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黑”是什么?

剑刊

<p class="ql-block">  每当说起磨黑,总是有些困难。磨黑的知名度实在有限,不要说省外,就连省内,也知道的不多。“磨黑”是什么?许多人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磨黑”是地名。是云南省宁洱县的一个镇。</p><p class="ql-block"> 一个小镇,有什么特别之处?好吃?好玩?还是有什么更值得人们去看一眼的地方?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为方便外地人认识磨黑,每次都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主演杨丽坤。这实在出于无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前些年中央电视台名嘴崔永元,做了个怀念杨丽坤的专题纪录片。字幕都把杨丽坤的家乡磨黑,打成“墨黑”。可想而知,磨黑对外地人来说,是多么的陌生。</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小镇知名度,宣传语里说,磨黑是“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近些年,重建了杨丽坤故居,宣传语中也加了一条:“丽人故里”。</p><p class="ql-block"> 过去,磨黑人在外,只要提起杨丽坤,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后加一句,杨丽坤家就在我家旁边。嘿嘿!“磨黑”也就被带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提起杨丽坤,好像也不管用了。尽管当年她红极一时,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她的粉丝量,现在无人可比,那是拥有上亿粉丝的主。</p><p class="ql-block"> 如今,她的粉丝们都垂垂老矣,有的已是耄耋之年。年轻人没看过这两部老电影。不知道杨丽坤是何许人?</p> <p class="ql-block">  现在,决策者要把小镇打造成“红色小镇”,民房都涂成了红色,用红色来提升小镇知名度(1942年以后,地下党在这里很活跃,建立了半公开的革命武装,1949年这里就建立了人民政权,那时云南尚未解放)。</p><p class="ql-block"> 这样打造小镇的思路,对错我没资格评说。但愿这是智者作出的正确决策。小镇从此走上复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  这是进入小镇的必经之路“跃进桥”,听名字就知道是1958年的产物。直到去年,也就起到一个桥的作用,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现在,人们让它戴了帽,在桥上建起了仿古风雨桥。是不是好看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桥的旁边,整了两个水车,日夜不停的转动。没什么作用,只是为了好看。磨黑是工商业小镇,过去,只有马蹄声声,牛铃叮咚,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个东西。</p> <p class="ql-block">  过了桥一直往里走就到了“阿诗玛”广场。不用多说,当然是为纪念杨丽坤而建。</p> <p class="ql-block">  广场旁边就是小镇上最大,也是最气派的,建于1946年的私人住宅“二希庐”(现在叫“走马转角楼”)。建成后,三楼的雕花装饰是马克思语录:</p><p class="ql-block"> 科学做事;哲学做人。</p><p class="ql-block"> 大门两侧写的是:</p><p class="ql-block"> 希望人人活得下去</p><p class="ql-block"> 希望人人笑得起来</p><p class="ql-block"> 1949年以后,大门两侧的对联被刷成白色,文字遮盖起来了。现在,重新翻修之后,对联框没有了,建筑也被涂成了红色(原先是木料本色)。</p> <p class="ql-block">  广场旁边的大树下,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旁边有潺潺流水;大树底下有荫凉。</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就是异地重建的杨丽坤故居。是初次到小镇游玩的人必然要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十字街,是过去小镇最热闹的地方。相当于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不允许个体经营,各种摊点绝迹了。</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街道上又有了摊点,渐渐热闹起来。(摄于1995年)</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街面上又不允许摆摊设点了,要进农贸市场。</p><p class="ql-block"> 磨黑自古就是工商业小镇,过去街上几乎每家都有小柜台,有的有门面。</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街道,除了有食馆,商店,街上还摆有各种小吃摊。</p><p class="ql-block"> 比如十字街有:豺狗大爹的素米干、康三家奶的梭梭粉、小包英的豌豆汤米干、有卖团子的(汤圆)、有卖烧饵块、油煎粑粑、糕粑粑、烤糍粑、水晶粉、米凉粉的,还有小侯三沿街叫卖的“泡糕趁热!”;食馆里有小锅米干、“大学包子”做的馒头、糖包、肉包、葱花卷,鸡鸭鱼肉想吃什么有什么(1958年以前)。更有农村人摆满了街两边的菜蔬山货。</p><p class="ql-block"> 街面上,有修钟表摊、有银匠摊、有补锅匠,老吉家门口有外地人来摆的“西洋镜”也叫拉洋片,五分钱看一回,还有外地人来耍杂技的,真是热闹。那时没人说影响市容。</p><p class="ql-block"> 这些,现在几乎没有了,不影响市容了,变成了一条没有多少商店、餐饮的,少了商业气息的冷清街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就算允许摆摊,在本来就不宽的街道上修了景观水沟,没法摆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岁月里,茶馆里热闹了,人们在那里喝茶,娱乐,唱滇戏,唱花灯,拉二胡,要到半夜才会结束。</p><p class="ql-block"> 就是到了五十年代,十字街石坎头老彭家楼上,还做过一阵子茶馆。</p><p class="ql-block"> 那时,有几文钱的磨黑人普遍要吃宵夜,所以晚上食馆也不关门,人们在茶馆里玩够了,吃完宵夜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就算不上茶馆的,半夜也会有人来吃宵夜。直到营盘山上,敲响了午夜的钟声,小镇才会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茶馆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上节街老藤家,还能看到一点茶的影子,但要进到家里才知道。老藤帮人加工茶,压茶饼,卖茶。自已喝茶也有讲究。</p> <p class="ql-block">  小镇的街道,总体来说,就是这个样子。走到这里,我想知道,你们看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被涂成了红颜色的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到了一个街上有景观水沟的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你们是不是想问:不是说磨黑是“滇南盐都”吗?盐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磨黑不是“茶马古镇”吗?怎么没看到古,也没见着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答:这就是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外地人,你会不会惊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一点“盐茶”元素的磨黑。这与一般的乡镇有什么区别?就是把民房涂成了红色,修了一条景观水沟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实,红色也好,阿诗玛也罢;都是附着在小镇上的过往,自古产盐的小镇才是宣传主体,也应该是打造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把“滇南盐都”这件事宣传好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span>些发生在小镇上的故事也就会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繁荣靠盐,声名远扬也靠盐。经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磨黑已是颇具规模的盐城。</p><p class="ql-block"> 讲好“滇南盐都”的故事。撩开盐业生产的神秘面纱。让盐城的历史,展现在游人面前,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来体验。从而带动磨黑经济发展(什么烧烤、板凳龙之类的也就活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盐,才是古镇的精髓,古镇的灵魂。这是任何附着的东西不可替代的。可称为“滇南盐都”的地方,只有磨黑!</p><p class="ql-block"> 当然,既然称古镇,要有点古老的东西,要突出古字。可惜古建筑已被毁之殆尽,如盐龙祠、玉皇阁、古戏台、贞节牌坊。多了!要恢复,已经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 要再现民国年间星罗棋布的盐灶,林立的烟囱,云集的商旅和马帮牛帮络绎不绝的场面,也不可能了。</p><p class="ql-block"> 但要恢复几个马店、重建几个盐灶、重开一个盐洞(也称硔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盐灶上,让游人看一看盐矿石怎样变成卤水,卤水又怎样熬成锅盐;盐洞里可让游人参观过去盐工怎样劳作——打硔(盐矿石)、背硔(做成雕塑就可以)。洞内还可设餐饮、茶室、游乐项目。(老盐洞未封之前,我是进去过的。七十年代,里边就有会议室之类的设施,甚至还可以在涝塘里划竹排。)</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做好旅游纪念品的配套。比如做成缩小版的小锅盐、驮着盐的小马驮子,等等有特色的小工艺品。</p><p class="ql-block"> 现在,游人虽然看不到那么多盐灶,也看不到那么多烟囱了。但可以在现在的制盐车间,开辟一个让人参观的专门车间,让游人参观现代化产盐方式。 </p><p class="ql-block"> 这样,磨黑才不愧为“滇南盐都”的美称。 </p><p class="ql-block"> 你说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你是不是已经知道“磨黑”是什么了——是滇南盐都、是茶马古镇、是革命老区、是丽人故里。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注:明清时期,住在这一带的多是傣族同胞,他们把这地方叫磨格,傣语:磨mo,井的意思;格ge,盐的意思,天长日久,本地人以近似音“黑”替代了“格”音(当地人黑读赫)。就成了“磨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磨格:也就是有井里有盐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 剑刊/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