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伪装成真理和正义的化身,否定、歪曲、篡改历史。其用心之险恶,手段之卑劣,危害之深远,都是触目惊心的。乌克兰就是前车之鉴。<div>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div> 《大渡桥横铁索寒》入选吉林省文化厅、省美术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导师:路昊)<br><br> 创作经过及说明:201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经过长期精心的准备,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创作了这幅长征中红军最重要的,堪称奇迹的历史瞬间作品。 <br> 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最首要的基本要素就是真实。好的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要使人感动甚至震撼,就必须符合历史基本真实。抗日神剧之所以被观众唾弃,就是因为它不真实,凭着编导的想象胡编乱造。<br> 在收集大量的史料后,发现以往画家们创作的飞夺泸定桥的作品,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与史料不符的地方。<br> 1.普遍都画上了木板。真实情况是在红四团到达之前,川军就把铁索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下晃晃悠悠的十三根铁索,在川军的密集火力之下,二十三名突击队员一边爬行一边铺木板是不可能的,所以史料记载的都是突击队员在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上攀爬过去的,而是跟在突击队后面的部队铺的门板。有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这只是共产党的宣传,正常人是不可能冒着枪林弹雨爬过去的,那只能说明他们无视历史事实,别有用心; <div> 2、关于突击队的武器配备问题,(即画面人物的道具)根据史料和指挥此次战斗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录记载,每个突击队员每人一支花机关枪(德国产冲锋枪)一把大刀和一支驳壳枪。这些作品有的是只有驳壳枪,有的甚至有长步枪,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br> 3、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本作品在人物刻画上独具匠心:爬在最前面的是突击队长也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他是这只突击队的核心人物,也是作品的主角,你看他意志坚定,目光里透着有我无敌的杀气,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义无反顾地爬向熊熊烈焰的对岸桥楼;高举驳壳枪呐喊者是连指导员,他器宇轩昂,高举驳壳枪,奋力高呼,鼓励队员们勇敢向前。为了表现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作者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着重刻画了最前面的几位突击队员,根据史料的记载从年龄、职务、性格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每个突击队员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而真实生动地再现的这一历史性的瞬间。讴歌了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英勇气概。而以往的有些作品人物形象呆板、程式化,脸谱化,有如几个亲兄弟,艺术语言贫乏。</div> 《县大队》入选吉林省文化厅、省美术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br> 抗战时期我们党的武装力量,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是由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游击队、民兵一级一级组成的。地方部队又分县大队、区中队.区小队等。而这些地方部队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解放初期的好多著名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是以县大队为主线展开的,如《平原枪声》、《战斗的青春》、《扑不灭的火焰》、《烈火金刚》等,马英是县委书记兼县大队长,徐凤是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等。但美术作品在这方面却少有先例。<br> 为什么说县大队等地方武装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哪,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的敌强我弱和日寇频繁的铁壁合围式的残酷扫荡,大部队很难活动、生存,作为地方部队的县大队,大部分人员组成都是当地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便于机动灵活,后勤补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上级没有过重的负担。所以地方政权的维持和巩固发展主要靠他们,同时还能及时补充主力部队的人员和装备的损耗,甚至有的县大队直接升格为主力部队。特别是在极端困苦的百团大战之后,也就是“五一大扫荡”以后,以县大队为主的地方武装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期间主力部队基本上都退入山区,或分散到地方部队。<br> 本作品就是描写这样一支活跃在敌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县大队。他们经常利用平原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坟地等比较复杂的地形,来伏击日寇。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歼灭了大量的日伪军的有生力量,为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发展和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涌现了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区委书记的遗嘱》入选吉林省文化厅、美术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br> 作品简介:作品描写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时期,一九四一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及根据地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但是根据地的人民并没有屈服没有被吓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引下,不屈不挠,和日寇展开了顽强的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这幅作品描写的就是在日寇扫荡过后,为掩护群众而牺牲的区委书记,在临终前把一本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交给游击队长,叮嘱人们要不屈不挠,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思想武装起来,坚持抗战到底。这幅作品是迄今为止第一幅直接反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美术作品。 《血战到底》入选吉林省文化厅、省美术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br> 描写两位八路军战士在掩护主力突围后,被日本鬼子团团包围。他们虽然弹尽粮绝,伤痕累累,却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作品真实再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我们的战士只要还有一个人,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br> 电影里家喻户晓的王成,有多个真实的志愿军原型,作品中再现的并不是电影中的王成,而是真实的志愿军战士:赵友先、于树昌。他们是志愿军的代表,中国人民的代表。中国人民只要有了这种,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就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敌人。包括无恶不作、外强中干的美国佬!每一位有骨气的中国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刻,都会发出这最后的吼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此形象系作者原创,和电影没有关系,不存在侵权问题) 《正义与邪恶》入选吉林省文化厅、省美术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div> 作品以一次局部的冀中平原小的伏击战,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虽然日本侵略者看似强大,但由于其邪恶的侵略本性,决定了牠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必将遭受灭顶之灾的覆灭。同时也歌颂了根据地的军民,英勇顽强、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明确地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正义必胜!人民必胜!邪恶必败!</div> 《猎手》<div> 主人公是猎户出身的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战士,以他以往猎杀野兽的娴熟射击技巧,击毙了多名仇敌。表现了抗联战士,在极端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绝不当亡国奴的反抗精神。<br></div> 《黎明前的黑暗》入选中国铁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导师:路昊、熊礼斌、王子骄)<br> 作品简介:<br> 1、历史背景:1935年1月,由于当时党内王明及其左倾错误路线控制了党中央,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为了所谓吸引敌人的力量,掩护主力红军(事实证明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命令由方志敏、寻淮洲、粟裕领导的仅有不到一万人的红10军团,向国民党盘踞的政治、经济、军事核心区域的皖南冒进,遭到王耀武等国民党重兵集团的围追堵截,加之红10军团指挥失误,最终导致兵败怀玉山,方志敏和粟裕本已率800人突围,但方志敏执意要返回去寻找主力,最后被其警卫员出卖被俘入狱。当时国民党上下大喜过望,因为方志敏是我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特别在赣东北闽北等地区开辟了大片的红色根据地,并创建的红十军,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模范苏区”,在当时的根据地和敌占区,威望极高,影响极大。所以决定要庆祝一番,用以威慑民众,提振士气,宣扬所谓的剿匪功绩。不久他们就在上尧县城的金龙岗体育场搞了一个庆祝大会。结果方志敏在台上正气凛然,泰然自若,而在场群众对国民党的暴行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引起一阵阵的骚乱,最后只得草草收场。<br> 2、创作思想:通过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反映国民党统治的黑暗、腐败和残暴不得人心;揭示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广大劳苦大众的悲惨人生以及蕴藏在他们身上誓死反抗的怒火;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能赢得广大人民拥护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div> 3、作品深入刻画了各类人们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思想反映:左边的人群大部分是乞丐和难民,一群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人们。老人们孤苦伶仃,孩子们饥寒交迫,他们在穷困潦倒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本以为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希望,现在看到方志敏突然被捕感到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之余,感到悲伤、痛苦、绝望;一个老人仰望天空:老天爷呀,你睁开眼吧,救救这些好人吧!一个丧魂落魄的流浪汉,怒斥着苍天,是你瞎了眼,你怎么不惩罚那些伤天害理,残害忠良的恶人!右边的人群主要是一些卖苦力的穷苦农民,有的是拉黄包车脚夫的,有的是棒棒军搬运工,有的是砍柴卖柴的焦夫。他们同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干柴般的怒火。除了震惊,他们更多是不平和愤怒。特别是前面的青年人,怒不可遏,父亲刚刚被恶霸打死,无处伸冤报仇,又遇上这伤天害理的事,顿时怒火中烧,要和反动派拼个你死我活,要不是妹妹抱住后果不堪设想;再后面是青年进步学生和老师,他们对现实不满,同情革命,眼前这一幕,使他们认清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和反对本质,实现了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从同情革命到理解革命,最终到投身革命。最后面的是极少数几个地主豪绅,向镇压红军的刽子手反对军官弹冠相庆,庆祝他们为自己又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从而更加暴露了他们仇视人民害怕革命的丑恶嘴脸。他们的兴高采烈和劳苦大众的绝望与悲愤形成了鲜明对比。</div> 《目标吉野》(导师:张少航)<br> 1、 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海战,致远舰以邓世昌为首的爱国官兵,虽然英勇奋战,但因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使得我舰弹尽援绝,虽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但因中敌鱼雷,含恨黄海。<br> 2、 作品着重刻画了,邓世昌领导下的致远舰全体官兵,在弹尽援绝的危机关头,不是临阵脱逃,而是同仇敌忾,决心与敌指挥舰吉野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br> 3、 现实意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真正站立起来,屡胜外敌,屹立于世界东方,并由穷变富,由弱变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女区委书记》<div>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包括东北抗联)先后深入华北、华中和华南(包括东北)敌后,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除东北外)条件最为艰苦的,主要由于地处平原不利于开展游击作战。在党的领导下,冀中根据地的军民,创造性地开展的广泛的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 </div><div> 这幅作品就是描写冀中根据地地方武装在女区委书记的领导下,于日寇展开地道战的情景。作品中的女区委书记以小说《战斗的青春》中的主人公徐凤为原型塑造的。作家雪克在本书的后记中写到:我小时候只读过几年书,文化不高。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那战火纷飞的斗争岁月里,我结识了许多战友。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忠心耿耿,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div> 《夜袭》(向伦勃朗致敬)<div> 本作品一看便知是学习和借鉴了伦勃朗《夜巡》的构图,有句话叫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到这里不知合不合适。</div><div> 杨靖宇将军领导东北抗联,爬冰卧雪、忍饥挨饿,与数倍于己的日寇,血战了十余年,歼灭 了10余万日寇。他们经常神出鬼没,出奇不意地夜袭敌人的城镇和物资集散地,牵制了大量的敌人的有生力量。</div><div> 作品描写的是抗联一路军一部,在杨靖宇将军指挥下,夜袭敌物资集散地大场院的情景。</div> 《寂静的山林》<div> 作品再现的是东北抗联战士,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利用山林复杂地形伏击敌人。在抗日战争史中,东北抗联经常被忽视和冷漠,如经常讲的八年抗战。实际上在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应占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战绩,还是贡献,以至于艰苦卓绝的程度,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从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就开始了,前仆后继的武装斗争。他们在人的生理极限难以忍受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整整坚持了14年!他们并不像有些作品所误导的那样,整天为了生存,东躲西藏。特别是杨靖宇将军直接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而是无论多么困难,都千方百计的去消灭敌人。他们消灭敌人的主要方法是,奇袭和伏击。他们的神出鬼没,英勇顽强,使日寇闻风丧胆、草木皆兵。他们是真正的抗日勇士,民族英雄。</div> 《解放海南岛》<div> 开国上将韩先楚为我国及时解放我国第二大岛,立下汗马功劳。1950年初,由于我军在收复金门失利,买船无望,即无海军又空军只有少量帆船的情况下,而面对约八十多公里宽波涛汹涌的琼州海峡和薛岳的陆海空立体的“伯陵防线”,全军上至中央军委下至兵团司令员几乎都不同意韩先楚的在四月份解放海南的作战计划。而韩先楚力排众议,直接上报毛主席:三次分批偷渡成功,后续部队准备就绪,又有琼崖纵队的配合,如不在台风到来之前解放海南岛,以后会更加困难,因为薛岳十万人马,正全力围剿登岛部队和琼崖纵队。毛主席高瞻远瞩地同意了韩先楚的作战计划。</div><div> 韩先楚亲率40军于四月中旬在台风到来之前解放了海南岛。韩先楚再一次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用木帆船战胜陆海空立体防线的奇迹。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同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如果不是韩先楚的执着准备、周密计划、顽固坚持,恐怕海南岛就会成为第二个台湾。如果真是那样,还能不能收复西沙、南沙,能不能有今天的强大海军,以及如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br></div> 《韩先楚登陆海南岛》 《春回大地》<br> 土改,这一从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〇年间席卷中华大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不但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初级目标,积极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解放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打倒了千百年来封建主义在中国的黑暗统治。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div> 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四七年、四八年东北的广大农村解放区在政府的《土地法》政策指导下,在土改工作队的领导下,分田分地及获得土地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div><div> 方方等人企图否定土改替地主翻案,如果不是政治上的无知,就是要开历史倒车,只能遗臭万年,身败名裂。</div> 《松骨峰》<br> 松骨峰阻击战—抗美援朝最惨烈的一战: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一营三连血战6小时,最后只剩7名伤员。二次战役西线战场,38军神速穿插到位,顽强的阻击了,数倍于己的美军天上的飞机狂轰滥炸,地面以坦克、火炮为主的强大火力掩护下的不间断的连营团级轮番冲锋,其惨烈程度是用语言和绘画,包括影视都难以表达。但是令美军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小小的松骨峰,尽管美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是打不下来,过不去,成为美军挥之不去的噩梦。此战38军一战成名,威震海内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支被彭老总命名为“万岁”军的部队。<div> 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敌人血战到底,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他们有的端起了刺刀与敌人展开了生死肉搏,有的抱起了炸药包,爆破筒,义无反顾的冲向敌群;有的战士浑身燃烧着燃烧弹的火燃,抱着敌人翻滚着同归于尽;有的战士摁住敌人用手榴弹,把敌人砸得脑浆迸裂…….(详见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div><div> 编后:其实好的美术作品是用不着用语言去解释的,因为作者要说的艺术语言都在画面中了,说多了倒有画蛇添足之嫌。如果你的作品非要用语言去解释,不然大多数人都看不懂,我认为那不是成功作品。就像一些人推崇的当代艺术,如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杜尚的小便器《泉》,如果没有美术理论家的解读,任你是画家你也看不懂。然而历史题材的作品有他的特殊性,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欣赏这些作品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者进行适当的介绍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说的太多,只能提纲挈领,点到为止。欢迎多提意见,互相切磋。<br> 以上作品系作者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br>作者微信:18643206868 微博:画笔赤诚</div> 十分感谢朋友们的阅读、关注、点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