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女 能 人 张 荣 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建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荣华是大围山下田心桥村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人,村里人都说她算得上真正的女能人。</p><p class="ql-block"> 说她平凡,她也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村干部、赤脚医生。</p><p class="ql-block"> 说她不平凡,是因为她工作在基层村干部和赤脚医生岗位上,一干几十年,获得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和组织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了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p><p class="ql-block"> 是因为她为人妻为人母,相夫教子几十年,重视家庭建设和子女的教育培养,5个子女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3人当医师,2人当教师,家庭和谐,子女孝顺。上世纪八十年代,她还曾被有关部门评为了全国优秀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荣华老人近日接受作者采访时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采访到了她,被她的传奇人生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张荣华祖籍浏阳市淳口镇鸭头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乡人。她娘屋里的父母都是作田种土出身的地道农民。1957年,年仅15岁的张荣华,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时的大围山畜牧兽医学校。</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围山畜牧兽医学校位于高高的大围山顶上玉泉寺一带。因为山上牧草资源丰富,当地畜牧管理人员便将原大围山区、张坊区附近的生产队及当地农民喂养的耕牛,在每年“双抢”结束后,作好标记,送到山上散养,这样既有利于耕牛的秋季壮膘,更有利于耕牛的交配繁殖。待到冬季来临时,各自再到山上把牛牵领回来圈养过冬。这一举措,受到县畜牧局的表扬肯定。</p><p class="ql-block"> 那时大围山顶上玉泉寺一带,每年秋季,少则几十头,多则上百头牛散养在山上,成为了大围山上一道独有的风景,当地人都叫这里为牛场。县里畜牧兽医部门也看中了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就选择这天然的牛场办起了全县的畜牧兽医学校。</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学校面向全县招生,一下招了300多人。当时的大围山,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学校连上课住宿的房子也没有,都是靠着张荣华她们这批学生风餐露宿,边读书边劳动,砍着山上的冬茅盖起了一些茅草房做教室当宿舍,条件十分艰苦。</p><p class="ql-block"> 大围山山高路远,云深雾重,云雾来时,站在对面一两米远都看人不清,常常是只听见人讲话,看不见人影子。不少学生吃不了山上的苦,打了退堂鼓。年轻的张荣华硬是霸蛮吃苦,在大围山上坚持读完了两年书。</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张荣华与另外8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了当时的浏阳县畜牧水产局工作。她身兼制药、食堂事务、单位通讯员等多职,保持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踏踏实实地把每项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近日,张荣华老人在接受作者的采访</span></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与大围山有缘分。1962年,国家有政策,要将一些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下放到农村去。在县城里上了几年班的张荣华又服从组织的安排,被下放到了当时的大围山公社田心桥大队枧头生产队务农当兽医,为当地生产队上的耕牛和社员家里的羊鸡鸭鹅看病。</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经人介绍,她遇上了当地同样做兽医的青年鲁炳炎,不久就结为了夫妻。张荣华这个北乡妹子,从此以后就远离父母,安家落户在了大围山,成了东乡媳妇。</p><p class="ql-block"> 互为兽医,张荣华与丈夫鲁炳炎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夫妻关系情深爱重,非常和睦,婚后生下了2子3女,共5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乡农村,像张荣华这样读了7、8年书的人还很少,尤其是妇女同志更少。因此,能说会写的张荣华很快就被组织看中了。那时的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很普遍,人患病了也很难得到及时医治。田心大队先后选派了3、4个人去学赤脚医生,不是因为文化基础大差,半途而废,就是因为学成归来被挖了墙脚,跳了农门。大队上的医务室经常因为无人没法正常开展诊疗抓药,疾病预防,致使社员们有病也得不到及时医治。</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大队干部看中张荣华,虽说她是北乡人,但已在当地结婚生子安了家,不会轻易跳槽。加之她又有做兽医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荣华老人保存的昔日行医资格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采访中,我调侃张荣华老人说:您那时可真正是兽医治人病啦。她打着哈哈,不失幽默地对我说:斯大林曾说人医治人,兽医是治人类呢。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张荣华老人家解释说:斯大林之所以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类的病菌不会传染给牲畜,牲畜的病菌却可以传染给人类。</p><p class="ql-block"> 于是,兽医出身的张荣华先是被大队上推荐到公社,作为赤脚医生培养,选派到浏阳县卫校学习,后又被安排到大围山区卫生院跟班学习半年。</p><p class="ql-block"> 1974年开始,张荣华担任起了田心大队的赤脚医生、妇女主任兼调解主任,开始了由兽医到人医的角色转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荣华老人保存的昔日行医资格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正是搞集体的年代,劳动力出工做事都是记工分,年底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工分多少,计算钱粮油。张荣华工作量大,生产队上把她作为男劳力对待,每天计10分的满工分。</p><p class="ql-block"> 张荣华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对组织的信任和社员们的信赖十分看重。在工作中,她投入了无限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人民服务。当赤脚医生期间,她视患者的疾苦如自身的痛苦,除了出诊随叫随到外,还要担负全大队社员的卫生防疫任务。那时,钩端螺旋体病是下水涉农人群最容易患且死亡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为了让社员尽量少患此病,她就努力提高社员们打预防针的比例,常常早冇早、夜冇夜,挎着医药箱子,上门上户去帮社员打预防针。农忙时节,为了不误农时,莫耽搁社员们出工,张荣华还深入田间地头,在田塍上帮社员们打预防针。</p><p class="ql-block"> 遇到社员们患病需要出诊,张荣华总是随叫随到,不管风霜雨雪,还是逢年过节。她常常是做着饭菜,丢下手中活就出诊;遇上半夜有人喊出诊,睡梦中的她也会迅疾披衣起床,打着手电筒去出诊。不管多苦多累多委屈,从无半句怨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全国妇联当年授予张荣华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的证书及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有一年,正值“双抢”季节,家里收割早稻,正在晒谷的张荣华突然接到一位社员需要出急诊的消息。眼看着快要晒干的稻谷就要被雨淋湿,正在晒谷场收谷的张荣华,全然不顾晒干的谷子会被雨淋湿,丢下手中的蕞箕箩担,飞奔医务室,挎上医疗箱就往患者家里赶。待将患者转危为安后,家里满地坪的谷子被雨淋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从未责怪过她的家爷老子,忍不住数落了儿媳妇几句,张荣华一句话也未回,只是暗自流下了委曲的泪水。</p><p class="ql-block"> 虽是兽医转为赤脚医生,但张荣华对医疗技术的钻研也是很努力的。只要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她都尽量挤时间去参加。在诊疗过程中,她也是胆大心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治好了不少的疑难杂症。有一天半夜,芭蕉生产队社员黄某某,突然不省人事,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情况十分危急。黄某某家人赶到张荣华家里,将睡梦中的张医生叫醒,她二话不说,赶紧披衣下床来到黄某某家,了解起病过程后,先是给病人打针,扎银针,不见效果。后来了解到病人白天在冷水河中呆过这一情况后,意识到病人患的可能是黑痧症。而是要病人家属立马找来古铜钱,用苎麻包了,沾着冷水进行刮痧,散寒清热。不一会儿,在病人的背上刮出了手指大小的水泡和紫黑色血斑,病人终于“哼哼”两下发出了声音,逐渐醒过来了。看见病人醒过来了,张荣华悬着的心才落了地,累得大汗淋漓瘫坐在地上。病人家属硬要拿出五角钱感谢她,张荣华却还是婉言谢绝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全国妇联当年授予张荣华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的证书及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 因为当赤脚医生,成天行走在社员群众中间,加上张荣华处事公道正派,敢说敢言,社员群众非常信服她。张荣华兼任大队妇女主任和调解主任期间,一些家庭矛盾纠纷,男同志都处理不好的事,她出面总能成功调处好,基本上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组,没有发生过一起民转刑案件。</p><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出色,张荣华1978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多年当选党代表和人大代表。1983年,还分别被评为了浏阳县和湘潭地区的劳动模范,奖回了一辆自行车。并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工作中的张荣华是能人,生活中的她是好妻子,更是好母亲。她与丈夫鲁炳炎夫妻恩爱,互敬互让,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p><p class="ql-block"> 因为张荣华是1962年响应政策要求,从县畜牧水产局下放到大围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有政策规定,张荣华可以收回到畜牧水产局重新安排工作。但育有5个子女的她,考虑到孩子尚小,不愿造成两地分居,影响孩子们的成长教育,毅然放弃了回城安置工作的大好机会,扎根大围山,与丈夫一道养儿育女,养老送终,撑起了一个有9张嘴巴吃饭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83年湘潭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张荣华劳动模范的证书及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当赤脚医生的张荣华救死扶伤、义薄云天壮举的影响;也许是鲁家书香门第出身,代代人都爱读书习惯的潜移默化;也许是张荣华作为北乡人“讨米也要缴崽女读书”强大毅力的感化,张荣华的5个崽女学习都很刻苦用功,先后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2个儿子1个女儿都像张荣华一样当上了白衣天使,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长子从大围山中学考入浏阳一中,后又从浏阳一中考入湖南医学院,本科毕业又读研究生。如今,他创办了伊百丽医学美肤连锁,在湖南开办了13家连锁机构。二儿子也考入湖南省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现在是浏阳市中医院的骨伤科主任。二女儿也是集里医院从事眼科治疗的专职医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83年湘潭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张荣华劳动模范的证书及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年逾八十的张荣华,尽管生活在大围山有了60年,一口流利的东乡话中仍含有较为浓重的北乡话尾子。她耳聪目明,身体健朗,思维敏捷,快言快语,乐善好施,成了地方上人人羡慕的福婆婆。</p><p class="ql-block"> 张荣华老人操着一口带北乡话口音的东乡话,开心地对我说,她与曾经下放在大围山田心桥村的50多位长沙、株洲知识青年仍然还有联系,这些知青最爱吃她剁的酸菜。她有幸见证了新时代人民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沙市妇联领导看望慰问张荣华(左一)时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时,懂得感恩而又谦逊的老人对我说,你不要写我咯,你要写就要通过写我,来反映我们老百姓为国家日益强大而倍感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祝愿晚年生活甜如蜜的张荣华老人,在人民幸福生活比蜜甜的新时代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张荣华幸福的大家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