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阿拉腾巴格那家的民俗活动(杨向东摄影)

杨向东

<p class="ql-block">  四子王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21万。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地,清朝初期,封给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称四子部落旗。四子王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旗,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誉,而举世瞩目的“神舟”载人飞船在四子王旗的成功着陆,更使这片美丽的草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祖国的正北方!</p> <p class="ql-block">  在美丽的四子王旗北面,有一个苏木叫白音朝克图,它的南面有一个嘎查叫布愣,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的牧民,主人叫阿拉腾巴格那。</p> <p class="ql-block">  他可是养牲畜的能手,有马70多匹,牛30多头,羊600多只。今天是个好日子,他叫来了许多牧民朋友,帮他进行打马印、剪马鬃、给马喂药、套马等民俗活动。这一天是2022年4月15日。</p> <p class="ql-block">  小牛们静静的在院子里悠闲自在的溜达着。</p> <p class="ql-block">  他的哥哥开着小三轮从远处往牛圈里拉干草。</p> <p class="ql-block">  早早到家的牧民们喝着奶茶,吃着羊肉,悠闲自在的谈笑风生。</p> <p class="ql-block">  手把羊肉,是四子王旗牧民接待贵宾最好的美食,就是挑选膘肥肉嫩的羊,宰杀以后下成件数放入大锅,用羊粪或牛粪火煮,什么调料也不放,煮好以后,用大盘端上桌,然后舀一碗煮肉汤,放上盐和葱花蘸着吃。因为净手后吃肉时一手把着肉,一手拿着刀,割、挖、剔、片,把羊骨头上的肉吃得干干净净,所以得名“手把羊肉”。</p> <p class="ql-block">  大伙儿帮着把羊粪砖拉上车,准备到打马印的地方点起火堆烧烙铁。</p> <p class="ql-block">  周边的牧民用车拉着自己的骑马过来赛马、套马。</p> <p class="ql-block">  牧民巴图,家住红格尔苏木,他是阿拉腾巴格那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巴图是一个好骑手,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摔跤手。在牧民举办的各类民俗活动中诸如那达慕、祭敖包、草原美食节等摔跤场上,总会看到他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他的妻子骑马射箭,养牧放生畜,样样精通。</p> <p class="ql-block">  牧民贺喜格,别看他个头不大,摔跤可是一把好手,经常在牧民的民俗活动中参加摔跤比赛,也拿过冠军,不过,奖项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参与!</p> <p class="ql-block">  个个都是好骑手。</p> <p class="ql-block">  在空旷的草原上用铁栅栏围起一个圈,把马赶进去。</p> <p class="ql-block">  点起羊粪砖火,烧上打马印的烙铁。这把烙铁非常精致,柄上镶有手工自制的银饰品,图案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主人把奶酒倒入碗里,准备祭天。</p> <p class="ql-block">​ 马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代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马奶酒为祭祀天地和宫廷用酒,到了清代成为进贡朝廷的御酒。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将其封为御膳酒,不仅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还是蒙古骑兵所向无敌的食粮。</p><p class="ql-block"> 主人把马奶酒洒向天空,预示着今年风调雨顺,水草肥美,牛羊成群。</p> <p class="ql-block">  这匹小马驹是昨天才生下的,看!多么可爱。</p> <p class="ql-block">  也不知是为什么,它的妈妈生下它以后,不给它吃奶。善良的牧民把它推到它的妈妈前。</p> <p class="ql-block">  这个牧民是个老马官,他懂马语,他在马的耳边轻轻的不知说了些什么,马妈妈才给小马吃奶。</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马爸爸警惕的守护着它们母子俩。俨然一家三口的样子,多么幸福啊!大家看着它们,会心的笑了。</p> <p class="ql-block">  骑手们在草原上小息,等待着套马。</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擞的蒙古族小伙子在马群里逮马。</p> <p class="ql-block">  撂倒一匹马,可是个力气活儿。</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人在放牧或者混牧过程中,为了便于区别不同牧户之间的马匹,逐渐养成了给马匹打印记的习惯,形成了具有马背民族特色的打印记习俗。</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打马印源于12 世纪,相传成吉思汗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马身上打印记来代表各部。</p> <p class="ql-block">  每抓住一匹马,将其制服后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侧前后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它的技巧在于精、准,手不能抖,否则马印会模糊不清,也不能经久。</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人使用的印记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有圆、方、三角、梯形等各种形状。有日、月、星、火、山、树、花、鞍、嚼、蹬、弓、箭、锁、锤、法轮、万字、吉祥结等图案。他们在实践中,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图形的,以作为部落或个人马群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打完马印以后 还得给马灌兽药。</p> <p class="ql-block">  剪马鬃也是草原上常见的民俗活动。给马修剪鬃的目的主要是出于实用、美观的需要。实用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避免鬃毛、尾毛与绳索、鞍具、武器等纠缠。美观是指军用马匹为了整齐划一,凸显军队形象。</p> <p class="ql-block">  蒙古马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p> <p class="ql-block">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p> <p class="ql-block">  内蒙古民谚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在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史上,蒙古马常常担负着转牧场、踏坚冰、战疆场等重任,只要接受指令,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它的足迹可谓踏遍北方大草原的每一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  党的富民政策让牧民更加富裕了,祝愿阿拉腾巴格那一家健康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祝愿草原更加美丽!</p> <p class="ql-block">杨向东: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子王旗摄影家协会会员。本摄影作品可以转发,收藏,欣赏,但不允许改变作者名字用于任何商业广告,任何平台转发,需征的作者同意,侵权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