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花香四溢,在这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小学语文2组的老师们在导师的引领下相聚云端,同学习,共成长。<br> 4月16日上午,大家一起聆听了宋道晔老师的微讲座《扣好作文的第一粒扣子——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练笔教学研究与实践》。 宋老师从研究背景、项目论证、规划实施、成果总结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小练笔”教学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微讲座带动微论坛。宋老师的微讲座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给予各位老师很多启发,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交流。 <b>徐美华:</b>我认为,宋老师的小练笔是将语文教到了孩子手上,不仅让孩子明白,而且能让孩子表达出来,从教到心上,到教到手上,也就是实现了崔允漷教授提倡的“教学,要指向学会”。<div> <b> 王爱华:</b>宋老师的小练笔的内涵界定得很清楚、很明白,其外延已突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小练笔。对统编教材文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br> <b> 刘艳萍:</b>我觉得宋老师的研究会对习作存在困难的学生有巨大的帮助,至少能让他们有东西可写,知道该怎么写。等宋老师的书出版了,我一定买来当作礼物送给孩子们。</div><div> <b>张宁:</b>宋老师的研究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小练笔”教学的资源和思路,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提供了语言实践运用的支架。<br> <b>李莉:</b>宋老师这个研究最吸引我的是思维工具的开发和运用,思维工具让思维看得见,评价量规让评价真正落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让一线教师直接用在课堂上,推广价值很强。<br></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宋道晔老师报告心得体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2组 侯化珍</div> 虽隔屏相望,见到宋老师还是感觉亲切和温暖。记得去年四月份,宋老师受我市教体局的邀请,为我市全体语文教师做了读写融通方面的报告。老师们都有茅塞顿开之感,宋老师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br> 今天再次聆听宋老师关于《新课标理念下小练笔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讲座,感觉宋老师的讲座指导性和实操性都非常强。<br> 尤其是宋老师谈到了自己研究的创新点之一——设计工具让思维看得见。就是借助不同的工具,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使学生建立逻辑关联,让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想到我这两年正在做的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觉得思维工具的介入,的确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避免了碎片化的处理。宋老师的报告给予了我教学研究上的信心和方向。<br> 宋老师在讲座中也反复在说:这个问题我后期要再不断补充;这个想法还要再进行科学论证;这个问题……宋老师对待研究的严谨与谦逊让我感到研无止境,学无止境,于是就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亟待改进之处。以导师为榜样,实践、学习、反思,进步。<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携一路春光,化满屏灿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2组 丁华</div> 4月16日上午,我们小语二组再次齐聚云端,听宋道晔老师做了一场《扣好作文的第一粒扣子——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练笔”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彩讲座。<br> 宋老师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项目论证、规划实施、成果总结四个方面展开培训,将一个极其普通的却和师生息息相关的小练笔课题做得扎实、细致、有新意,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做研究。特别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练笔水平,感受特别深。<br> 一、巧妙归类,梳理练笔点<br> 不是把课文中的练笔找出来就行了,而是再进一步,进行归类研究。宋老师归纳的12类小练笔让我感受到了小练笔的广义性,这样归纳的练笔点,在每堂课都用的到,通过练笔将阅读与表达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怪不得宋老师说,小练笔很灵活,练习时,少则二三分钟,多则二十几分钟均可。<br> 二、设计练笔工具,搭建思维支架<br>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哪怕是很小的习作点,还是有学生有为难心理。往往需要老师给打一个支架,降低一下难度,练笔就会流畅了。如写青蛙捉虫时,学生是缺乏动词的积累的,所以在提供连续的图片的基础上,再将关键的动词提供一下,这样,难度降低了,学生一下子有话可说了,用词也准确了。在宋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让学生就巧妇有米可炊了。通过还提供了一系列的诸如鱼骨图等思维导图的范式,也让思维有了依附,表达自然就流畅了。<br> 三、创设情境 ,巧妙带入<br> 为了避免为了写而写,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宋老师的小练笔研究努力营造各种情境。如,有的提供小练笔的情境图,有的用文字描述,有的图文结合。同一个训练往往创设两个情境,一是指定情境,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二是开放情境,启发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意表达。如,要训练小一个小动物连续动作的小练笔。先是统一出青蛙捉虫的情境图,在统一指导后,再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熟悉的其他小动物。这样的指导,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br> 四、制定量表,自主评价<br> 有练习就要有评价,精心研究适合学生年段和练笔片段的量表很关键,在这一点上宋老师下足了功夫。并且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量表,自主评价。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特别值得学习。<br> 五、依据学情,分层教学<br> 在与宋老师互动交流的版块,宋老师解答了我提出的关于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不要统一高要求,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让他们逐渐产生习作的兴趣。可以倡导他们摘抄别人的好词佳句,学习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即可。宋老师对学困生的爱可见一斑。<br> 教育部颁布了减负令,但是要求减量提质。怎样解决,需要课堂高效。课堂高效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策略。宋老师的课题研究无疑是给我们上了极其生动的一课。这样的小练笔训练,一定是能够减量而提质的。<br> 窗外,春意正浓,屏幕上智慧闪烁,在导师的引领下,我们将一路高歌前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端相聚 共话成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2组 管桂梅</div> 最美人间四月天,云端学习正当时。<br> 因疫情原因,齐鲁名师培训活动采用线上方式分小组举行。看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安排,我内心充满了美好的期待。<br> 专家导师的报告、点评和大家的互动研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着、震撼着、感动着……<br> 4月16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宋道晔老师的专题报告。宋老师以《扣好作文的第一粒扣子——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练笔教学研究与实践》为题,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小练笔的研究历程与丰硕成果。宋老师选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深挖、深研究,真正用心做教育,做研究。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实践研究,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引领和指导。另外,宋老师以课题结题的方式呈现授课内容,对于我们如何做课题,如何总结梳理课题研究成果也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br> 我们不仅再次领略了导师们扎实的学识修养,更多的是导师们用心做教育、用心做研究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做学问的毅力和恒心,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作为名师学员,我深感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唯有心怀感恩,不忘初心,笃行不怠,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带出更好的团队。<br> 成长,永远在路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聆听宋道晔老师报告心得体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2组 王阁杰</div><div> 每次听宋道晔老师的报告,我都沉浸其中,回味无穷,敬佩她的学识,更敬佩她的研究精神。今天宋老师以课题报告的形式给我们上了一次精彩的课,也是我们目前急需的课程,她从“研究背景、项目论证、规划实施、成果总结”四个方面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扣好作文的第一粒扣子-------新课标理念下的小练笔教学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我们下步的课题结题报告做了样子,也解决了我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她的“设计工具,让思维看得见;制定量规,让能力可检测”使我深受启发。我曾不只一次的问自己:同是出自一线的教师,为什么宋老师站得这么高,走得那么远?“宋老师沉静适合做研究。”魏薇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是呀,我缺乏的就是沉下心来,去学习,去读书,去思考,做研究。反思自己的课题研究粗糙、笼统、贴标签的东西太多,感觉自己的课题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探索东西还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更多,“读写结合”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努力,让自己的研究具有真实性、操作性、有创造性。<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拨云见日,追光而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语文2组 张敏</div> 对于宋老师的讲座,我是期待已久。因为她的讲座主题与我的研修课题是一致的,而我在课题研究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和迷茫,一直在寻求突破,却总感觉找不到出口。<br> 宋老师的讲座果然不负所望,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明确了下一步研究中的取舍。在我看来,宋老师的讲座是一场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讲座。深度在于宋老师在其研究中不仅有丰富的理论支撑,而且还有新理论的生成;厚度源于宋老师对教材中的“小练笔”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更源于她近三十年的大量实践;温度是因为宋老师直指一线教师教学实际中的难点,结合课例就“小练笔”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指导,尤其是宋老师自主开发的思维工具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让练笔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为我们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带来了福利。<br> 对于“小练笔”的研究,宋老师已经做了近30年,而我只做了3年,如果说宋老师的研究是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那我的研究只能算一位懵懵懂懂的幼儿。从宋老师那里,我知道了我的方向没有错,宋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她不断丰富的研究成果,她守正创新的研究思路,她专注执着的研究态度,都值得我学习,给予了我成长的信心和力量。从长远来讲,宋老师为我指明了方向;就目前而言,宋老师的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正处于迷茫困顿期的我指点迷津。<br> 在“小练笔”教学实践研究中,我梳理了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系统中明确设计的“小练笔”,只有19个,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小练笔”的教学价值,认为统编教材设计的19个“小练笔”是示范,是引领,教材中还散落着很多训练点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梳理,但是又怕梳理的太多,增加学生的负担。宋老师的建议,我深表赞同,宋老师认为训练点需要梳理出来,但不需要都练,梳理出来是为了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自己的教学有选择地进行“小练笔”训练。<br> 对于“小练笔”的教学时间,也是令很多一线教师感觉困惑的地方。如果用时过少,只是蜻蜓点水,成了走过场,“小练笔”教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要想在课堂上实现“小练笔”指导的到位,“小练笔”当堂的完成,“小练笔”评价的及时,就会占用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因为还有其他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师往往就会舍不得花时间给“小练笔”。宋老师说:“小练笔不应该是加进去的,教学原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宋老师的话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是啊,“小练笔”不仅指向表达,也有助于深度阅读,这不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吗?“小练笔”用时多少,效果如何,还在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宋老师开发的思维工具的运用可以降低课堂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难度,提高“小练笔”教学的效率。相信,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习支架的不断优化,“小练笔”教学将会因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和可操作性而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br> 宋老师的讲座于我而言,比窗外的春光还要明媚,照进我的内心,驱散我在研究中遇到的“云雾”,让我豁然开朗,看到更远更亮的前方。 宋道晔导师专题论坛组:<div>王阁杰 丁华 侯化珍 管桂梅 张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