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水运行业——淌枋

高山之松

<p class="ql-block">昨夜哪个春雷哟</p><p class="ql-block">动三江,</p><p class="ql-block">清晨哪个阿哥哟</p><p class="ql-block">进深山。</p><p class="ql-block">要运木头换银两,</p><p class="ql-block">给我阿妹置套新娘妆。</p><p class="ql-block">穿棕衣,</p><p class="ql-block">着草鞋,</p><p class="ql-block">手握竹枪去淌枋,</p><p class="ql-block">去淌枋!</p><p class="ql-block">阿妹哪个倚门哟</p><p class="ql-block">翘首望,</p><p class="ql-block">水路哪个急流哟</p><p class="ql-block">有险滩,</p><p class="ql-block">阿哥何日把家还?</p><p class="ql-block">穿上新妆给你做新娘!</p><p class="ql-block">饭不香,</p><p class="ql-block">茶不甜,</p><p class="ql-block">日夜想哥泪汪汪,</p><p class="ql-block">泪汪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首《淌枋歌》,唱出了多少淌枋人的辛酸与悲欢,唱出了多少家人的担心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淌枋,是百山祖国家公园一带利用水系运送木材的一种古老水运方式,在较大较平缓的溪流或江河上运送木材,可以用粗大的绳子、铁链和铁钉将木材捆成一片,放入水里利用水流漂运,叫“放排”或“放棑”;在深山峡谷的小溪流里运送木材,不能将木头扎成排,只能将木材散放溪流里漂流,当地方言叫“淌枋”。</p><p class="ql-block"> 茫茫百山祖,方圆几千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给当地人民提供了一座丰饶的宝库。就是在以前没有公路的年代,大山里的树木,除了人们盖房子家用之外,更多还是外运,与外面的世界交换大山里必须的银钱或盐、布、铁器等等各种各样生活生产物资。但古时候的百山祖,深僻幽阻,舟车难辑,山里的木材靠肩扛背驼运出去实在太不方便了,于是人们就趁春夏雨季溪水暴涨之时,将砍下来的木头推进溪流中,让其随溪水漂流出山的方式来运送木材,这种特殊的水运方式就是淌枋。</p><p class="ql-block"> 百山祖为三江之源,地貌类型为深切割山体,深山峡谷里形成了很多条小溪流。这些溪流谷深沟险,瀑布成叠,为了将山里的木材运出去,就必须与这些险峻的小溪流进行挑战,让木材越过这些深谷沟壑,流向大溪,所以,淌枋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行业。</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末秋初之际,大山里的人们就会选择合适的山场进行伐木,将木材砍下来之后,剥去树皮,进行一定时间的晾干。进入冬季农闲之时,树也晾干了,再根据市场需求用锯子锯成统一长度的成品材,一般是2米和4米两种规格。无论是溪边山上砍下来的,还是从远处背过来的,都找一个靠近溪边的陡峭山坡,在坡底下用木头叠一个架子,然后将木材堆在架子上,一堆一堆地放,只等来春雨季到来,溪流暴涨之时,将木头推入溪里利用水流漂送出去。一次淌的,一般都在百、八十立方甚至几百立方。</p><p class="ql-block"> 这个堆放木材的堆子,当地老百姓叫“树楼”。为什么不是堆放在平坦的地方而要选择陡峭的山坡堆放木材?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所在了!原来,这树楼底下的架子是有机关的,其中有一根木头位于一个关键的位子,叫“千斤”,等来年春夏之际,溪水涨动,溪里的流量足够将木材漂走的时候,淌枋人只要几个人合力用竹枪将千斤一钩,整个树楼底下的架子就散了,叠放在陡坡上的木材失去了支撑,“轰隆隆”全部自动滚入溪流,免去了人工搬运之苦。如果堆放在平坦之处,就要人工一根根搬进溪里,不但费时,更是费力。</p> <p class="ql-block">  淌枋人有两样宝贝:手中的竹枪和脚下的草鞋。</p><p class="ql-block"> 竹枪,也就是竹篙,但与普通竹篙又有不同,上面多了一个尖尖的铁尖与铁钩。</p><p class="ql-block"> 制作竹枪,要选用六、七年以上,胸径七、八公分的直而顺的小毛竹,砍下来后拿回家,截取中间四、五米长的一段,放在篝火上一节一节地烤,烤到直冒油,然后夹进桩子调直,烤一节调一节,调好后用浸冷水的布冷敷,冷却后就不会变型,为了确保不再弯曲,也会在调好后再绑在屋子里的柱子上固定成形,经过长时间的绑缚定形后,毛竹就笔直不会弯曲了,按上枪尖与枪钩,就成了淌枋人手中的竹枪。</p><p class="ql-block"> 枪尖和枪钩用铁打成,枪尖尖部呈棱形而尖,底部方而粗,安在一个硬木楔上,枪钩是在一个铁圈外接一个钩,安装的时候将竹杆粗的一头用锯子锯几条小裂缝,竹杆穿过铁圈,然后将装枪尖的木楔放进竹杆底部,铁圈的大小正好紧紧地箍住竹杆和安枪尖的木楔。使用竹枪,在一般的溪流里,淌枋的人站在岸边就可以用竹枪或刺或钩,拔动水里的木头,调整它的方向,使之更快地漂走,同时也可以将卡在溪边或浅滩上的木头拉进水里,所以,竹枪是淌枋人手中的必备工具。</p><p class="ql-block"> 草鞋也是淌枋人的宝贝,在过去,山里人没鞋穿,更别说象现在的防滑鞋了,淌枋的时节正好是雨季,无论是站在被水打湿的光溜溜的木材上,还是岸边的岩石上,光着脚板是站不住的,草鞋却不同,它不但可以护脚,还可以增加脚与木头或岩石之间的摩擦力,使淌枋人的双脚稳稳地站在木头上或岩石上,所以,草鞋也成了淌枋人的必备工具。</p><p class="ql-block"> 淌枋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营生,由于淌枋时必须是山洪之后小溪里流量很大的时候,不是年轻力壮和没有一定水性的人是干不了这个营生的,就拿百山祖核心地斋郎来说,淌枋的溪流有两条,其中一条是从百山祖主峰东边下面的盘龙地出发,流经三堆处下、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洪源、木耳口到英川的这条小溪,自盘龙地而下,险峻的瀑布一个接一个,其中尤以龙井、三堆井最为险峻,这两个地方都是瀑布群,几十米高的瀑布一个接一个,每级瀑布底下由于千万年的水流冲刷,形成深不见底的水潭,当地老百姓所以称之为“井”。</p><p class="ql-block"> 淌枋时,顺流而下的木头流到这里,从高高的瀑布顶上漂落下去,就会钻入水底然后再漂浮上来,数十立方甚至上百立方的木头接连冲下来,很容易卡在狭小而又很深的水潭里流不走。每当这个时候,就要有胆大心细之人到深潭的出口处,用手中的竹枪将木头一根一根拉出来,淌枋人叫做“拆井”。</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三堆井之间的中级瀑布,也叫中井,两岸悬崖峭壁,人根本下不去,每次淌枋,木头漂到这里就会被卡在井里,就要有勇敢的淌枋手下去拆井,将井里的木头拉出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井的两岸都是悬崖,没有工具人根本下不去,到了这里,就要砍一根粗大的毛竹来,竹尾巴留着,竹竿部分用刀凿两排孔,将短木棍穿过竹孔,做成一根独柱梯,因为这个竹梯就象是一条蜈蚣,淌枋人就管这个叫“蜈蚣梯”,蜈蚣梯做好后,要让有经验的师傅将其沿着悬崖慢慢滑下去,使梯子的底部放进中井边悬崖上的一个石窝子里,尾部留着的竹叶系在悬崖顶上石缝中长出来的小树上,然后由经验丰富的淌枋手沿着蜈蚣梯爬到中级瀑布的深潭边,站在悬崖上将井里的木头一根一根用手中的竹枪拉出来,据我们村里的淌枋师傅讲,这个地方是整个百山祖地区所有溪流里最危险的地方,一般人绝不敢爬下去,以前我们叶光日、叶光章两位老前辈年轻时是非常有名的淌枋手,每逢木头淌到这里卡住,都是由他们两下去拆井。</p><p class="ql-block"> 就是一般的瀑布面前,拆井都是淌枋营生里最危险的事情,但凡此处均是急流险滩,人站在光滑的石块上或木头上,又得使劲将卡住的木头拉出来,如果脚底不稳,一不小心落入水中,立马就会被翻滚的浊浪冲走,水性极好的人也少有生还之机。大山里常常有淌枋人一去回不来,大多失手在拆井上和井与井之间险峻的河段上。</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大队里组织淌方,村里一个年轻的淌枋手在三堆井下淌枋时失手落水遇难,遗体好几天才在下游找到,当时村里去了很多人把他抬回来安葬在我们自己村的山上。那段时间,悲伤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村子,生离死别的场景,想起来至今还让人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遇到平坦的溪段,年轻勇敢的淌枋手们就会站在木头上,在水里任由木头漂流,就象赤水河上的独竹漂,有时候为了拔动溪流里的木头不被相互卡住,还会在漂流的木头上跳来跳去,但这种挑战要有很大的勇气,也必须是水性好的淌枋手才敢如此。</p><p class="ql-block"> 淌枋人有许多禁忌,一是不能说不吉利话,二是吃饭的时候不能将筷子插进饭里,筷子插进饭里暗示木头会被卡进深潭里;三是吃完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面,筷子放碗上暗示木头会搁浅在浅滩上;四是不能提水鬼、山魈等等鬼神。</p><p class="ql-block"> 由于淌枋要在大雨后溪流暴涨的时候进行,因此就会出现沿溪各村各寨同时在同一条溪流上淌枋的情况,为了使各村的木头不会混在一起,大家就会相约分段进行,但不管怎么分段,由于木头是散放漂流,还是会有混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古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大家都有一个铁印子,上面刻着村名或木头主人的名号,用油和墨烟混合好当印泥,各自在自己的木头上敲上很多印记,等木材漂流到目的地捞上岸时,凭印找木头,找到了就相互归还。</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为了不让木材继续往下游漂流,目的地除了会选择一段平坦的溪流并筑起堰坝外,溪流水面上还要架起一条长长的缆绳,用来拦住溪面上漂流的木头,以便将木头捞上岸来。</p><p class="ql-block"> 这条缆绳并不用普通的棕丝或麻线打成,而是用竹篾编成,因为,竹篾浸泡在水里,是可以千年不坏的,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当年没有水泥钢筋,李冰父子就用竹篾编的笼子装进河里的鹅卵石,一笼一笼在河底整齐地码放,造就了千年不坏的世界奇迹,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在维修都江堰时,发现浸泡在水里的两千多年前的竹篾,至今还没有腐烂掉。我们的祖先也是非常聪明,用竹篾编的缆绳,不但要编多长都没问题,而且放在水里长久不会腐烂。</p><p class="ql-block"> 这种缆绳可粗可细,细的四股,粗的八股甚至十六股。细的,常常用于盖房子时拉柱子、做香菇砍樯树时系到树上拉动,引导樯木的倾倒方向,在淌枋这个行业,就编成粗粗的,架在溪水里用来阻拦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木头了。这种缆绳,在我们老家又叫“篾梁”,我的父亲是个老菇民,他就会编这种“篾梁”。 </p><p class="ql-block"> 过去没有气象预报,把握不准天气也会给淌枋人带来麻烦。所谓“易涨易退山坑水”,大山里的溪流一遇洪水就暴涨,洪水一退就细流涓涓,水退时,如果木头还没淌到目的地,就很难将木头快速淌运过去,费时费力;而有的时候淌到半途,突然间又连续下起大雨,暴涨的洪水就会把溪里的木头冲走,使人无法控制,每当这个时候,沿溪村庄上的老百姓就会拿着竹枪出来捞木头,捞上来的木头大部分村民会留着等待主人来赎取,木头的主人找上门来挨家挨户询问,以印记为凭要求归还,并依据所捞的木头多寡付给一定的赎金,捞木头的人就将木头归还给失主。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会藏匿起来不予归还,还有的是将好的木头藏起来,差的木头让人家赎回去,给淌枋人造成损失。</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们说,百山祖深山老林里,古时候就有将木头沿溪淌出去卖的历史,清末的时候,百山祖斋郎村曾经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将村里属于公共所有的几千亩禁牧林里的杉木和松树全部木砍了,通过溪中淌枋,放到景宁标溪口,编组成木棑继续放,直放到温州卖掉而赚了很多钱,成担成担的白银往家里挑,回来后每家每户发了一两银子,余下的全部自己独吞,很是发了一笔横财,但这家人不久之后败落了,村里人至今还在传说这个故事,并告诫人们瞒心钱不能吞,吞了瞒心钱会遭殃。</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的时候,村里有一个专业的林业队,每年负责采伐大量的木头,采伐的树种基本以杉木和松树为主。采伐下来的木材,主要从两条溪流里淌出去,一条是村前的盘龙地为起点,沿三堆井、洪源、木耳口到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的地道江森工站,长达三十余公里;另一条是以村后的乌沿坑为起点,经双溪桥、木岱根、半岭、景源,终点也是地道江森工站,同样三十多公里的行程,邻近很多村的木头,都是从这两条线路淌过去。</p><p class="ql-block"> 地道江森工站这个中转点是解放后才有的。我们村叶光彬和叶时文两位前辈之前在景宁县当林业工人,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听老人们说,过去地道江还没有公路时,山里的木头要淌到沙湾或标溪口组棑,继续漂流运往温州;后来英川通了公路,先是到英川梅崇森工站,地道江通公路后,又在地道江设森工站中转点,进一步缩短了淌枋的路程。木头淌到这里,就捞上岸来,由水路改为旱路,用汽车运走。2000年景宁县兴建英川水库,地道江森工站被淹,位置就在如今英川水库大坝底下。</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木材放入水中漂流转运,由于在洪水中横冲直撞,木材的两端都被冲撞得满是伤痕,有时还会嵌进石块等,对木材的使用会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运送木材,是过去交通限制而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百山祖大山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这种既落后又危险的运送木头的方式也为世人所淘汰,再说现在许多溪流上也建起大坝蓄水发电,也就无法使木头再沿溪流漂运,淌枋这种危险的行业,从此退出木材转运史而销声匿迹,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种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