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渴望别人可以懂得你

普明—散文小阁

人是孤独的,只能恨自己只生了一个脑袋,不能同时使用两张嘴交流探讨自己一个人的思维解闷。<br> <br> 反之,人又是多元富有色彩的,身边的人多了,有了复杂纠缠的感情,自然也会猜想别人所说的语言,甚至表情与情绪。<br><br> 只要人的猜想过程进入到盖棺定论的阶段的时候,猜想就变成了笃定,他一定是我想的这般如此,褒义也好,贬义也罢。其实都不是那个人真正的想法。<br><br> 别说是别人,有多少人可以明白自己的一种行为、一句语言、一个表情的显现是因为什么呢?自己也说不明理不清。<br><br>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话别人听不懂和自己无法理解别人的话。<br><br>一、情感的注入<br><br>二、价值判断<br><br>三、表达不同<br><br>四、你不是他<br><br> 首先就是情感、感性来判断、猜想别人的意思,基本上所有的类型都少不了感性的加入,他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材质不同,感受不同。而过分感情的注入就把纽带缠了一个死结,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或者对某人有不好的情绪,据他千里之外。<br><br> 感性,凭感情无限的美化或者丑化一个事物。<br><br> 喜欢一个人,他做什么都是对的。<br><br> 讨厌一个人,他对你再好也是错的。<br><br> 有感情的杂糅,关系的屏障,人根本无法从中找出本质。就如同水中捞月的猴子,情感似水,水中月同虚幻中的虚幻,怎么猜想亦是无济于事。<br><br> 情人眼里出西施。<br><br>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br><br> 所以看到很多青春小说的名字都是类似于“因为你我愿意放弃整个世界。”<br><br>全然的想象,所以叵测。<br> <br> 就是这般道理。<br><br> 第二个就是人占理性的价值判断。<br><br> 例如:有些人秉持早睡的习惯,有些人坚持晚上不那么早睡工作学习精进一下。其实看上去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但就会产生争议。我谈论我的健康,你阐述你的努力。两个人根本无法站在一个对等的频率上。<br><br>个人的价值判断,就是个人的生活、思想惯性。<br><br> 而两个迥异的人的惯性碰到一起,就会双方逆向旋转,碰撞出火花。<br><br> 说了很多,一句都没有进入对方的耳朵里。<br><br> 就如同夏虫语冰,在别人的经验范围、承受范围、价值范围之外。他们当然不接受也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br><br> 第三个就是表达的不同。<br><br> 有些人看不惯整天嘻嘻哈哈的人,会觉得他说的话都是轻浮的。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乐观的表现。有些人看不惯沉默寡言的人,会觉得耍什么高冷。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沉稳与犀利。<br><br>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着各种各样的人。<br><br> 表达仅是外壳,执着外面的糟粕,甚至没有了解这个人的机会。<br><br> 而且你不认可,不懂他的冷酷的时候,你也会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也讨厌不喜欢我的吵闹呢?人对这个世界种种的讨厌并非真正的讨厌,反而是种在乎,没有在乎就不存在聚焦的放大他,讨厌他。<br><br> 第四个就是,你不是他。<br><br> 说了半天,其实就是无解的。他不是你,你不是他,你如何完全的站在他的角度去设身处地的懂得他呢?<br><br> 个人的生活色彩已经把自己人生本来的白纸画的满满的了。<br><br> 但是可以不乱猜,不动百分百的感情,百分百的理性,闭上眼睛,感受你身边人身体最核心中的“仁”。<br><br> 论语中第十八章第一句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br><br> 要我们看表象的话,不就是一个逃走的人、一个装疯卖傻的人、一个去死的人吗?怎么算是称得上算是仁呢。<br><br> 行仁有不同的形式,但有着一样的心。<br><br> 为了国家与黎民百姓。<br><br> 只是行为方式的不同,但是这些生活中我们是看不到的。根本破不了性格的迥异,情感的纠纷与价值的判断。<br><br> 他只不过是一个逃跑的人!<br><br> 你这么告诉自己,其实你怎么也想不到,他是怀揣着多大的理想。<br><br> 或许生活着那个嘻嘻哈哈的人,与你这个沉默寡言的人,想着一样的事情,做着同样的梦。<br><br> 不期望别人了解你,也别太自信懂得别人<br><br> 盲目的认为自己了解别人,同样会助长自己的我执与自以为是<br><br> 如同最开始所说,为什么大多数的人自己做出的事情,自己的想法都理不出头绪呢?<br><br>因为人猜忌多了别人的想法,从而失去了自己本身存在的一种“仁心”。<br><br>自己对自己也要猜,去作假、包装。<br><br>其实对别人抵触讨厌就是加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br><br>带着讨好心理,丢了自己。<br><br>所以所有的所有,前提是不要丢失了自己。<br><br>不需要别人了解<br><br>也不需要刻意的了解别人,只是尊重别人,善待别人罢了。<br><br>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br><br>孔子在去到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知道当地的政策与人文。不是他打听问来的,而是别人自己告诉他的。<br><br>因为孔子的温和、良善、恭谦、节俭、辞让。如同太阳,自然有人追随。<br><br>而非猜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