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后,总是在回忆,经常想起儿时的人和事。儿时给我留下最早的记忆应该是5岁时(4周岁),剃头师傅来剃头,当时是到我家的,剃头师傅拿出推子时,说要滴点油,而我小叔在旁边却故意说拿油会把我的头发烧光的,我哭着跑开,但最后还是被拽回来,还是理好了头!当时以为小叔说的是真的,谁知道他在逗我。前几天回老家看老爸时,小叔还到我家讲起这件事,当时总感觉小叔太坏了,现在想来又有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儿时家境一般,爸妈能把我们姐妹兄弟八个拉扯大实属不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填饱肚子应该是最大的幸福。记得隔壁有个小姐姐,大概只有十多岁,就被卖到文成县当童养媳,换回来的就是一担番薯干(大概100斤左右),可见当时的生活状态。感恩爸妈在这么艰辛的条件下还供我读书!感谢大姐(读了三年书)和二姐(没读到一年书)!为了我能更好的读书,早早辍学帮爸妈打理家务和照顾弟妹!</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老屋前面有一棵桑树,每当树上结满桑椹,桑椹从青色变紫色的过程,也是我们煎熬的过程,我们多么希望桑椹早点变紫色,在桑椹从青色稍微变成红色时,心急的小朋友就会伸手到自己手能及的地方去摘,放到嘴巴只有涩涩的味道时,才知道自己摘早了。当桑椹完全变紫色时,只剩下我们小孩子手不能摘到的地方有一些,于是我们就骑到稍长几岁的大哥哥身上去摘,但一定要讲好摘到了怎么分,不然肯定会被大哥哥全部霸占。在当时没有什么零食甚至是填不满肚子的年代,桑椹可是我们的绝好的零食。</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回家陪老爸吃中饭,老爸喝了四瓶啤酒后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老爸是家中长子,读书也很好,读到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个学缝纫的机会,跟他姑丈学的,那年才十四岁,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老爸也是五兄弟两姐妹),他就放弃了学业当学徒。当学徒的艰苦可想而知,一年多的时间一个人睡在缝纫店里,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突然听到声响,点灯后发现天花板上挂着一条大蛇,那时候住的是一层简易房,还好蛇见灯光后主动爬走!老爸至今说起这件事还后怕!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现在上学都是父母接送,而老爸竟然要早早的辍学讨生活,感恩老爸!</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玩具,但我们也玩得很开心。说起玩得最开心的也就是摔泥炮了。摔泥炮顾名思义,就是把泥巴做成的泥巴炮,泥巴炮像是个平底的泥巴碗,把那平底的泥巴碗朝土地上使劲一摔,随着一声清脆的类似鞭炮的炮声响起,泥巴炮也随着响声四散开花,这个泥巴炮就摔成了。有响声也炸开,并且响声越大,炸开的面积越大,泥巴炮做的才是最成功。乡下孩子玩泥巴炮,就是比这响声和炸开的面积,声响且炸开的面积最大,是一等的好泥巴炮,谁就赢了;声响炸开的只是泥巴碗底部一个眼,是二等泥巴炮;声音小或者没声音只是一团泥巴,当然,泥巴眼小的一方要用自己的泥巴把对方的大泥巴眼堵上,输的一方要尽量把泥巴压薄,这样赔的泥就少。想想现在的小孩已经有很多玩具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总觉得他们还总是少了一个玩具,孩子一旦走进玩具店,只要喜欢的,就尽量满足,都没有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有什么玩具?其实我们对孙辈的爱应该要适度,千万别溺爱。</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在本村小庙里读书,一年一个班,二年级一个班,每个班级大概二十多个学生,都是本村人。那时候我们上学都是自己走路去,十几分钟的路程,不像现在的孩子,到初中甚至是高中了还要家长接送。三年级我们就到乡中心校读书,直到初中毕业。中心校离家半小时的路程,也是自己走路去的。可能是以前父母忙,兄弟姐妹又多,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走路上学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有课外作业,大部分学生回家都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就干过很多事,比如:拔青草,春季农田里小草刚长成,緑绿的嫩嫩的,我就利用上学前放学后的时间,提着箩筐去拔了满满的一筐,去卖给三叔,因为三叔家养鹅,每天大概有一角钱收入,这就是我当时的零花钱,一角钱在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大数目,一年级的每学期的学费只有一元五角钱,我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赚到自己一学期的学费了。</p><p class="ql-block">过了春季,没有青草可拔了,就去镇上捡猪粪,猪粪可是当时最好的有机肥,捡猪粪虽然又脏又累,可每看到前面有一堆猪粪,还是挺兴奋的,每当把捡到的猪粪卖给农民伯伯拿到钱的时候,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大概一次可以卖两毛钱,这可是我的劳动成果哦,爸妈从来不把我赚的钱拿去,所以我从小就不缺钱花。当然小时候还干过很多其他的事,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p> <p class="ql-block">想想儿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自由自在。没有兴趣班,没有课外作业,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学习成绩好的继续上学,学习不好的说不读书就不读了,老师去找家长劝几句,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不读还可以帮自己干活赚钱呢,老师也只能作罢。有的学习成绩很好,但又不得不辍学的,像我的两个姐姐,大姐读了三年书,二姐谈了一年书。由于当时人们的观念普遍认为女孩子迟早要嫁人的,没必要读太多的书。我家兄弟姐妹多,爸妈需要赚钱养家,所以大姐二姐只好辍学在家帮忙干家务和照顾弟弟妹妹了,委屈大姐二姐了!当时像我大姐二姐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特别在农村,说到底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p> <p class="ql-block">想想儿时的自己,虽然物资缺乏,吃地瓜丝、苞谷粉,穿粗布衣,但在爸妈含辛茹苦的养育下,并没有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受冻挨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童年和少年过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感恩那个年代,物质虽不丰富,甚至是匮乏,但精神是自由、幸福的!没有课外作业,没有兴趣班,父母对孩子也没有太高的期望,只要子女能吃饱穿暖就好,快乐开心地长大就好!</p><p class="ql-block">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一岁多就被父母送进托育班,到了三岁就上幼儿园,并不断地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舞蹈、绘画、书法、钢琴、游泳、围棋等等,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预期作用下,孩子们失去了一切自己的童真和自由,按父母的要求,学了舞蹈学绘画,学了书法学钢琴,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兴趣,就都要去学,这样孩子可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在中途能不输,结果一定就会赢吗?我看未必如愿。</p><p class="ql-block">还给孩子童真和开心,让孩子在自由和快乐中茁壮成长。这需要父母和整个社会的觉醒和感悟,现在我也是三个外孙的外公了,在此我呼吁:还孩子们童年的幸福吧!让他(她)们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