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煦暖游兴起 京城胡同理今昔

猫猫

<p class="ql-block">  胡同,源于元代“衖通”,为蒙语gudum,本系“水井“之义。当时元大都仅记有29条,因有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后经明清、民国时期的不断发展扩建,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纵横交织的胡同如同血脉神经构成了京城之魂。</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称呼始于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称帝之后,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北京以皇城南北沿线为中轴线,明代时在中轴线东侧的一个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其中南北牌楼上书“大市街”,东侧牌楼书“履仁”,西侧牌楼书“行义”,因其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与中轴线西侧的西四牌楼相对。而今,东边的四个牌楼和西边的四个牌楼均已消失(1954年12月21日因拓宽马路同时被拆除),唯有地名被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2016—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东四北三条至八条是33个老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的第一批。这里的“条”指的就是小胡同,是北京本土的发明创造,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与街、巷、胡同共存延续至今。据 《北京市城区街巷地名全图》记载,北京共有422个以“条”称呼的街、巷和胡同。 可见“条”名称在北京城的流行。明朝北京城的面积和规模比元朝大了很多,街道、胡同的数量也随之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地名,于是采取街道名称的序列化。最初,我们称这些胡同为“某某胡同头条”、“某某胡同第二条”……可叫着叫着,人们就发现这样叫很拗口,于是渐渐地简称为“某某头条”、“某 某二条”……北京的东四头条到十四条,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中部往南可通东四三条,往北可通东四五条。全长726米,宽7米。胡同形成于元代,明清时期称四条胡同,1949年后改称东四四条。胡同内共有古槐26棵,全部为百年以上。西部的83号院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明清的造币机构,户部宝泉局的东作厂。而85号那座完整的四合院,据说当初就是户部宝泉局东作厂总监管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86号,是一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二层小洋楼。原为1928年一处比较有名的洋行。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临街门面绿柱、红栏和红灰相间的砖墙,一层入口配以砖雕的对联、匾额,显得非常素雅精致。大门两侧的对联时代人文痕迹突出,上联是“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是“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在对联的上方,写着“恒昌瑞记”四个大字,下面还有繁体大字“照相”、“洋货”。</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85号,虽已是大杂院,但仍依稀可辨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路四进宅院,两路之间建有一条长廊作为分隔,东路的第二、三进院落有回廊环绕。相传民国时这里住的是吴佩孚的管家,也有说是吴佩孚的丈母娘家。解放后此院儿成了文化部宿舍,廖沫沙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在1900年八国联军庚子之乱时,日本随军摄影师小川一真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正是此院儿大门。从门口所挂牌子上看此宅当时为&lt;日本驻屯军司令部&gt; 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如意大门上的篆字对联:</p><p class="ql-block">“敷天箕福 寰海镜清”。</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83号的“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铸币厂,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宝泉局”负责铸币,在北京设有4个铸币厂,其中西作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胡同,南作厂在钱粮胡同,北作厂在北新桥三条。</p> <p class="ql-block">东四四条81号</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门枕石</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79号门楼,不仅最具特色,同时门楼上的砖雕也是北京市胡同里保留较为完整的。砖雕内容题材非常丰富,除了梅兰竹菊这些寓意高风亮节的花卉外,最具特色的就是“暗八仙”的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暗八仙”指的就是神话里八仙所持的法器,这八种法器分别是:葫芦、团扇、鱼鼓、宝剑、莲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而最下面一排的是“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着“子孙万代”。</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77号主体建筑建于1940年前后,典型的三进四合院。曾是东四派出所。现为东四胡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儿倒座房的展陈</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展品</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传统服装出租、工艺品售卖制作</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儿正房书信展览</p> <p class="ql-block">盖章留念处</p> <p class="ql-block">古韵新作</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37号的阅微庄是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三进式四合院,据传为清代才子纪晓岚大学士的外宅,现在已经改成了颇具特色的四合院宾馆。“阅微”是恭谦词语,指自己阅历少,有待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东四四条东首,原来的1号院、3号院、5号院是连为一体的,都属于原来清宗室绵宜的宅第。绵宜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号达斋,曾于同治年间任礼部侍郎,其后代姓金,隶满州正白旗。5号院为三进院落的中型四合院,坐北朝南。</p> <p class="ql-block">  东四三条35号车郡王府是北京清代蒙古王府的重要遗存,建筑等级较高。车郡王即车林巴布(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世孙),是喀尔喀蒙古(即当时的外蒙古)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袭王。</p><p class="ql-block"> 车郡王府为广亮大门,门外有八字影壁(东侧的影壁墙是前几年盖车库时拆掉的)。当年大门对面有照壁,以里有影壁。门前为五级台阶,两侧还有上马石,相当气派。</p> <p class="ql-block">  东四三条67号是被称为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居住过的宅院,她是满族人,原名完颜立童记,父亲是爱新觉罗毓朗,清宗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受封为多罗贝勒,清末军机大臣。母亲是定王府的大格格,表姐是末代皇后婉容。传说她曾经被定为溥杰的候选夫人,但当时的伪满政府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关东军为溥杰选定了日本皇族做妻子,王敏彤只好离开沈阳,回京住进了东四三条67号院(原27号),并结识了今65号院(原26号) 的梨园名伶孟小冬。解放后,溥仪特赦回北京,王敏彤心仪于他,然而终未如愿,后于90岁时猝逝于养老院。</p> <p class="ql-block">王敏彤(左)与孟小冬</p> <p class="ql-block">  东四二条5号是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名臣松筠(1752-1835)的宅邸。松筠系蒙古正蓝旗人,仕途几起几落,为官恪尽职守、施惠于民、边功卓著。在他一生中,两次出任伊犁将军,为伊犁垦荒六万余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并努力为国家外交工作斡旋,乾隆五十年(1785年),松筠奉乾隆帝命办理俄罗斯贸易差事。历经七年时间最终使长期停止的边境贸易恢复正常,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长治久安。道光十五年,松筠卒,谥文清。松筠的学术造诣颇高,著有《新疆识略》十二卷、《西陲总统事略》十二卷、《绥服纪略》、《安抚地区记事诗集》、《品节录》、《伊犁总统事略》等书。</p> <p class="ql-block">  据<span style="font-size:18px;">退休前在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工作的郑毅老先生介绍:</span>“东四二条5号、7号和9号以前是一个院子,是清朝将军松筠的府邸,后来府邸被一分为三,我居住的5号院是一个三进四合院,位于府邸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  在此次走马观花的东四胡同探访中,从街面上看感觉四条的四合院保存得相对完整和精美。三条东段南侧为道光帝第九子奕譓的孚王府,也称“九爷府”。其规模宏大,三路五进,高墙耸立,是国保单位不对外开放,难以一睹真容。其他南侧和二条之间的宅院有不少已拆除建成了多层楼房,三条西半部北侧和二条局部尚留有一些院落。从目前现状上看,二条三条没有四条的游览价值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多的院落经过修整复原后对公众开放,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