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我两次到承德,当年在避暑山庄及周边游玩的情景还有记忆。</h1><h1>因疫情而宅家,整理旧照,查阅资料,编辑“美篇”,补做游记,回忆美好过去与朋友共享!</h1> <h1>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03年清康熙修建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1733年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释义先皇秉承天地化育万物的恩德;设承德直隶州,始称“承德”;民国和解放初期为原热河省省会;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 <h1>1989年9月到承德参加一个小规模的会议(只有7人),在承德住了一个星期。工作之余游览承德名胜,印象深刻。<br>2005年7月,再到承德,除了参观避暑山庄之外,还到坝上及承德附近(跑马观花)游览,现一并收录编辑“美篇”。<br></h1> <h1>避暑山庄,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居住的地方。<br>山庄始建于1703年,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选自《百度百科》)<br></h1> <h1>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它是个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h1> <h1>红照壁</h1> <h1>在正门两尊石狮子外二十几米处,就立有俗称的“下马碑”,左右各一个,上面用满、汉、藏、蒙四种文字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h1> <h1>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始建于乾隆十九年,是乾隆御题三十六景中的第一景,中门上方有乾隆御笔"丽正门"三个字,并用汉、满、蒙、藏、维五种文字刻成。</h1> <h1>“丽正”二字源于《易经•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此处的“丽”是依附的意思。太阳和月亮依附在天上才光照九州,百谷草木依附在地上才茁壮成长,清朝的统治只有依附于人间正道,才能够四海升平,天下统一。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为此门题名时,就是希望大清王朝的统治能够永远合民心、顺民意,让大清的江山固若金汤,长治久安。因此在丽正门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的《丽正门诗》一首:“岩城埤堄固金汤,迭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意思是说,避暑山庄的宫墙蜿蜒曲折,碟墙高耸,固若金汤,宏伟壮观的宫门朝向正南,永远沐浴在正午的灿烂阳光之中。今天我重新为宫门题写“丽正”两个字,希望我们的国家车同轨,书同文,各族人民长久汇聚在这里,团结一心,永不分裂。(选自《百度百科》)</h1> <h1>2005年时,每逢周六、日上午9点在丽正门内演出《避暑山庄迎宾》,现在迎宾的形式、内容应该更丰富多彩了吧!<br>威猛的勇士、婀娜多姿的宫妃,向广大游客展示避暑山庄满清皇家文化,演出分为 “迎宾—觐见—退朝”三个段落<br><p>分别展示了满清王朝宫廷服饰和礼仪;六世班禅、土尔扈特首领沃巴锡、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及香妃献舞,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觐见场景等。</p></h1> <h1>从1989年和2005年两张照片比较,明显的是2005年参观的人多,在大门口形成了拥挤。</h1> <h1></h1><h1>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字体浑厚、有力,虽历经几百年仍熠熠生辉;匾额四边镂空雕刻着花纹,古朴、厚重,精美绝伦,分外醒目,是难得的精品。</h1>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应是“辛”字,康熙把“辛”字多写了一横,成了错字。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异体字现象,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br>还有一种说法:皇帝要看看大臣们对他尊不尊敬,敢不敢对他提出疑问,所以故意写出那个字,结果大臣们谁都不敢说那个不对,一直留到现在!(选自《承德避暑山庄城墙典故》)<br> <h1>避暑山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群峰环绕、沟壑纵横,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山体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br>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br><br></h1> <h1>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h1> <h1>烟雨楼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乃是乾隆皇帝南巡,在嘉兴南湖鸳鸯岛上,见五代吴越文陵王钱元潦所建烟雨楼局灵活、造型秀丽,于是回京后便按烟雨楼意境,在山庄仿建而成,其布局巧妙,姿态秀美,是山庄湖区游览的胜境之一。(选自《承德避暑山庄美景——烟雨楼》)</h1> <h1>既然名为烟雨楼,那么自然是烟雨朦胧时,这里的精致最美:烟雨楼笼罩在雨雾烟云之中,宛若仙山琼阁,充满了神奇缥渺之美。</h1> <h1>这是网上下载的“烟雨楼”照片,如此美景,不知道摄影师是如何抓怕到的。</h1> <h1>避暑山庄有一座藏书楼:文津阁。(这是网上下载的照片)</h1> <h1>对文津阁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但是院子中的假山印象深刻。我们到此地是有备而来,寻找传说中的“月亮”。</h1> <h1>在藏书楼前的水池中,假山呈半月形环抱着池沼。假山之中留有一穴漏光,在白天阳光下立于阁前池边俯视池水,可见一弯新月折射到池中,形成“日月同辉”的景象。</h1> <h1>其设计正是造园设计者根据光学入射角和反射角的科学原理堆砌一个下玄月的形状,让阳光透过石缝形成一个月牙状,形成了“日月同辉”。<br>为了说明“月亮影像”,特意从网上下载几张图片,加以说明。湖边山洞中预留的半月形孔洞。<br></h1> <h1>湖边山洞中预留的半月形孔洞。</h1> <h1>落到湖水中的“月亮”。</h1> <h1>这张照片是1989年9月,正是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找到“月亮”并找到合适的拍照位置,也是费了一番时间。<br>这张照片下面湖水(红色圆圈中)的白色就是假山山洞中漏出来的光影。当年在湖边寻找“月亮”的情景至今还有印象。<br></h1> <h1>“云山胜地”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小的景点,也是山庄的一个有特色的楼宇,该楼面阔五间,两层,楼内无梯,由楼外假山磴道上下。因其踞岗背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有此名。(选自《百度百科》)</h1> <h1>这就是上到二楼的楼梯,借助假山完成(登上二楼)。</h1> <h1>这是1989年9月坐在假山的山石上拍照,对这张照片印象也比较深,主要还是源于登楼的方法很奇特。</h1> <h1>2005年7月再去“云山胜地”“旧地重游”,此时的假山登梯已经关闭,不知道是为了游客安全,还是为保护文物古迹或兼而有之。现在想起来,1989年登上二楼,隔着窗户往里边看,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那时没有导游讲解,对避暑山庄的了解和认识几乎全部来自承德的朋友(郭亚军),他是我们的义务讲解员。</h1> <h1>湖对岸金山岛有三层木塔,名“上帝阁”,据说是清帝祭天之所。</h1> <h1>金山是用巨石堆叠砌筑起来的小岛,是康熙四十三年仿造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建造的。</h1> <h1>金山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仿镇江金山寺之意境。</h1> <h1>碑文:水心榭——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八景,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提额 “水心榭”。“榭”是指健在台上的屋子,“水心榭”意为建筑在水中高台上的房屋。榭下有水闸八孔,俗称“八孔闸榭”。四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h1> <h1>夏日炎炎,荷叶连连,进入7月,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百万株荷花竞相绽放,荷花托举的“水心榭”犹如仙境。</h1> <h1>山庄内湖洲区面积达800多亩,是园内的风景中心,湖区的夏景以荷花为主,呈现一派江南水乡之景象。炎炎夏日里,避暑山庄内多片青莲红荷铺满湖面,岸边游客摩肩接踵,欣赏亭亭玉立竞相绽放的美丽荷花。</h1> <h1>承德地处塞外气温较低,(资料介绍)季节比长城以南相差半个月左右, 每年7、8月份才是避暑山庄荷花盛开的季节。</h1> <h1>碑文:热河泉——为热河的源头,是山庄湖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泉水清澈见底,终年不结冰。承德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热河,避暑山庄称为热河行宫,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设热河厅,都由此泉而得名。</h1> <h1>热河泉位于避暑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热河全长700多米,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它有踪迹。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泉侧有巨石,刻“热河”两字。(选自《百度百科》)</h1> <h1>隆冬时节,北方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四野一片寒冬的景象。山庄里各处亭榭楼阁,群兰山岭皆银装素裹,而在这里,热河泉水,依然碧波流淌,暖流淙淙。它在冬季水温平均在零上摄氏8度左右。成为一道奇观。<br>查阅资料,看到有游客这样评价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泉——“春天时,热河泉水的源头澄湖,澄澈见底。夏天,浮萍点点,泛起阵阵清香。节令过了白露、霜降,泉水融融,水温高于一般水体,湖中的荷花仍与秋菊同放异彩。隆冬时,热河泉仍不见冰,尽管白雪皑皑,这里仍藻绿水清,春意盎然。因此,有人说是热河泉把春天留在了避暑山庄。” (选自《百度百科》)<br>这是网上下载的冬季“热河”图片。<br></h1> <h1>避暑山庄从建园之初就饲养了大量的梅花鹿,成为山庄美景的点缀。</h1> <h1>正在打电话时,来了一只鹿,在身后悠闲地吃草,朋友帮我留下来这张照片。<br>现在想起来,这只鹿的身份非同小可,它可是“皇家鹿苑”的成员——“血统高贵”!<br></h1> <h1>承德永佑寺是承德山庄内九处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建于乾隆十六年(1715年),“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意思。</h1> <h1>永佑寺中的蒙古大营。</h1> <h1>1989年时的蒙古大营。</h1> <h1>山峦区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部,不同于苏州园林的湖石假山,也不同于颐和园的万寿山,避暑山庄里的“山”不是园林的点缀,而是真正的山峦。总面积将近7000亩,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br>这是山峦区的宫墙,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观看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如果到避暑山庄来玩儿,不到此处留影是个遗憾。<br></h1> <h1>山峦区位于避暑山庄的西北部,不同于苏州园林的湖石假山,也不同于颐和园的万寿山,避暑山庄里的“山”不是园林的点缀,而是真正的山峦。总面积将近7000亩,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br>这是山峦区的宫墙,在这里可以居高临下观看“承德外八庙”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如果到避暑山庄来玩儿,不到此处留影是个遗憾。<br></h1> <h1>1989年在避暑山庄城墙上以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为背景拍摄的的照片。</h1> <h1>2005年在避暑山庄城墙上以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为背景拍摄的的照片。</h1> <h1>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h1> <h1>这是1989年的照片。</h1> <h1>五塔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h1> <h1>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h1> <h1>蔚蓝的天空下,主体建筑大红台给人气势磅礴之感。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0余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那种高大上的气场让人不自觉心生仰慕。</h1> <h1>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招展,充满了西藏风情的大红台气势雄浑,非常抢眼,通体散发着令人着迷的吸引力,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指引着人们不由自主向它靠近。 </h1> <h1>“外八庙”之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选自《百度百科》)</h1> <h1>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公布的4A级景区,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选自《百度百科》)</h1> <h1>普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世界上最大木雕佛像,佛像身高23.51米,差不多有六层楼那么高。走到佛像近前,抬头仰望,佛像赫然出现在眼前,让人顿觉自己的渺小。<br>观音大佛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依然身披璎珞,目光慈爱、心怀怜悯地度化着世间的众生。据说能见到佛像的人都是吉祥之人,能到这里拜一拜观音菩萨定是不虚此行了。<br></h1> <h1> 普宁寺在古代文明史的宗教文化中,其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几乎在国内外起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铺垫着人类文明的艺术之路。在佛教文化领域中可称“华严三圣”汇聚;佛、故事连壁,菩萨罗汉挤身殿堂。普宁寺不愧为佛教的宫殿,文化旅游的圣地。(选自《百度百科》)</h1> <h1>山庄的宫墙随山势而蜿蜒起伏,还真有点长城的“意思”。据说,宫墙总长近10公里,墙体主要是石头,被称作“虎皮宫墙”。宫墙上部为砖砌。站在宫墙上,看山庄内外,有城垛。蓝天、白云、青山,红白相间的藏式寺庙,有种回到西藏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br>宫墙外耸立的是棒槌山“棒槌石”。<br></h1> <h1>棒槌山公园——棒槌石。<br>耸立于避署山庄正东十里许的高山岗上,距市区约2.5公里,下悬绝壁,上接蓝天,形势险极。峰状上粗下细,形似棒槌,海拔596米,下部直径10.7米,上部直径15.04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选自《百度百科》)<br></h1> <h1>蛤蟆石:是承德十大自然胜景之一。<br>蛤蟆石,长约二十米,高四十多米。蛤蟆头探出悬崖,腹下有南北两个空洞,洞室南北相连,东西贯通,南洞最大,高一米八,宽八米,纵深九米。<br></h1> <h1>承德市区西南30里处,有两颗巨大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峰顶各有砖塔一座,故名双塔山。两峰高低大体相同;北峰粗大,高40余米,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34米。双塔山陡直而立,1998年景区初建时曾建造一座通往峰顶的螺旋形铁梯供人游览,后因有损文物而拆除。顶砖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今人用望远镜观测,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南峰顶砖塔座北朝南,高5米余,方形,边长2米多,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1976年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公分,唐山大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拼合。(选自《百度百科》)</h1> <h1>“坝上草原”,内蒙古高原南缘俗称“坝上”, “坝上”是一地理名词,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带。</h1> <h1>坝上草原位于北京正北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是离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京北第一草原”。</h1> <h1>从承德去坝上的路很陡峭,我们去时都是土路,汽车一路向上爬坡,吃力前行。</h1> <h1>坝上草原包括张家口坝上的张北、尚义、康保、沽源四县,承德坝上的丰宁、围场两县,总面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其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2100米,平均气温约1.4—5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夏季无暑,清凉宜人,7月平均气温摄氏24度,水草丰茂、富饶美丽、冬夏分明、晨夕各异。(选自《百度百科》)</h1> <h1>7月的早晨,当地人们穿着毛衣,而我们则感到寒气逼人,只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h1> <h1>蒙古大营——草原特色。</h1> <h1>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马。</h1> <h1>排队等候骑马的人不少。</h1> <h1>在马主人的带领下,绕一大圈(儿)感受骑马的快乐!</h1> <h1>草原是美丽的,也是自由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h1> <h1>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位于承德坝上地区,著名的皇家猎苑之一“木兰围场”的一部分。</h1> <h1>塞罕坝的寒温带季风气候特点表现特殊,这里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度;秋季层林浸染,漫山遍野的枫叶,溢金流丹;冬季皑皑白雪,玉树冰花,一派北国风光。</h1> <h1>塞罕坝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h1> <h1>滦河源头碑石。</h1> <h1>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先后荣立大功三次。<br></h1> <h1>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我们特地绕路前去参观,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h1> <h1>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br>英雄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攥紧拳头,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r></h1> <h1>董存瑞牺牲处:1948年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网上下载的照片)</h1> <h1>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未满19岁。</h1> <h1>古北口地势险要,在山海关与居庸关中段,山陡路险,距北京100公里,自古为京都锁钥重地,历史上有北京东北门户之称。<br><p>身后山头上长城蜿蜒,依稀可见。</p></h1> <h1>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h1> <h1>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h1> <h1>我们仅仅在此留影并未停的车游览,这是网上下载的照片。</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碑文: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