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麻雀的鸟儿三道眉草鹀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别名大白眉、犁雀儿、三道眉、山带子、山麻雀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鸟类。体长约16厘米。共有5个亚种。雄雌个体同形异色。雄性成鸟额呈黑褐色和灰白色混杂状;头顶及枕深栗红色,羽缘淡黄色;眼先及下部各有一条黑纹;耳羽深栗色;眉纹白色,自嘴基伸至颈侧;上体余部栗红色,向后渐淡,各羽缘以土黄色,并具黑色羽干纹,而下体和尾上覆羽纯色。</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中央一对尾羽栗红色而具黑褐色羽干纹,其余尾羽黑褐色,外翈边缘土黄色,最外一对有一白色带从内翈端部直达外翈的近基部,外侧第二对末端中央,有一楔状白斑;小覆羽灰褐色,羽缘较浅白;中覆羽内翈褐色,外翈栗红色,羽端土黄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中央黑褐色,羽缘黄白;小翼羽,初级飞羽暗褐,羽缘淡棕。</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飞羽均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灰白,次级飞羽的羽缘淡红褐色;颏及喉淡灰色;上胸栗红,呈显明横带;两胁栗红色而至栗黄,越往后越淡,直至和尾下覆羽及腹部的砂黄色相混合。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羽基微黑。雌性成鸟体羽色较雄鸟差淡;头顶、后颈和背部均呈浅褐色沾棕,而满布黑褐色条纹;耳羽也沾土黄色,眼先和颊纹沾污黄色;眉纹、耳羽及喉均土黄色;胸部栗色横带不显明。幼鸟上体黄褐,有的腰以下微沾黄;下体砂黄,除腹和尾下覆羽外,通体满布黑褐色条纹或斑点。虹膜栗褐色;嘴灰黑色,下嘴较浅;腿脚肉色。</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喜栖在开阔地带,在吉林地区栖于丘陵地带的稀疏阔叶林,人工林和其他小片林缘;在半山区的开阔地区也有分布;在沈阳它喜栖于明亮的丘岗,而有浓厚的杂草、稀疏的散布着小柞树、小松林和小桑树地区;在胶东半岛它喜栖山麓和沟谷附近的灌木丛和草丛间;在秦岭常在山麓平原地区;在湖南和贵州见于离村较远的树丛和田地中活动;但在青海见于湟水河谷的丘陵草地中。有的亚种于夏日见于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但不进入密暗林内。</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夏季多见于丘陵及高山上;冬季抵达山脚或山谷及平原等地。常栖息在草丛中,矮灌木间、岩石上,或空旷而无掩蔽的地面、玉米秆上、电线或电杆上等。冬季常见成群活动,由数十只结集在一起;繁殖时则分散成对活动。雄鸟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特别是在繁殖时期。 到了冬季,它们就会冲到山脚下和平原处生活。在电线杆上、岩石上、空旷的地面上、草丛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繁殖期成对生活,雏鸟离巢后多以家族群方式生活,冬季集结成小群,而很少单独活动。性颇怯疑,一见有人便立刻停止鸣叫,或远飞或快速藏匿。雄鸟鸣声动听,特别在繁殖时期,从清晨到中午站在小树尖端或电线上鸣唱不已。在吉林地区,它于4月间开始鸣叫,5-6月最强烈,8月后鸣叫减少,但在冬季明朗天气时也进行“大合唱”。</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冬季以各种野生草子为主,也有少量的树木种子、各种谷粒和冬菜等;夏季以昆虫为主,食物中以鳞翅目昆虫幼虫最多,其次是甲虫、小型蝗蝻,间或有蠕虫。吃植物,包括蓼、稗、狗尾草、鹅冠草、葶荠、萝卜、稻谷、麦等种子,但主要为草子。其次为直翅目与同翅目昆虫;也吃少量双翅目、膜翅目昆虫及蜘蛛等。</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在中国东北地区4月间分散到巢区进行配对,5月初营巢,5月中下旬孵卵, 6月末7月初孵第二窝卵。巢一般筑于山坡草丛地面,极少数在灌丛小树上,但在南方也筑在小松树上或茶树上,或筑于溪边,田边小而密的荆棘丛中,极少在高树上。在庐山巢多营造在茶园、菜地、道旁及住宅旁的灌丛和荆棘丛中。8月末形成同种群,每群数量为10-20多只,多在食物丰富的灌丛、草甸中活动。冬季在公路旁、灌丛、草甸中活动,为同种群,每群一般5-10只。</p> <p class="ql-block">  三道眉草鹀,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雪儿蜜朵《鸟儿奏鸣曲》</p><p class="ql-block">拍摄地:陕西省秦岭山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