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理短

令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腊月二十四日京城最后一场翾风回雪,在夜雾中悄然来临。清晨依窗放眼远望,高楼、屋顶、花园、街道、树木,皑皑白雪俯拾皆是,吉祥之景蕴含着“瑞雪兆丰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这些年在儿子家中,每年此时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春节临近,俩孙女放寒假在家,儿子儿媳单位此时也是最忙的时期。我们常常起早贪黑,一天来来回回七八趟的跑着,超市、菜市、买买买!楼上楼下搬搬搬!窗帘、被套、床单洗洗洗!厨房做饭忙忙忙!晚上睡觉累累累!我和老伴常开玩笑,没有工资、没有星期天,一天天比上班那会还忙、还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由于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突袭人类。为减少外出被感染的风险,儿子儿媳主动承担大部分生活物资采购任务。突然间,我们发现家庭生活劳作似乎比往年轻松了些。这不,当儿子儿媳买东西回来,俩孙女争先恐后咚咚咚一通小跑下楼,抱着、提着大包小箱上楼。想擦凉台地面和瓢窗玻璃,小孙女拿着擦窗刷说“爷爷,我来、我来”。一通忙活,竟然比我认真,擦得还挺干净。在厨房做饭,大孙女说"爷爷,今天我来做两菜吧?"我说你行吗?大孙女自信地说“行!"忙乎一会,居然弄出一盘香酥小肉条、一盘香辣土豆片,味道就是鲜香不一般!炉台上炉圈,黑乎乎油腻腻的不行,没谁安排,小孙女见状主动挽起袖子拿着刷子,在卫生间里好一顿忙,拿出来大家都没想到洗得超干净。吃的食品刚开封,总是先塞到你嘴里。沙发上总是堆些衣物,显得杂乱无章。放寒假这几日小孙女常收拾得干净整洁。按照传统三十上午贴春联、挂灯笼。今年我可省心啦!俩孙女在爸爸带领下拿着凳子、扫把,将门外旧联拆下墙上弄干净,将新春联贴上。又在妈妈带领下在凉台上挂上大红灯笼、瓢窗上挂上一串串彩灯。刹那间整个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年俗节日氛围,这氛围寄托着全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祝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孙女用收到的压岁钱,在网上购到新年刚上线大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票,请爷爷奶奶看电影,让我们很是欣慰。去影院的路上我在想,我们虽然老啦!俩孙女每天带来不少欢乐,现在操心的活儿也越来越少啦!看样子快"解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津湖之水门桥》是第一部《长津湖》续集,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好片。本集讲述攻坚七连接上级指令,为阻止美军陆战一师的撤退,不惜一切代价炸断水门桥的故事。展现出以伍家三兄弟老二千里、老三万里和七连战士们冒着美军飞机轰炸,在暴雪天寒地冻中,翻山越岭赶赴水门桥,在反复炸桥的拉锯战中与美军英勇顽强战斗画面。场面宏大震撼人心。巍巍当年所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讲述朝鲜战场上这样一群群英勇献身的战士。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共和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及如今的幸福时光。当年我父亲所在部队四野集结于河南郑州火车站,即将起程赴朝作战,在登火车前接上级命令,父亲被调军校任职。而他的战友们大多牺牲在朝鲜战场。我在年少时常听父亲讲他所经历的战斗故事。深知战争的残酷,理解每次战斗都是在与死神擦肩而过,每场战斗的胜利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内心感觉这部影片与这些年一些“抗日神剧"迥然不同。此片将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们的顽强英勇,还原表现得跌宕起伏淋漓尽致。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好影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家里刚坐下。儿子的几位朋友同事专乘登门看望我们,这让我们特别感动,退体这些年我们离开单位、同事,离开熟悉的城市,脱离自己生活圈子,来到北京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除了家庭与外界几乎再无联系,所以每年这个时候,这几位青年的朋友专乘来看望我们,真的是感人心脾。让我们觉得还有人惦记,还有人知道我们的付出。如此这般精神慰藉,让我们感叹尊老爱幼民族传统百世不易深深立于中华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都说老了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代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前些年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上海有一对老夫妻,丈夫退休前还是一位厅级领导,退休后俩口去国外与儿子一家生活,因家庭矛盾升级,公公实在看不下去,气得大骂儿子儿媳,最后俩老返回上海自己生活。还有西安交大一位70岁老教授撰文写到:我们老人为什么要节衣缩食去接济下一代?他们的零食五花八门,随意丢在沙发上、灶台上的巧克力、甜点零食,一袋袋、一瓶瓶,随意一款就是一桶麻油的钱呐!他们的冰箱里应有尽有,却还经常下饭店馆子。他们的工资挣多少都是月光,可他们给大人的礼物就那么一点点。我们至今节俭,脑子里仍然是能省则省,不多花一分冤枉钱,攒下大把钱,然后悄无声息的倾力补给儿孙们。下一代理解吗?下一代感恩吗?当我们奉为稀罕的东西,拿给孩子们的时候,人家至今还在那搁着晾着,根本不屑一顾,一旦忘了,就会毫不心疼的扔掉。我们给人家是当地的商品,人家看中的是外地的商品,我们好不容易给人家带去了礼物,可人家却又说喜欢国际的。他们整天吃喝玩乐,不理家业,没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有什么必要为他们的不懂事买单呢?是啊!这些矛盾积累会让亲情变得陌生。但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有孙子辈的家庭,还是按照华夏民族传统,选择与子女共同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儿子所住小区里,象我们这样60一70岁的同龄人,从外地来京带孙子辈的很多。前些年孩子还小,我们这些带孙子孙女的爷爷奶奶们,常常在广场上、儿童乐园里、超市碰面,那时各个小家庭在我们这代人的帮衬下,三辈人大都形影相追不至于唇枪舌剑。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磨合期终结,不少家庭矛盾逐渐显露到公然顶嘴、剑拔弩张。听老伴说小区里竞然有儿媳打婆婆的现象,还有嫌弃公婆生活习惯不卫生,整天甩脸色、不依不饶、喋喋不休吵架的。正如当代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先生所说"现代人有地位,有学位,但不一定有教养。"家庭矛盾久争不解让不少老人心恢意冷,有的打道回府;有的子女多,选择到另一个子女家;有的将儿女放第一位,顾全大局选择忍气吞声,继续呆下去伺候着一家大小。看得出,这些同龄人常常在去留问题上纠结,最后选择继续留下的,则放弃了为老尊严而苟且偷生着。我们这一茬人,因带孩子成为熟人。又因为孩子上学,不再去游乐园、广场聚集地慢慢失去联系。但遇天晴散步遛弯时碰见,大家见面讲讲心理话,发发牢骚。但发完牢骚该干嘛还是干嘛?网上看见一篇赞扬我们这代人的文章《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是啊!我们这代人童年挨过饿,粗茶淡饭。青年时又去广阔天地,文化底子薄。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后不少人下岗。折腾了前半生,迎来了好日子。可夕阳又上岗,远离家乡带孙儿。正如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发文所写的一段话“我几年也舍不得买一件新衣,对自己的投资几乎为零,将所有的钱和时间都给了儿女。”这就是正在老去的,忍辱含垢以德报怨的50、60人!难怪网上有人发出调侃段子说"中国的爷爷奶奶!要具备教育的水平,医生的能力,保姆的耐心,厨师的手艺,雷锋的精神,运动员的体魄,专业司机的技术。到孙子家去,到外孙子家去,到只干活倒贴钱、还不敢吭声的地方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任职任责、努力当好孙子,带好孙子。等孙子外孙长大后,到养老院去,到不妨碍他们的地方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老实话,三代人在一起生活,日常习惯、各自对在家庭角色的定位、认知,家庭开支节约、阅读习惯培养、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良好生活模式引导等好多方面思想观念,下辈人与我们的确存在着矛盾。有些我们认为属于生活陋习,而年青人总是我行我素。常和同龄人相聚,了解归纳这些有矛盾和分歧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晚不睡、晨不起。特别是星期天可睡到大中午。二是事先不准备,出门前永远找这缺那。三是外出回家,背包、手提袋一放,下次要用才会动它。里面有没有必须及时拿出来的物品,全然不会考虑。四是喜欢去麦当劳肯德基,吃垃圾食品一顿花好几百,够买好几袋面粉。五是想吃啥买啥、吃不完剩莱倒掉。六是一顿饭吃完,不是谈天说地就是看手机,一桌残羹剩碟摆在桌上视而不见。七是每天赶着上班上学,被子不叠、床铺不收拾、房间更无精力打扫。八是开支无计划,有多少钱、用多少钱,月月用完的月光族。九是日子没有时间观念,阅读成为生活奢侈活动。最后一点就是,始终没有将自己融入“家”的范畴。总是将“这是你儿子弄得,要说就说他,不要说我,或者是说这是你女儿干的,要找问题也是找她,与我没有关系!”这些话挂在嘴边。一时小聪明失去大智慧,表现出极度缺乏换位思考和包容心理等等。年青人的所做所为与我们的生活观完全背道而驰。庄子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在对晚辈舐犊情深的爱和责任感趋势下,我们这代人由于人生经历曲折跌宕,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大多数总是说服自己,用圣贤的教诲看待事物存在的价值,用克制包容的心态努力允许不同、接纳不同,毕竟你是长辈。但现实生活告诉你,不是将儿媳当作女儿对待、女婿当作儿子对待,一切问题就会好起来。在大多数家庭里,苦口婆心的说也罢,怒气拍桌骂也罢,大都收效甚微。那些心灵鸡汤,岁月静好在现实生活里就是这么一地鸡毛不堪一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拿我来说,当初计划退休后,在自己老窝安度晚年。但老伴坚持帮孩子一把,这一帮就成了老“北漂",在儿子家里长住下来。血浓于水的隔代爱真真切切舐犊之念。啥都做、啥都帮。帮着帮着好多事情成为我们当爷爷奶奶的任务和责任。孩子们也在我们过度帮助中滋生出依赖贪图享乐。这样就难免磕磕碰碰,比如每天做早餐,你早早起来,做好啦,他们起来晚就不吃啦。晚餐做好了,等他们回来吃,而他们回来说在外面吃啦!你不做吧,他们回来说没吃饭,弄得你左右为难。所以自从到他们家里,有三分之一的进餐我们是在吃剩菜剩饭。日常生活中在处理剩菜剩饭的问题上;积攒厨房洗菜、洗碗及洗衣水冲马桶的问题上;积攒自家快递包装纸箱、矿泉水瓶等废品回收问题上;在对待麦当劳肯德基外来垃圾食品的态度上;在对待孙女的教育培养方向问题上等等,会与孩子们发生争执。气头上也想立马回湖北,但转眼看俩孙女,既聪明伶俐又善解人意,想到俩宝贝放学没有人接,回家没有饭吃时,心就软下来自己劝自己就这样吧。这两年疫情也总是与我们为敌,经常的核酸检测、偶尔小区封闭、被动困于京城,时常有一种有家不能回去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矛盾过后总是委曲求全,刻意避免交锋,别扭中焦灼感使得每一天过得是那么漫长。这时才发现自己身体这里那里隐藏着过度劳累的疼痛;这时才发现自己筋疲力竭,身体已大不如从前;这时才发现这些年对自己的关心少了;这时才发现这些年对老伴的关爱淡了,唉!我们将一切精力时间全放在帮衬下一代,疼爱孙女身上,双方都或多或少忽略了对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庆幸在儿子家中,虽有矛盾,但没有碰触底线。孩子们知道辈份尊重与感恩,也在不断反醒、悔悟、修正。这样也促使我静下心来思考,应该放下一些执念、思绪。意识到今后还是要给孩子们多一些思考人生的时间;多一些彼此尊重和自由空间;多一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和理解;多关心关心牵手走天涯的老伴;少一点疲惫不堪,多一点糊涂。熟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生命不能因噎废食而停,生活还要继续。”那就象意大利卡洛罗伟利《现实不似你所见》书中所写“接受与我们无法知晓答案的问题共处。”我们知道下一代人生活的今天不容易,我们更知道在社会竞争残酷,知识储备、更新、良好习惯、时间把控、传统继承是多么重要。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多元,人生有很多路选择和活法。与其在认识观点看法不能统一,不如姑且放任自流一个时期,更不如让事情自然发酵,让孩子们在未来日子中慢慢顿悟,在挫折中自己选择安排人生的发展走向与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过几天就是惊蛰,室外避阳处仍存有残雪,寒风吹面还有刺骨感。天晴时我常常坐在自家封闭的凉台里,边晒太阳、边看书。偶尔朝楼下广场看去,只见推着孩子晒太阳的老太太,陪着孙子玩皮球的爷爷们,大人小孩一群群、一堆堆,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我感叹,这又是一茬像六七年前的我们一样,从天南地北聚在北京,退休又上岗的新“北漂"族,他们正处在新鲜感期,他们说着笑着正在重复我们的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年中央电视台刚上映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人世间》,由当代作家梁晓声所写的长篇小说改编。反映在时代浪潮中,来自生活、婚姻、爱情、友谊的经历和考验,该剧深受民众喜欢,他让人感受到一股对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剧中有句台词非常经典“这个世界,你在意的人和在意你的人,其实就那么几个,这就是你的全部世界。"似乎让我们明白,在暂短的一生中,被忽略的亲情有多重要。看得出,大形势下的宣传风气在转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恢复成为社会生活主流价值观。随遇而安的我,希望我们这些老“北漂”、新“北漂”族和天下带孙子辈的爷爷奶奶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与晚辈和平共处,与快乐健康相随相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令狐培刚(林培刚)北京昌平名佳花园居所写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寅虎年 麦月(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槐月(4)发文</span></p> <p class="ql-block">俩姐妹活动照片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俩姐妹活动照片二</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家务活照片一</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家务活照片二</p> <p class="ql-block">大孙女家务活照片一</p> <p class="ql-block">大孙女家务活照片二</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学习照片</p> <p class="ql-block">大孙女学习照片</p> <p class="ql-block">儿子和大孙女在试唱自己创作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儿媳陪小孙女玩耍(上幼儿园时)</p> <p class="ql-block">小孙女与同学</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三代人旅游途中</p> <p class="ql-block">儿媳与大孙女(上小学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