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羲之做为一代书圣,其实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但后人要想学习草书,他的《十七帖》将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门坎儿。《十七帖》被称为书中龙,里面的28篇手札小文,可以说,篇篇精采。</p><p class="ql-block">之前一直有练羲之手札,但不过是照猫画虎,也不知自己该抓住哪里做重点。最近,在系统修习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对里面的相众形一,中锋用笔的特点印象非常深刻。我想,学书不应做书奴,用笔古拙,不出秦汉之笔意,所以我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重新临写《十七帖》中的几篇字,书写之中強调了圆转及中锋,而弱化了王字的变化多端,一组字写下来,自感浑朴自然,有的跳脱些,有的则带有一些章草的意味,上下贯通,清俊可爱。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p><p class="ql-block">《十七帖》只是一个我们保证书法学习不跑偏的范本。至于自己如何走,主要还是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多多的思索与探求。盲目自信要不得。人云亦云更可怕。</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将今天自己临习的几篇義之《十七帖》中的一组手札发上来,首先要留下一个探索的踪迹,与原帖相比,有所弱化亦有所強调。同时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手札也有机地融在了一页之中共同完成了一个章法构架。</p><p class="ql-block">希望和喜爱王字的书友们一起欣赏与研讨。欢迎留言。</p> <p class="ql-block">《频有哀祸帖》写了好多次。但这次是将其与得示帖放在一起。前两行安静,后两行跳动。看起来不太舒服。或者将第两行字调整大小密疏,第四行写得正一些更好。</p> <p class="ql-block">这一页的4行放在一起还是比较和谐的。也有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在原帖基础上,再增加些方笔或者强弱大小的变化可以更有趣味些。整体安静了些。应该有突出的字眼设计会醒目些。</p> <p class="ql-block">草书还是读的帖少些,所以眼界有些窄。不过这一页的章法布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前面4字大些突出些,后面的三行用了轻灵的小笔触来写,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毕竟是临帖,又是小草字,字径3一5公分。纸径22x32。方寸之间还不敢太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这一页和原帖相比,较少了字的动荡起伏变化,通篇安静。增加了一些苍韧的线条。减少了字的大字奇崛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一篇虽然亦有大小和字组,但对比被弱化了。看起来如皇象字,相众形一。过于强调羲之字变化特点的书友可能看起来会觉得写得过于平平无奇了吧。但又怎能说这样写就不好?字法还是羲之的,不过在用笔上使线条有些脱离了原字的点画形象。使转上加强了篆籀笔意。</p> <p class="ql-block">这一篇也是弱化了一行字之间的跳荡与变化,虽然有字组,但在章法上还是统一圆融了字形象。</p> <p class="ql-block">这一篇也是如同第三页《姨母帖》相类似的一个章法设计,第一行几个醒目大字,接下来三行看起来清雅俊朗。我个人是很喜欢的。关于《十七帖》的临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向与想法,方不致陷入既想似王字又想摆脱王字束缚的矛盾之中。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个角度来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没有什么非此即彼的绝对。王字的线条之所有能有"入木三分"的感觉,自然是承继古人的篆籀用笔,我们如果选择忽略那些他对于今草的一些用笔用线上的改革,也未尝不可。可以看做是书法上新古典主义的尝试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这个第三行比较空,可以在下面添几个注释小字或几枚章,使空间有些内容。</p> <p class="ql-block">这一篇呈现一个从强到弱的变化。第一行强,然后逐渐弱下去。下面当用醒目的章来和首字呼应。避免虎头蛇尾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