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我们沿平陆至运城老国道,驱车到张村镇,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南吴村。南吴村位于平陆县张村镇南五公里处,是一个大村,包括三个自然村,即前南吴村、后南吴村和西南吴村。现在三个自然村被划为三个社区。南吴村现存比较大的庙宇有三座,一座是“真武庙”,另两座都是“关帝庙”,相距都比较近。这与南吴村是曲太古盐道上的一个关键节点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本文单说一说南吴村三大古庙宇之首的“真武庙”。据村民员公昌撰文介绍,南吴“真武庙”位于平陆县张村镇前南吴村(又名南吴前村、前南吴社区)原老村弯东南角的龙扇角上,占地大约四五亩地,是方园百里乡村保存较为完整的庙宇之一。 南吴“真武庙”,又名“元帝庙”,村民又称“祖师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上帝,北方故曰玄,玄武即为北方之神,亦为道家所奉之真武帝,为道家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经尊神,道经中称他为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开天大帝、开天炎帝、祖师爷、元武神、上帝公等。 后山门(北门),即庙门,上面悬挂“真武庙”牌匾。真武庙大门原有一幅对联说的好,“元是天天是元元天上帝,真能武武能真真武祖师。”诠释了元帝庙、真武庙、祖师庙同庙而异名的由来。还有一幅对联告知人们真武的圣诞和成仙的日子,即:“三三良辰净乐宫中生太子,九九佳期武当山上成圣人”。 南吴“真武庙”,以真武庙碑而得名。“真武庙”现保存有五通石碑。据碑刻记载,真武庙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庙内增建戏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建玉皇大帝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十一年均进行修缮。 此外,南吴“真武庙”还有后山门(北大门)、正殿(两间房,其中内设暖宫)、偏殿(五间房)、文昌阁(即墩台,台上建有精致楼阁)、戏楼(即戏台,其中台内保存有两幅壁画)、看楼(即看台,两层别致的复式小楼)、饮马池(即泊池)等主要建筑。南吴“真武庙”被确定为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盐道遗址,商贾客栈。 南吴“真武庙”西墙外,是古代南北一条大道,即平陆三大古盐道之一的曲太古盐道(运城曲村到平陆太阳渡)遗址。南可通过北村、窑头,进入太阳渡;北可通过南吴后村关帝庙、张村店门前、辛店仝家祠堂(仝卜年纪念馆)、仝家场、庙底、西沟下乐街、干槐树,翻越中条山,进入运城曲村,直达解州盐池。这里也是南来北往商贾的主要客栈之一。 “真武庙”南面沟坡和北村接壤处,有个地方叫“陡坡老”,现在不但古盐道遗迹还在,而且过去盐道这段坡路,是沿西沟半崖蜿蜒崎岖而上,既险又陡,多少客商望坡兴叹,更有大多客商鞭赶自己优良的大型牲畜,欢快上下穿梭,这里客人们不时传来吆喝声、喝彩声,又演绎一次次相互帮扶、让道、推驮等感人的助人为乐场景,大家又喜称这里是“伯乐相马场”。 二、悬空(沟)建庙,建筑奇特。 南吴“真武庙”是围着前南吴原老村弯门底沟的东南沟沿,悬空(沟)而建。前人巧用版筑技术,用一锨一锨土,一椽一椽填,由下而上的垒起一块平地,建起了“真武庙”。后山门、戏楼地底下当时垒墙支的木柱还能找见。特别是戏楼下面还建有窑洞,窑洞里的木柱还裸露在外面。 正殿(真武殿),殿里设有暖宫,房中有房,屋里套屋,暖宫柱子上原镶嵌一幅木雕对联为“庙貌崔嵬同覆载,声灵赫濯并乾坤”。 偏殿(玉帝殿),前檐的土坯墙里全部是接门接窗,房梁斗拱,木雕石刻等工艺非常奇特。 庙院南边的“戏楼”(又名戏台),坐南朝北,砖木结构,楼顶飞椽交错,雕梁画栋。戏楼里东西山墙上各有一幅壁画非常珍贵,绘画颜色和轮廓还能辨别清晰。 戏楼东山墙的壁画,绘画的内容看不清楚,对联是一幅明清民国时期的名联,即:“五岳圭棱河气象,六经根柢史波澜”。联中的“河气象”有的资料记是“河气势”,“根柢”有资料写是“根枑”。 戏楼西山墙的壁画是,一只猛虎在竹林的雪地上行走,壁画的对联“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联中的“梅花五”表示梅开五朵,寓意五福,即“寿、福、康宁、好德、考终命。”“竹叶三”表示一柄三叶,寓意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庙院东边的五间两层“看楼”(观戏楼)。楼顶是马鞍型的两坡房顶,二层靠东墙设有窗户,西边靠庙院里空旷开阔,边缘做有木质栏杆,这里过去是专供达官贵人的夫人、小姐们看戏的场所。 庙院中间的“文昌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堆台,用土墩起两三丈高,下面直径约有丈五左右,上面直径不到五尺的圆柱形高台。台上又建起高有三四尺的棱形圆柱的小庙,东北方向还开一个拱型小门,供奉的是文昌帝,传说是古代专管考试的一位大神。 三、地势险要,位置醒目。 “真武庙”座落在张村垣最南面的垣临上,庙南面是陡坡直下,崖面落差四、五丈高,和沿河大道落差也有百丈来高,顺坡下去还有红土玲、金山岭、柏树岭等自然景点。站在“真武庙”的前山门外,向南腑视黄河两岸,各种美景尽收眼底。 “真武庙”戏楼背面朝南原来的“日月图”,东西四、五丈,高低二、三丈,古人利用中国传统的彩绘技术绘出的巨幅图画,站在原陕州城内看见还是耀眼夺目,当时成为南吴乃至张村垣的重要标志图案。 前山门外饮马池边的原大杨树,树干三个人合拢不住,树高至少也有四五丈,树冠遮地也有三四分,被村民称为“神杨”。 现在,站在三门峡风景区向北望去,南吴“真武庙”的轮廓以及“神杨”,依然清晰可见。 四、饮马池海螺,长生不老。 走出“真武庙”前山门左侧,和看戏楼相背的是一个多功能水池,即“饮马池”(泊池)。雨天收集原老村东半村崖场顶的溢水,蓄水可供过路客商饮马和村民洗衣服等,多余的水还可以灌溉庄稼,但最大的功能是“真武庙”消防,防患于未然。<br>饮马池过去生长一种海螺长生不老,水质无臭无嗅,清澈见底,成为“真武庙”一大奇观。 五、百年庙宇,风雨苍桑。 南吴“真武庙”创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经过无数次朝代更替,政治变革,以及自然灾害侵袭,整体建筑布局保存得较为完整,过去曾是南吴及周边村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br>“真武庙”前山门外原大杨树下,是客商和村民夏天乘凉的好去处。过去客商进庙前首先在饮马池洗把脸,站在沟边凉快一会,再去收拾东西。夏天,庙宇附近的居民会自觉地到这里座套聊天,耳边不时传来杨树叶哗哗作响和“饮马池”里的青蛙叫声,眼睛会望着陕州老城和新城的闪烁灯火,有的人会慢慢进入清香美梦,有的人还会在认真地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聊天,人们好像进入神仙般的境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晚上学习开会的会议地址就多次设在这里。 南吴“真武庙”对研究解州古盐道、圣人傅说版筑、古建筑技术,以及南吴村历史等,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欣闻南吴“真武庙”正在修复,期望将再次成为黄河两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