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源记忆>>之大山深处创"经典"--记水厂铁矿发展历程

小小一支笔

<h5> 日月更替,生生不息。十余年间,胸怀抱负的四方勇士踏进古老的迁安大地。以荆丛为帐,以星辰为灯,寻觅钢铁之源,成就开山壮举,更吸引了无数不知姓名的基建工人、在校学生、钢铁战士构成庞大的援建队伍,一腔 热血投身于祖国矿业事业建设。这些前辈扎根立足,最终汇聚在这个曾叫水厂的小小村落旁,在滦河水的滋养下抚育出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矿山和矿山人是新中国钢铁的希望,心中描绘的蓝图是否将要实现?这座首钢人的新矿山能否担得起国家的般切期许和时代赋于的重任?</h5> <h1>二、雄心基业(1972-1993)(摘读)</h1> (一)披荆斩棘酬壮志(1972-1980)(节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水厂铁矿采掘车间高健--工余自学</font></h5> <h5> 高标准起步建设一座采选综合配套的大型矿山,这样的愿景和目标让水厂铁矿成立伊始就备受关注,也使全体干部职工肩负任务和压力前行。<br> 1973年,矿山公司在生产建设指挥部基础上正式成立,会战总指挥杨云魁担任公司党委书记,为帮助刚刚建成的水厂铁矿尽快理顺生产、生活工作,矿山公司机关总部办公地点就暂设在水厂矿区。据时任矿山公司党委副书记刘爱东回忆:“水厂建成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政治运动与生产工作并行,形势还不是很稳定。老书记杨云魁已经五十多岁,他不关注别的,就带着我们一心一意干事业,白天我们基本都守在现场解决生产问题,看选矿台时,晚上8:00杨书记就组织我们开会,主要研究基建工作和职工生活,会经常开到后半夜,有时候大家开着开着就睡着了,醒了继续开,在公司工作的两年,基本上后半夜三点之前我们没回过家。”<br> 不同的时代背景,会在一代人的回忆中,过滤出极为相似的历史色彩。激昂,振奋,狂热,水厂铁矿就是诞生在这段让许多人都难以忘怀的红色岁月里。“我们刚入厂时都是16、17岁的初、高中学生,早上起来列队集合,军代表就带着我们搞军事训练,之后统一洗漱、吃饭,开始政治学习。晚上下班以后也要组织学习,学《毛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文革的时候哪有什么规章制度,一个师傅带着几十个徒弟,大家思想都很单纯,什么也不顾,就想着把活儿干好就行。” 1970年入厂工作的李新民回忆讲。<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矿山建设</font></h5> <h5> 70年代的中国仍然贫穷落后,闭塞的矿山中忽然涌入几千名职工,不同于轰轰烈烈搞建设,他们要在这座大山里安家立业,尤其对于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年们,能塌下心来认真工作的不在少数,但仍有许多人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文化的融合、职工的教育,都颇为艰难。“水厂铁矿建设时,招了几千名年轻职工,本来在学习的年龄没有学习,又年轻气盛,有的不好好干工作,直接开着生产用设备赶集去了。还有的说什么也不干活,总跟班长闹意见,跟同事打架。毕竟还是些孩子,仍然需要大人引导帮助。”时任水厂铁矿革委会副主任何文茹讲。<br> 对知识的弥补,对工作的学习,对生活的认知,都会在时间的催促中逐一完成。此后不久,矿山在水厂区成立了技校,开办了初中文化补习班,迎着学习热潮,水厂铁矿的职工队伍素质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对封闭的环境,也让一群拥有不同地域文化、性格迥异的人们逐渐学会了包容,相互帮助、热情团结的种子应该就是从这里种下并且萌发。</h5> (二)春风催开科技花(1981-1990)(摘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水厂铁矿采掘车间李金鹏--工余自学</font></h5> <h5>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水厂铁矿既是钢铁流程中的原料生产者,也是采、选矿先进技术试验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不间断地革新、挖潜、改造,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br> 自80年代初开始,水厂铁矿先后进行了旋流器沉砂筑坝试验、磁滑轮干选新工艺研究、圆锥水力分级机工业性试验、大筒径磁选机应用研究实验、磁团聚改造、炸药混装车和炮孔排水车推广使用、牙轮钻孔探矿取代槽探工程、大区微差爆破技术研究等多项采选先进技术研究,不仅使产品产量质量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到90年代初的十余年间,水厂铁矿参与完成的先进技术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近20个国家重大奖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众多科技成果</font></h5> <h5> 不泯雄心,昭昭可见。自1971年建成投产以来,水厂铁矿背负矿业发展使命,十年间,百废待兴中立足根本,理顺生产工艺、苦钻科学技术,实现初步达产增产。春风吹散犹豫和彷徨,在首钢承包制的激励下,另十年间,水厂铁矿决心借势发力,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誓要建成亚洲最大的露采矿山。时代主旋律鼓舞人心,大干快上的号角回荡在矿山人耳畔,为勇担保供重任,干部职工夙兴夜寐。虽路途艰辛,生产形势仍未平稳,但谁也不可否认,正是这不平凡的二十年,搭建了水厂铁矿发展的基础构架。基业已立,更待后来人发愤图强。</h5> (三)如椽大笔绘新图(1986-1992)(摘读)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水厂铁矿采掘车间李永明--班前领学</font></h5> <h5> 改革开放加快了国家建设步伐,198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首钢在“七五”期间的改造、扩建计划,目标是五年内达到年产3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br> 作为钢铁生产的源头,水厂铁矿扩建工程被列入国家“七五”规划,这项工程也是冶金工业部在“七五”期间进行的矿山建设中唯一的大项目,为全国瞩目。<br> 扩建分两部分进行:采场年产矿石计划从750万吨增至1800万吨,采取汽车—胶带半连续开采方案,引进国内外先进采矿设备,建成亚洲第一大矿;选矿年处理矿石计划从650万吨增至1800万吨,为此再建一个年处理原矿1150万吨的新选厂,采取新工艺,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特大选矿厂。<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新选厂全景</font></h5> <h5> 夙愿已久,却步履维艰。早在70年代末,首钢就有意迅速扩大水厂铁矿生产规模,还曾聘请美国伯利恒公司做过全面设计,并希望从国外引进成套大型先进采选设备。无奈因国情、资金、现实环境等原因未能如愿。此次再提扩建,众人情绪高涨。由冶金工业部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和首钢设计院,在借鉴伯利恒公司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重新编制设计方案。<b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不失时机地开展勘查、测量、试验、初步设计、预算、征地等准备工作基础上,经过考察,1985年末,首钢购买了美国核公司闲置的二手矿山设备,包括1台16.8立电铲和16台108吨电动轮汽车,以及推土机、装载机、洒水车等等共二十七台件,全部运抵水厂铁矿。<br>1986年7月1日,这些经拆解的二手设备,在大修厂和水厂铁矿的合作下全部组装完毕,于当日上午在水厂铁矿举行投产典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一铲四车”获奖</font></h5> <h5> 作为水厂铁矿第一批电动轮矿车司机的甄殿春讲:“以前用的矿车都是苏联27吨小型矿车,这批大吨位的电动轮矿车一车顶五车的量,技术先进、效率高!”大设备的投入,标志着水厂铁矿的技术装备水平将从小型化向大型化迈进,为水厂扩建先立一功。<br> 实现采矿设备大型化,不仅是水厂扩建所需,也是国内大型露采矿山的发展趋势,更是振兴民族机械工业的必经之路。1985年韶山会议,国务院重大办决定,将太原重型机械厂生产的WK-10型10立电铲一台和湘潭电机厂生产的ST-3102型108吨电动轮汽车四台,移至水厂铁矿进行成套工业运行试验,简称“一铲四车”。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