好友陈季常的关系,数度来到歧亭。在《歧亭五首》的序中写过:“余在黄(黄州)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陈季常便邀他遍游麻城山水。苏东坡此时也正想寄情山水以忘忧。相传他在麻城游到了定惠寺,看到盛开的海棠,他流连忘返,寓居寺中,月夜继续秉烛赏花,兴之所至,吟出一首流传千古的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p><p class="ql-block">后来他每次来麻城,都要到定惠寺赏海棠,并且不厌其烦地吟咏海棠。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对定慧寺海棠花倾注了极深的感情,他反复写诗著文,寄寓情怀。他的《记游定惠院》,一开头就说:“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对于东坡吟诗作记的“定惠院”,一般人认为是在黄州,《湖北通志》《黄冈府志》均有记载。麻城东山却一直相传是在木子店,“定惠院”即“定惠寺”。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留下了记载,明清麻城的几个读书人都相信这一点,或作文考证,或吟诗与苏东坡遥和。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梅之熉写的《重刻<金刚经注解>序》和清邹知新写的《定惠寺记》。《重刻<金刚经注解>序》载于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作者梅之熉,而此后的乾隆、光绪、民国诸版《麻城县志》均将作者误记为梅之焕,据《梅氏族谱》(卷四十一),此文出自梅之熉的《萍庐偶集》。此文开头即明确记载:“余邑东八十里定惠寺,不知建于何代。东坡谪黄时,有《定惠寺看海棠》诗,至今山上多海棠。后人于黄州城建定惠院,遂误传定惠寺在黄州城外,其知在麻城山中盖少矣。”梅之熉在文中明确地说明苏东坡的海棠诗写于麻城东山定惠寺,并说黄州定惠院是后建的。文中还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明嘉靖年间,定惠寺僧人明祥在山中采石时,“夜见崖侧有光,疑而发之,得《金刚经》木板(版)一副,盖元无闻聪禅师所注也……至元六年庚辰四月间,其丈室生灵芝四茎,觉广为之镂板。”这说明,至少在元代至元六年(1340)以前,定惠寺这里就有寺庙,而且有用于印佛经的雕版,说明寺庙的规模应该不小。</p><p class="ql-block">清初邹知新在《定惠寺记》开头即写道:“定惠寺去城东九十里,其寺不知创自何代。寺有海棠,干古花繁,干霄蔽日,为邑《志》‘八景’之一,故题名‘定惠海棠’。相传苏东坡居黄时,常游其处,与陈季常多所唱酬云。”还说,“又传,寺后葬有苏小妹墓。”在进行一番求证之后,邹知新得出这样的结论:“夫寺以海棠著,海棠又以东坡之游而著,然寺可以有两寺,岂海棠亦有两海棠耶?则东坡所游为麻城定惠寺无疑。”最后,邹知新还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今海内人盛称黄州定惠寺,未尝称东坡游麻城定惠寺,岂真者不传,而不真者反传耶?即寺亦有遇、不遇耶?悲夫!”</p><p class="ql-block">邑人徐家麟、曹应昌等为此赋过诗。麻城人对苏东坡游定惠寺的传说津津乐道,并为此赋诗作记,实际上寄寓着麻城人民对这位落魄的正直文人的景仰与同情。</p> <p class="ql-block">地灵人杰,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优秀的人才。大堰河村,湾湾有俊杰,户户出英贤。占家大湾占钟廉是清朝翰林院国学士,麻城知县曾赠送“中国义民”金匾,东八癸民众赠送“德映东山”、“罗鸩永锡”金匾。勘上湾的佘积德是共和国开国少将,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江西省革委会副主任、成都军区顾问。萧家垱的萧锐是国民党中将,曾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熊家垅的佘光啟曾任鄂州市委副书记,黄冈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与佘积德出生地不足一公里的夏家湾走出了国民党湖北省主席、上将夏斗寅。</p><p class="ql-block">麻四中迁入定慧寺后,给附近村镇的孩子提供了上学的便利,大堰河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很多学生从这里考入211、985大学,如今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从大堰河走出的人才更多。传奇的是占家湾的占萍博士,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获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留学欧美,现是我国著名的皮肤病专家,江西省高层次人才。有兴趣的朋友可关注她个人业余创作的公众号“大别山的女儿”,《我心光明》等文章或许对您和后代的成长有所启发和鼓舞。</p> <p class="ql-block">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堰河人民战天斗地,兴修了大堰河水库、整治了河道、沟渠,塘堰,告別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国家下拨专项资金,高标准整治农田,方便了耕作,水旱无忧,旱涝保收。村里道路全部硬化,三公里的河流上架起了七座石拱桥,如长虹卧波,美轮美奂。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堰河村在佘志红书记为首的支部一班人带领下,在麻城市农业农村工作局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发展了菌类生产,兴建了中药材(金银花)基地,在易涝的大堰河边兴建了荷花园,娱悦身心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春天的大堰河,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夏天,接天荷花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硕果累累,遍地金黄。冬天,吊锅、米酒飘香,游客熙来攘往。一年四季,景色迥异,游人如织,村民的荷包也慢慢地鼓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红墙绿瓦,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秀美的山村画卷。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富足安康,是大堰河今日之景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