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世人皆知晓这半句,而全句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p><p class="ql-block"> <b>陇上静宁王尔全家族</b>,自始祖王克明起始至今二十余世。“一门三进士、父子进士”这些不仅在陇上妇孺皆知,在晚清科举史上更是一段佳话。王尔全家族能传家二十余世,传承六百年间,先祖良人辈出,功名学位,不曾断代。概其家风纳含了<b>“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淡泊名利、孝敬父母、家庭和睦、团结互助、言传身教、以身作则”</b>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实在在的道德传家。</p> 教书育人薪火传承的教育之家 <p class="ql-block"> <b>著名的教育家王尔全先生</b></p> <p class="ql-block"> 传承六百年间,王家先祖良人辈出,功名学位,不曾断代。耕读参半,润泽后世万代。创办静宁一中的王尔全先生(1889-1976)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学识渊博,青年时期即乐育英才,以振兴地方教育为己任。先生毕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遍天下,道德学问、立身行事堪为师表,亦为家族楷模。他竭力奔走创办的静宁中学经过多年的继承发展,已成为家乡子弟登高望远的平台,更为国家输送了可观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人皆赞誉他为“陇东的教育家”。他还一贯关心地方公益事业和人民疾苦。如民国九年地震,十八年饥荒,他为静宁县灾民大声疾呼奔走,向社会各界和当时政府募集和请求过赈济粮款医药济灾民;1947年,倡议和义务领导修建了东峡水利工程,保证了静宁县城附近农田的灌溉;还多年不懈的号召静宁县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等等。先生曾对青年学生说:“不要惹眼做官的,官没啥做头。我若是爱做官,当个县长太容易了。”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学点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图名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爱戴和崇敬。生前他的名字在陇东地区家喻户晓,殁后,他的功绩已载入《甘肃省教育名人录》史册。</p> <p class="ql-block"> 先生终生注重持家教子,其王家整个家族受家风熏陶浸润,在多个领域取得不凡成就,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扬的世家望族。</p> <p class="ql-block"> 王尔全先生兄弟八人遗照</p> <p class="ql-block"> <b>长兄王尔兴</b>早年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是静宁教育史上第一任教育局局长。</p> <p class="ql-block"> 长兄王尔兴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二哥王尔啟</b>,一直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先后担任静宁县模范初级小学、静宁县贞静园女子小学等多所学校的校长之职。</p> <p class="ql-block"> 二哥王尔啟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五弟王尔宏</b>毕业于甘肃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多次担任会计职务,在职期间账目清楚、认真负责、大公无私。</p> <p class="ql-block"> 五弟王尔宏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七弟王尔黼</b>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间就读于北平大学农业经济系,因受北京进步思想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中渗透着民主与科学,为甘肃早期的农业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1932年,从北大毕业的王尔黼力辞北平农学院助教职务,励志回甘,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新建甘肃省第一所农业学校——兰州农校,任校长职务,将农业的教育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时年,甘人不识西红柿,尔黼先生将西红柿种子由京带回研究种植。大家不敢食用,先生带头吃,让大家品尝。一时间兰州大街小巷流传起了“走,大家吃科学去”的笑话。其在耕读传承之说上实为八兄弟之翘楚,也是后世子孙的先贤。先后受到<b>中央农林渔业部“为农业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奖章和奖状。</b>先生一生在和农民打交道,他最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提出的“劳而后食”就刻在他们当时吃飯的骨质的筷子上。<b>于右任老先生曾为其题字“王文卿先生,孝悌先名业,耕桑四海心”。</b></p> <p class="ql-block"> 七弟王尔黼先生</p> <p class="ql-block"> 兰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纪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尔黼先生,将一栋新建的教学楼命名为尔黼教学楼。</span></p> <p class="ql-block"> <b>八弟王尔相</b>,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我国著名的兽医寄生虫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分会创始人之一,是西北农林大学“家禽寄生虫”教学的先驱者。他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农业和兽医人才。</p> <p class="ql-block"> 八弟王尔相先生</p> <p class="ql-block">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尔全先生的子侄孙辈大都以教书为业。</p><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俊</b>,就读于北平民国大学国文系(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迫不得已放弃学业),回甘肃后,曾任兰州师范学校教员、会宁师范校长、固原师范校长、静宁完小校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俊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彬</b>,毕业于国立四川大学,先后担任兰州女子中学教务主任、临夏师范校长、庆阳师范校长及兰州志果中学教务主任等职。 </p><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吉</b>,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科学技术与知识,著有《方程论》、《方程与不等式》等数学著作,教导子女“人生至乐无如读书。</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吉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正</b>,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生物系系主任,系总支书记。工作认真务实、锲而不舍、不拘私利、一心为公,对师大生物系的发展、教学、科研都有较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正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敏</b>,先后在白银市一中、兰州三十八中任教,曾任兰州市城关区四届政协委员、兰州市地理协会理事。曾获“省民革先进个人”的称号,他待人诚实,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在白银和兰州的教育战线有一定贡献。</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敏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元</b>,南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在科研方面可谓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有些<b>科研成果不但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甚至部分学著列为尖端科学,是后代儿孙求学的榜样,对于家族风范的传承更是有里程碑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元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孙女王小玲</b>十六岁下乡插队当知青,后又到靖远煤矿当电工,继而到纺织厂当纺纱工。无论什么环境,她始终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考上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成为兰州城市学院的副教授。从知青到副教授,<b>体现出勤奋好学的家风对她的深刻影响。</b></p> <p class="ql-block"> 右一为侄孙女王小玲女士</p> <p class="ql-block"> 侄孙女王小玲女士</p> <p class="ql-block"> <b>她的儿子甘毅</b>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态研究所当博士后,受家风影响,选择了教师职业,目前是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硕导。</p> <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焕</b>,现任西北师大知行学院学生处处长。<b>侄重孙女王玉</b>在西北民族大学任教,副教授,硕导。</p> 默默付出爱岗敬业的勤勉之家 <p class="ql-block"> 做事踏实认真,爱岗敬业是王尔全家族家风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家族中人才辈出,曾经涌现出不少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b>长子王士奇</b>,自幼受家父严教,从小学习出众,成绩优异,1947年考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攻读兽医专业。毕业后,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青海玉树藏族地区工作,高寒缺氧,环境恶劣,艰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努力工作,奉献不已。曾先后任玉树畜牧兽医站站长,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省科委畜牧兽医专家组成员,高级兽医师,青海省政协委员。半个世纪以来,他为了青海省的畜牧兽医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b>次子王士勇</b>,西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高级农艺师。195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张掖专署农业部门工作,后任酒泉行署农牧处副处长。多年来,他常常深入基层农村蹲点,为改善河西地区盐碱地,培植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做了大量工作。农民粮食产量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b>政绩显赫,深受群众爱戴,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堪称王氏大家族近年来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 <b>次女王士贞</b>,主治医生,50年入伍在兰州高级护校就读,毕业后担任兰州军区陆军总院大外科总护士长,以后,数次到医学院深造,晋升为内科大夫,在理疗科和内科工作多年,80年代调到兰州军区西安323医院工作。她一生一直在医疗战线奉献,救死扶伤,精心钻研医术,医德高尚,工作认真,常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誉。她性格平和,以礼待人,品德高尚,对老人非常孝敬,曾将年事较高的父亲接到兰州安度晚年,奉祀送终。</p> <p class="ql-block">左 次子王士勇,中 长子王士奇,右 次女王士贞。</p> <p class="ql-block"> 次女 王士贞女士</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恒</b>,解放后一直在静宁县税务部门工作。他秉承王家人的良好家风,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认真,任劳任怨。虽长年与钱财打交道,但从不贪财失义。几十年如一日,光明正大,廉洁奉公,其精神令人赞叹!为静宁县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中</b>,高级畜牧师,在兰州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工作期间,勤勤恳恳,成就可观,为兰州市现代化鸡场与兰州现代化原种猪场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因成绩突出,曾受到兰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中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子王士平</b>,高级工程师,曾任兰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国家一级建造师,兼任兰州市中山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法人代表),在任期间,公司多次获得“省优飞天奖工程、市优白塔奖工程”。</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平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乃学</b>,高级工程师。1953年以优异成绩从静宁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攻读农田水利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平凉专署水利局工作,曾任静宁县水利局副局长、平凉地区水利学会理事、静宁县水利学会理事长、静宁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副组长,连续四年担任了静宁县政协副主席。<b>王乃学一生负责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b>,<b>为平凉地区和静宁县的水利化做出了重大贡献。</b>他勘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引洮工程”华家岭至董家源段的数百公里的渠线,设计修建了早期的平凉泾河南干渠、西干渠、西凡沟水库,负责设计了东峡水库输水洞操纵塔工程,三次参加修建东峡水库工程。特别是后期他主持施工的“东峡水库抗震加固改建工程”,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评为优质工程,获得省建委颁发的二等奖。1982年获得甘肃省水利厅“先进工作者”的奖励。</p> <p class="ql-block"> 侄孙王乃学先生</p> <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乃康</b>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从小受家父教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工作认真勤奋,曾任甘肃省广播电视厅无线处处长,为甘肃省和陇南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倾注了满腔心血,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曾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无线电传输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广播电视厅第三届、第四届科技委员会常委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侄孙王乃康先生</p> <p class="ql-block"> <b>孙女王酒玲</b>,现任酒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副主任,二级调研员。</p><p class="ql-block"> <b>孙女王春玲</b>,现任酒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b>孙女婿张跃峰</b>,现任酒泉市肃北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松</b>,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先后通过考托福、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加州大学洛杉矶生化碩士、博士学位、博士后,目前在美国一个大公司做研究。</p><p class="ql-block"> <b>侄孙女王梅</b>,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卫生系,2002年技术移民到加拿大多伦多,曾在布洛克大学学生物技术。</p><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浩</b>天津南开大学电子系毕业,现工作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任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真是默默奉献不言悔,爱岗敬业引风尚。</p> 子孝孙贤兄友弟恭的仁爱之家 <p class="ql-block"> <b>王尔全家族十六世祖王源瀚事亲至孝,</b>传为佳话。咸丰九年赴京赶考,王源瀚因心念患疾母亲,断然整装返乡,侍奉在侧,温席俸茗,终养天年。生母过世后方赴会试。时年,已耽搁十六载有余。公之学识,科举解元,生母如是,继母亦然。57岁中进士,为江西即用知县,供职八月,因继母病重请辞归里,十年侍奉,手进汤药,讲古娱亲。试问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做到为了尽孝而抛却锦绣前程?正是他的以身作则,才让后世子孙有了侍孝亲、勤学文、而淡名利的优良家风。《百年萃英门》一书赞其曰“<b>孝感天地侍老母,六戊诗草表心迹”</b>。 </p><p class="ql-block"> 王尔全家族十七世祖王曜南有一同辈弟兄,后人称二太爷,他膝下无儿,十八世子王尔启主动承担抚养任务,将二太爷安排在下院道厅居住,王尓启视二太爷如自己亲人,尽心尽力,全力抚养,直到二太爷去世。</p> <p class="ql-block"> 王氏一族子弟,兄友弟恭,和睦相处。二十世子王乃斌幼年患疾致残,一生未婚,生活拮据。<b>其弟王乃强以父母之孝道事兄</b>,关怀备至,体恤入微,使其一生未受困苦。</p><p class="ql-block"> <b>十八世子王尔宏对六弟王尔益一双遗孤</b>特别关照、嘘寒问暖、视如己出。王氏一族能传承二十余世而不衰,兄弟和睦是基础。</p><p class="ql-block"> 尔全先生的次女王士贞70岁时患重病行动不便,<b>丈夫穆绂</b>二十年如一日照料病中的妻子,耐心入微,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令人敬佩。他每天早上陪妻子出去,在附近转悠,二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都已成为那一带的风景线。这个感人的事迹曾被陕西电视台专门采访过,他们家庭也被兰州军区评为模范家庭,真可谓是代代传承的仁爱之家。</p> <p class="ql-block"> 左 外孙女穆红、中 女婿穆绂先生(92岁)、右 外孙女穆萍</p> 团结互助乐观融洽的和谐之家 <p class="ql-block"> 团结互助,乐观融洽是王尔全家族家风的一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据王家后人讲述,尔全先生的侄子王士吉1937年在静宁县第一中心小学毕业,他非常想继续升学,但当时静宁县没有中学,要想上中学必须要到距静宁县540华里的兰州去上。家中正在焦急困惑之时,恰好家在兰州的叔父王尔黼回到静宁,听到这事后,经过考虑答应侄子王士吉在兰州读中学吃住由他负责解决。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和叔父家子女众多的情况下,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侄子王士吉(中学时代)</p> <p class="ql-block"> 1950年侄子王士吉又患重疾肺结核,口吐鲜血,生命危在旦夕,情急之下在伯父王尔兴、叔父王尔全的主持下,整个王家家族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反复讨论王士吉的病情,终于没有过多的耽误,迅速确定了正确的治疗方案,经过精心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他的命终于保住了。这都归功于王尔全家族是一个知识分子大家庭,大家具有丰富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广泛的世界医药医疗技术信息,更归功于一个团结互助乐观融洽的良好家风。同时也反映出王氏家族英才辈出的又一秘密所在,那就是家族亲朋这种互助形式,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精准扶贫”和“基金助学”,它不但保证了家族成员人人有饭吃,而且保证家族中寒门子弟人人能上学,而读书求学就能长知识、增才干,从而改变人生命运。</p> 安贫乐道独立自主的自强之家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王尔全家族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历史的冲击。家族多人受到迫害,许多家族传承也饱受摧残,多有背井离乡迁往他处之举。由于父辈受到迫害,这一世子孙多生活不易,故而读书习文也成了一种奢侈。<b>然而留在王氏一族心中那自强不息,耕读传家的矢志没有流失。</b></p><p class="ql-block"><b> 侄孙王乃谦,</b>早年间仕途平坦,他自己也是满腔热血,准备为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一展抱负。然而天不随人愿,一个“敌党团合并”的历史问题使其一夜之间所有心血付之一炬,含羞蒙辱长达二十年之久,大好青春随成蹉跎。然而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仍不忘读书明志,二十年间一边辛苦劳作一边读书养魂。终于,1978年得到平反,并调企业工会工作。在子女教育上,他更是竭尽所能,让5个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 侄孙王乃谦先生</p> <p class="ql-block"><b> 侄孙王乃文 </b> 1966年,受文革极左路线的影响,他未满16岁就随母亲来到了静宁县城北山地区的原安公社原头大队落户。原安公社当时是静宁最苦的地方一一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靠天吃饭;吃水困难,面对艰苦的环境,加之母亲年老体弱又被无辜带上了“地主分子”的帽子。哥哥是聋哑人,弟弟年幼,为了全家人的生存,学习成绩很好的他无奈地辍学当了农民,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p><p class="ql-block"> 他在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头,受尽了欺凌……但他硬是凭着自强不息的一股牛劲和韧劲儿,终于从苦难中成长起来了!他被任命为小队会计,由于账目清楚,处事公道,赢得了社员的尊重和信任。</p><p class="ql-block">后来经人介绍,他去了县水利工程队(后发展为公司)工作。同样,由于他工作踏实认真,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他被公司任命为财务监理。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貢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后,他们全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并将户口迁到了县城。</p><p class="ql-block"> 他继承了家族热爱学习、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古稀之年,老伴不幸病故,又做了两次大手术的情况下,凭着超人的毅力,老黄牛般的坚韧 ,照顾着自己的六个孙辈,立志要将他们培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他的大孙女已从重庆某医学院毕业,工作在了自己心仪的岗位。二孙女考到了甘肃政法大学。大儿子扎根农村,从事养猪业,获得了平凉地区养猪能手的称号。二儿子医学大专毕业,在县中医院工作。现自主创业,开起了诊所和药店。</p><p class="ql-block"> 他虽然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不少的苦难,但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儿孙们在工作和学习上都很上进,这得益于良好的家风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 <b>侄孙王乃强,</b>自幼丧父,少时便跟随母亲到静宁县原安乡农村劳动,吃尽苦头。虽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却对一双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节衣缩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所有收入都用在了一双儿女身上。他时常说,自己苦不怕,就怕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没文化,辱没了先人!带着这样一种执念,他的一双儿女也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b>其子王具才</b>,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工程大学,还未毕业时就被酒钢集团招聘入职。他工作能力较强,为人谦和温润、处世稳妥,二十八岁就担任国企正科。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如果你夸他年轻有为,他会很淡然的摇摇头说“不,是党的政策好,才给了我们施展的舞台”。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待人接物随和,彰显了百年的王氏家族风范。</p> <p class="ql-block"> 侄重孙王具才</p> <p class="ql-block"> <b>“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b>,由于王尔全先生家族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后代子孙幼承庭训,耳提面命,再加良好世家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家族人才辈出,蔚为大观,真可谓精英荟萃、名贤云集。 </p><p class="ql-block"> <b>纵使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王氏家族的家风就像精神脐带一样,为后世供应着营养,让后人继续谱写着静宁王氏家族走向辉煌的荣耀历史,谱写着为家乡发展,为祖国复兴贡献力量的美好篇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