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从去年国庆节开始,铜鉴湖的呼声逐渐高亢,自称是西湖的姐妹湖,曾与西湖齐名,并引经据典为“金牛湖”正名,颇具诱惑。</p> <p>铜鉴湖位于西湖区双浦镇,东连双浦新区,西接灵山景区及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靠石龙山山脉。2019年6月铜鉴湖作为防洪排涝调蓄工程开工建设,是三江汇流域内的一颗耀眼明珠。</p> <p>今天是星期六。中午,我家老领导临时动议,决定下午去铜鉴湖去看看。我开车从万达路上时代高架,又从义桥上高速,经袁浦大桥,在袁浦互通下高速,沿袁浦路过双富路进入灵山线就到达铜鉴湖。全程耗时只有25分钟,极为便捷。</p> <p>由于里湖停车场已经饱和,只好按照协警的指挥将车一直盲从地开到了杭州西子实验学校对过的停车场。第一感觉景区停车场的配置不如西湖,更不如湘湖。</p> <p>下午三点,春天的阳光似乎多了点热情,几乎有骄阳似火的感觉。</p> <p>我们沿着湖边的漫行道,遁着逆时针方向绕湖行走,努力完成今天的“赏景+锻练”的任务。</p> <p>当我们进入“碧湖芦影”景点时,环顾四周不见芦影,心想是季节不对头,需要等到秋天。在逆光之下,水光有些刺眼。不知是否受到刺激,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投影于我的脑际。</p> <p>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有位洪姓员外居住在附近,在他60岁生日时设宴庆贺,厨师发现水缸边长着一根粗壮的大笋,想拿来做道咸肉炖毛笋。厨师挥刀砍去,不曾想到砍的不是毛笋而是龙角,顿时天地间,乌云翻滚,洪水泛滥,汪洋一片,最终成为湖。</p> <p>我觉得这个传说不太靠谱,犯了常识性的错误。龙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所有的真龙没有入地一说。其实,出笋为春,龙的习性是春分登天,秋分潜潭。在风水之地,那会有真龙安逸于此春眠不醒的。</p> <p>如果这个传说非要坚持说下去,倒不如把龙角改为牛角,这样,既为金牛湖与铜鉴湖的来历作逻辑性的铺垫,也为西湖亦称金牛湖的合理性找到充分的理由。贪婪的厨师挥刀砍笋,使得受到惊吓的金牛,掀地而起,引发江水倒灌,惊涛骇浪之后恢复了平静,从此,就有了一湾碧水,犹如铜鉴;而落荒而逃的金牛,却误闯西湖,担惊受怕的金牛,一时不敢露出西湖水面,潜水许久,抬头窥望,觉得西湖安详,从此安居于此。这样的推理,可以帮助化解谁是真正的“金牛湖”之烦恼。</p> <p>再说了,如果西湖的金牛,并不是铜鉴湖的金牛,就更加没有争吵的必要了,而且这种可能性也非常大。华夏大地有N个金牛湖、金牛山呢。</p> <p>“我的风筝,我的风筝。”一个小男孩从我身旁边喊边跑,去追赶正在坠落的风筝。我的思绪一下从梦中醒来,蓝蓝的天空里纷飞着造型各异的风筝;湖边的草地里,形态新頴、色彩多元的户外帐篷和遮阳天幕,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大有户外用具博览会的气势。</p> <p>帐篷里、天幕下的男女老少,有安静地躺着的、有悠闲地坐着的,有津津有味地吃着、有自得其乐地喝着,有聊天说笑的、有电子阅览的、有呼呼大睡的,人人悠闲自得,个个各得其乐;还有孩子追逐打闹的,也有妇人牵狗散步的。</p> <p>这一幕幕,让我自然地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知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p> <p>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情景与眼前生动活泼的场面相比,移步换景是何等的相似。铜鉴湖就是疫情下的世外桃源,人人无忧无虑、家家其乐融融,让人流连忘返。</p> <p>我们步行至“湖埠怀古”。驻足看埠,枯燥无新。心中怀古,思绪万千。联想到了谢灵运的《富春渚》: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缅云雾,赤亭无淹薄。此时此刻,我的心仿佛飞越钱塘江去义桥,在渔浦看到了晚霞中谢灵运刚强不倔的背影,又好像飘回了湖埠,在铜鉴湖的古埠领略到了谢公自恃清高的神情。湖埠怀古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p> <p>横穿灵堤,在“云泉晨曦”,时间上错失观曦的良机,只好享受到烈日的烤炽。在桥头遇见了久违的卖冰棍人,他头戴市场上已经不多见的小麦秸杆草帽,虽看不清其容貌,却能清晰地听到他的吆喝声。在28吋“凤凰牌”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白色的保温木箱,生意挺好。木箱上腥红行书“冰棍”两字,非常醒目,腥红黑体“买的是回忆,吃的是冰棍”的广告词,添加了冰棍的魅力。我家老领导也扫码买了一根,说是味道不错。</p> <p>我们继续前行,穿过“海棠融春、龙鳞曲柳、九曲梅韵”,各个景点名字很雅,却没有给我留下特别的记忆。只有在“漳山追远”处,从清涟的水面,看到了湖城相融的景色。</p> <p>我站在昙山南面的石拱桥上,看到昙山上有山寨旗在飘扬,想像得出,山上有戏。回眸所走过的路,发现所走过的石拱桥其护栏全是石板,每座石桥两侧护栏都是全封闭的;也发现所经过的桥都很低调,全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一现象真的不多见,或许是文化准备不充分,或许是刻字师傅忙不过来,或许是让游人多一点联想。</p> <p>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漫行道,还是石拱桥,无论是平板桥,还是小广场,其选用的石材如此上乘、施工的工艺如此考究都是值得西湖、湘湖学习借鉴的,行走其间根本感受不到铜鉴湖就是防洪排涝调蓄工程。</p> <p>在铜鉴湖,我觉得真正有史实价值的,就是朱熹的昙山石刻和风水洞摩崖题刻。石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刻的形制众多,常见的如碣、碑、摩崖,是不同时期史料的稳定载体,留存久远,它见证的是朝代更迭、风云变幻,承载的是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同时也具有文学、审美的艺术价值。</p> <p>当然,还有那不可或缺的“定南公馆”。此公馆仍为古代杭州通往富阳的驿道上的官驿,就是官府开设的驿站,专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据说定南公馆曾经接待过不少名人雅士。根据这一线索,我猜想,铜鉴湖的成名还是得益于风水洞——云泉灵洞的存在。历史上杭州区域内不缺山、不乏水,唯独溶洞资源实为稀缺。加上风水洞位于定山南,离官驿近,容易提振名人雅士探究风水洞的兴致。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朱熹等曾至此游览并留下赞美诗篇,就是最好的例证。</p> <p>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加上疫情和时间因素,我们没有往铜鉴湖最为经典的里湖景区去凑热闹,经直怡阁,再横跨灵堤,往金牛岛的“湖埠落霞”和停车场方向回拢。</p> <p>我站在湖埠落霞处,凝视着灵山,注视着碧水。环视崭新的铜鉴湖,给人以强烈的紧凑感,显得格外的精致,除灵山略高一点外,其他的山都属于丘陵地貌,远近恰当,高低协调,山水共融,湖城相连;遗恨的是,杭州西子实验学校背后的骆家岭山体,因采石而留下了一幅巨大的剥痕,刻录着曾经有过的放炮采石震天动地的历史。</p> <p>西湖能有今天,是在人进湖退,还是还湖人退的争夺战中,人的理性始终占据了上风。岁月流逝,曾经的铜鉴湖早已在人进湖退中遗失原貌、褪去本色。</p> <p>我真心希望新的铜鉴湖能够永葆初心:湖藏山腹,境绝幽邃,烟鸥雪鹭,伊轧唼呷,红树青林,一川如画。</p> <p>2022.4.9初稿,2022.4.15定稿,于湘滨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