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囤粮了吗

老朱

上海的疫情近期一直严峻的很。大家处理一直关注着每天的疫情数据外,凡有亲朋好友在上海的开口不外乎问:食物丰富不?有得吃吗?<br> 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已经脱离挨饿的阶段。早已从物质方面的需求向精神层面推进了。在金钱上大多数人十万二十万已经不是问题,有人甚或几百万,几千万,几个亿都小事一桩。然而一场疫情让几十年前乃至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那句问候语成了热门:您吃了吗?!一场疫情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成了个屁!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囤粮的情况。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总是把每年结余的小麦,稻谷,红薯用各种方法囤积起来。红薯用地窖,小麦装在瓮里面用草木灰封盖,稻谷年年晒年年换新的稻子。每当老辈人存粮的时候,我们屁颠屁颠的跟在后面听积谷防饥告诫听的不要不要的。几十年过去,积谷防饥这个成语早就不怎么用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兜里的钱都不用放,一部手机走天下,早忘了什么是“饥”了。平常听得多的是:我饿死了,龙虾赶紧上!<br> 不过近期的上海有人说饿是真的饿了,龙虾就不说,有一天三顿白米饭丰足很多人应该就是幸福的日子。<br>上海的人在疫情中受到了困顿。引发了人们对问候的改变:<br> “家里吃的只够两天的量。小区团购了东西,可是又送不进来。”<br> “你们那边的米粮蔬菜够不够吃?能不能收到货,需不需要寄物资?”<br> “孩子,一旦有米菜买,多囤点,不差钱。”<br> 上周末,广州疫情忽起。想到上海如此繁荣的城市都会“弹尽粮绝”,隐隐担心:这波疫情太快了,广州会不会也封城、也断粮?囤粮的叮嘱成了最温暖的问候:<br> “多备着吃的,不要像我们这么惨!”<br> “赶紧多囤点菜,照顾好自己。”<br> ………… 字里行间,话头语尾,没有什么,比你们能够吃得好、过得安全更加重要了。那一刻,彼此之间哪怕是陌生人,也愿意祝福他们,拥有足够的粮食和蔬菜,在尘世里能够获得吃饱穿暖的简单幸福。平时吃饱穿暖对于大上海豪广州的人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然而这种看似最不要紧的问候,这个时候却显得无比的温馨和真诚。<br>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曲突徙薪,备预不虞。一些最低的要求在中国文化中传承已久。养儿防老和留钱养老还引发不停的争议,积谷防饥甚至被人讥笑搞怪。然而江心补漏临渴掘井永远是贬义的,应该不会成为主导的思想。 <h5><u><font color="#9b9b9b">这是政府送给在上海打拼人的粮食</font></u></h5> 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抑或个人,防患于未然都是正确的。自古无数的实事证明,福祸、兴衰、成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看似很远,其实极易转换,而且往往在逆境时平安无事,到了顺境反而变量日增。古人云:“物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游畋每足以殒人之躯。”这番论述提醒我们,越是顺境,越要防范潜在的危机,正所谓“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故此《晋书》总结说“备预不虞,古之善教;安不忘危,圣人常戒”愚以为善。饱汉要知道饿汉的困顿,饱时要记得挨饿时的难受。<br> 是以为思,是以为醒,是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