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至中学村史调查</p> <p class="ql-block"> 谭家寨是周至、眉县秦腔产生发展的地方,一个神秘而人才辈出的村落,坐落于竹峪镇西北部,地处秦岭北麓,是周至县和眉县分界线,距县城25公里,东临西沟村、西临夹沟堡、北与三家庄为邻,南与十家庄相望。</p> <p class="ql-block"> 谭家寨,原名山关寨,元代建立守卫泥峪关的军寨,明洪武十六年(1383),谭姓人留居成村,称谭家寨,明朝末年张家由广济桑园迁入,亦名谭张寨,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连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多次入侵谭家寨,杀害村民,劫掠财物,当时发生这样一件事,贡生李拱辰长期不在老家居住,仆人李信和妻子吴氏为主人守护家园,吴氏人长得很漂亮,崇祯七年(1634),闯王高迎祥军队进入周至,李信听说就想携家逃跑,吴氏说:“不可,最近听说,贼过之处没有掠夺而乡里人借机偷盗,我们都逃去,倘若房屋财产有毁伤我们怎么对得起主人嘱托呢?于是他们就藏在房屋旁的竹丛中,被进村闯军搜获,见到吴氏顿起歹心强迫跟他们走,吴氏抱着女儿抓着地面不起,贼军用铁抢刺伤了吴氏,吴氏把女儿推给李信示意他赶快逃离,吴氏看到父女离开,放声怒骂道:“贼奴,我欠你一刀,不用绑我”,被贼军残杀。加之当时土匪王才、周禹、刘四、杨刚、杀人抢劫十分猖獗,为防匪患,谭家寨建立城墙,底宽8米,顶宽3米,高9米城墙,外围有护城沟,深5米,宽4米,城门楼上层正北有“光临渭水”篆刻大字,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时期,因苇谷渠开凿,引泥峪水经塔庙,东寨,金盆灌溉谭家寨,改善了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乾隆时期苇谷渠湮没。清朝同治初年,白莲教起义军,太平军,李蓝起义军先后进入盩厔,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张姓八世祖张凤祥带领村民和家仆,全面修葺破损城墙,并予以加固。</p> <p class="ql-block"> 民国20—30年代,连年旱灾,军阀混战,霍乱流行,土地荒芜,饿殍遍野,土匪烧杀、抢劫、强奸,无恶不作,西自眉县五十里,东到马召惨遭匪害。16年(1927),骆峪土匪抢劫烧杀车峪,强峪一带,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自骆峪到眉县沿山多是空巷。19年(1930)郿县土匪,在县西大肆抢劫,如入无人之境。为了抵御匪患,保护村民谭家寨第三次加固城墙。</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周至解放,建国后,清剿骆峪、解家沟、眉县土匪,镇压会道门和恶霸,农民分得了土地,过上太平日子,1953年周至县人民政府重修修建泥惠渠,1978年起又对泥惠渠扩建,切石固堤,加大引水量,泥惠渠水源充足,谭家寨一带土层深厚,是周至县优质小麦产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谭家寨利用土层深厚,泥惠渠灌溉的优越条件,发展猕猴桃、苗木产业和李子、油桃等果业,村民生活日益富足,村街道已全部硬化,果园连片,苗圃成行,经济作物繁茂,村中高楼林立,新建校舍宽敞明亮,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秧歌舞、自乐班十分活跃。</p> <p class="ql-block"> 谭家寨钟灵毓秀,张家一门从清代到当代,代有英才,创造了辉煌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张恒清(1763——1837),谭家寨人,乾隆乙酉(1765)选拔入国子监学习,乾隆五十六年(1791)授略阳训导,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中举,嘉庆十四年(1809)大挑二等授西乡县教谕。</p><p class="ql-block"> 张恒升(1770——1826)谭家寨人,贡生,捐教职授韩城教谕,因政绩突出,届满知州举荐,晋升赣州府经历兼署安远、会昌,赣县知县,清廉自守,路德赞扬“光明磊落,两袖清风”。</p> <p class="ql-block"> 张恒豫(1802——1862) 谭家寨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道光甲辰年(1844)大挑二等,授扶风教谕,向来以文章闻名。</p><p class="ql-block"> 张葆中(1822——1878),谭家寨人,贡生,初任湖北光化县县佐,任内调遣从军,立军功赏赐蓝翊顶戴 ,授湖北远安知县。</p><p class="ql-block"> 张葆诚(1829——1894),谭家寨人,贡生,初授训导,晋升教谕。</p><p class="ql-block"> 民国周至慈善家——张笑仙:张笑仙(1882——1939)原名张自道,字季行,谭家寨人,由痒生任陕西高等审判所书记官,迁甘肃高等审判所书记官,民国18年,特大旱灾,饥民大批死亡,殍满道旁,尸腐沿街,县西南一带尤为严重,南辛头、北辛头,望城,斜里,南留村,北留村一带几乎无人,土地荒芜,较大集镇设千家冢、万人坑。全县饿死五万三千多人,9600家绝户,因饥荒被卖妇女一万三千余人,失去父母的孤儿流落街头,有的已气息奄奄,惨不忍睹。1932年,周至又连续干旱,加之爆发霍乱,可是民国政府不顾人民死活,依旧催粮要款。张笑仙先生倾尽家财在1929年建立周至县救济院并任院长,在南辛头、北辛头、南留村、北留村、斜里村、望城一带购买土地近千亩,开窑洞,建房屋上百间,收留三十多名孤儿,张先生视孤儿如亲子,白天负责孩子的饮食,晚上照管孩子睡眠,面对尸横遍野、疾病流行威胁孩子的生命,请来医生为孩子诊治,及时预防霍乱,在死神手中拯救了这些孤儿生命,在保证温饱的情况下,他还带领年长的孩子学习生产技术,进行农田耕作,雇佣两名技术人员,指导他们生产毛巾、袜子,孩子们长大了,又为他们说亲成家,尽心竭力促成成年孤儿婚配,让孤儿们建立自己温暖的小家。1939年张先生病逝,由张家人和社会爱心人士继续主持救济院直到周至解放。周至解放70多年来,张笑仙慈悲为怀,收养孤儿的佳话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杰出革命者张光天:张光天(1912.8—1980.6)原名张希浩,曾用名古田。竹峪乡谭家寨村人,张笑仙儿子,出身富裕书香之家,张光天8岁读私塾。民国18年(1929)入西安中山中学读书,民国20年(1931),任中山中学抗日救国会委员兼纠察队长,和全校700余名同学一起,参与捣毁国民党西安党部和书记长家,多次参加示威游行。是年寒假,受省抗日救国会的委派,回周至宣传抗日,遭到国民党周至县政府的刁难,并被毒打,张上诉省政府,经省法院裁定,撤销国民党周至教育局局长的职务。</p><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1932)4月,张光天西安民乐园“陕西声援东北抗日”大会上,向主席台上的戴季陶抛掷石子,会场大乱,张乘机脱逃。在党组织安排下,入上海江湾区新民中学读高中。1932年八月,张光天加入共青团,并担任江湾共青团宣传部长,加入党组织。次年2月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关押在上海监狱,出狱后继续以学生身份作掩护,秘密在上海作地下工作,1933年九月转为共产党正式党员,是年11月又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判刑8年,在上海、苏州等地关押。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国民党迫于国内外压力,释放苏州监狱政治犯。张光天出狱。10月回到周至,奉命作农民起事者张宗昌工作,险被杀害。又赴陕北公学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西北局股长等职,积极参加生产,看到西北局书记高岗挥霍无度,生活糜烂,张光天当面陈言,被高岗百般刁难,打击并关押,诬陷为国民党特务,准备杀害。张光天上书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予以纠正。民国35年(1946),张光天奉命率领3名同志,到周眉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在哑柏镇被乡丁盘查,第3次被捕,国民党哑柏乡长,县警察局长闻讯赶到,连夜审问,威逼利诱,一无所获,转押周至、西安,在1次买菜途中脱逃。张返回中共中央西北局,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随军参加保卫边区的各大战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前沿阵地向敌军喊话,争取数批敌军投降,受到表扬。</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张光天任周至县县长,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局副局长、中央劳动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驻蒙大使馆参赞、陕西省劳动局副局长等职。1980年6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九死一生为革命,彪炳千秋启后人。</p> <p class="ql-block"> 张家戏班——唱响秦声五百年。在明代中期,周至的戏曲已具雏形。举人张附翱,字于鹏,广济桑园人,自幼天资聪颖,出身世族书香门第,曾祖父张成,通晓经史,为周至儒者,父亲张俊,任山西晋王府教授多年。张附翱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举,出任山东青州推官,治狱公正适当,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爱戴和好评。当时明廷刘瑾专权,任用亲信,迫害忠直大臣,使许多大臣家破人亡,操控东厂、西厂,设立内行厂,实行恐怖统治,公然索贿,政治已极为黑暗,贪官攫财成风,他的耿直性格和认真态度,反而屡遭同僚、太守的嫉妒中伤。他深感自己不合时局,感叹地说:如今世上贪心之徒,肆意剥夺民脂民膏,盖偌大宅院,养偌大家口,重绸而卧,列鼎而食,孰不知百姓之疾苦。</p><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张附翱被罢官,便在骆峪暖泉寺旁建立别墅,本人自幼酷爱戏曲,精于曲律,便利用暖泉寺场地排练戏曲,以乐户女王兰卿为主,组成家庭戏班,又吸收了一些民间艺人,组织了秦腔班社。他自任班长,名日“华庆班”,亦称“张家班”,是陕西历史上最早的秦腔班社之一。最初在周至的庙会演出,后来逐步向户县、扶风、岐山、凤翔、宝鸡、兴平、长安和咸阳等地扩充,不久就在省城以西、渭河两岸红火起来。张附翱经常与同期被罢官归里的武功人康海,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户县人王九思,弘治九年(1496)进士,经常往来,相居于暖泉,饮酒赋诗,作曲演唱。随着班社的发展,演技的提高,还曾随陕西盐商、木商到江浙诸省演出。张家班著名女红角王兰卿,周至县城内乐户王锦之女,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学艺,吹弹歌舞,所事皆通。性格贞良雅典,习诗知礼,颇有姿色。她唱做俱佳,以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艺术,婉转动人的嗓音,为西府剧坛之冠,是名扬三秦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成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秦腔坤伶。由于王兰卿倾心张附翱,便嫁张附翱为妾,夫唱妇随,献秦腔艺术事业。明正德八年(1513年),张附翱死后,王兰卿悲痛欲绝。与大夫人治丧毕,忽有富家郎慕王兰卿姿色才艺,千方百计欲娶为妾。大夫人百般推诿不过,王兰卿闻知,劝其妻消愁解忧,而自己却暗自服毒殉情,毒性发作,才向大夫人言其故。康海为纪念这两位艺术家,专门写了本秦腔剧《王兰卿传》,王九思填乐府《一枝花,歌儿王兰卿》为祭文,康海等旧友敬王兰卿贞烈,共祭奠之。正由于这些名人的记载,才使这段历史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 张附翱死后,张附翱的两个儿子张知要、张知远在外做官任教谕,将张家戏班由暖泉寺迁回广济桑园村老家发展,嘉庆年间由于家道中落,桑园张家再无财力发展戏曲事业,张家戏班遭遇严重困难,明朝末年由桑园迁居谭家寨的张家一支兴旺发达起来,先后有多人中举做官,约嘉庆十年(1805)在江西赣州府作经历的张恒升将桑园张家戏班迁至谭家寨重新组建,张家戏班得以重新振兴,继续在在关中各地演出。张恒升去世后,张家戏班出现了经营困难,1834年便以240两白银的低价向外出卖,条件是“张家班”名称不能改变。谭家寨张家有一支迁居眉县县城西边的第五村,由武举张荣清买来接着兴办,仍取名“张家班”,几经转手,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易名“华庆班”。1949年解放后,华庆班由眉县人民政府接管,与齐镇友谊剧社合并为眉县剧团。1952年冬天,眉县剧团的张杰民和张连民等人受邀回周至,创立了周至县剧团:经典曲目有:《双锦衣》、《软玉屏》、《玉虎坠》、《下河东》、《美人换马》、《游西湖》、《火牛阵》、《春秋笔》。</p><p class="ql-block"> 华庆班从创立到今天,活跃在西北五省、金周大地,唱响秦声五百年。</p> <p class="ql-block"> 谭家寨文运昌盛,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才,书写周至西部文化发展绚烂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