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 — 鲁迅先生的马甲

李明海

<p class="ql-block">暑假带孩子去绍兴,参观先生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滑稽、有问题。众所周知先生本名周树人,鲁迅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马甲”。这好像印证了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周树人本来不叫鲁迅,叫的多了,周树人反倒知道的人少了。</p> 马甲一词这两年在网上经常见到,大概就是一个人注册不同的网名,尤其是在一些论坛、贴吧里,这种现象更为常见。马甲的兴起我个人猜想应该和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老赵和老宋小品里的经典台词“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有关。 许广平和先生,不知道俩人领证了不? 在民主自由的今天,有些人还需要穿马甲示人,何况鲁迅先生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生被称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撕裂、刺透那个社会的层层黑幕,向民众展示一个血淋淋现实,唤醒、唤起人们的斗志。<div><br></div><div>我看先生的书不多,还停留在课本的水平,已经感受到先生的郁闷、愤懑和愤怒及呐喊。《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是无奈地向旧社会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那么《纪念刘和珍君》《狂人日记》等则是直接的“大打出手”,因为他已经“出离愤怒”了。</div><div><br></div><div>他刀枪出鞘必然有人“很受伤”,于是就向先生疯狂反扑。《鲁迅自传》“到今年,我的1926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所处的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对付无比强大的当局,方法无外乎藏匿和伪装,鲁迅先生的工作从老家绍兴到南京到北京到厦门到广州“处处碰壁”以至于“把鼻子都给碰扁了”。</div> 数一数,先生的马甲有几件? <br>  <br>  老是躲藏也不现实,老老实实呆着才是“万全之策”。“马甲”是个好东西,当然了马甲还不止一件,鲁迅纪念馆里的一张图片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先生从1918年开始用“鲁迅”作笔名大概与母亲姓鲁有关吧。鲁迅的母亲本不识字,嫁到周家这个书香大家,被熏陶的“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母亲是鲁迅最敬重的人。<div><br><div>但好景不长,这件“马甲”被同是北京大学的陈源教授给“撕破”了,于是先生丢官罢职,被迫出走厦门。于是先生不断的换“马甲”,可考证的就有大几十个,先生的无奈可见一斑!<br><br><br></div></div> 套用《天下无贼》的一句话,但愿天下不需马甲! 成文于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