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学同研共进步 同课同构显风采

乐桃桃

<p class="ql-block"> 草树知春不久归</p><p class="ql-block"> 百般红紫斗芳菲</p> <p class="ql-block">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这美好的春日里,为了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4月15日上午,六年级语文组在吕利云校长的统筹安排和组织下,在陈红副主任的带领下,在邢淑贤主任的具体安排下展开了对第四单元“理想与信念”的教材解读及同课同构教学活动。</p> 互学共进 <p class="ql-block">  六下四单元教材解读活动如期举行。正所谓“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本次解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师们都将本单元课中各自的创意、预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大家不</span>仅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还能准确把握每课语文要素的落脚点。在每位教师解读完毕后吕校长都会针对此次解读提出意见和改进的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这次教材解读,为本单元教学做好了铺垫,在后期教学中我们仍需继续研读,研读不止,思考不止。我们将一直行走在学习成长的教育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同课同构 <p class="ql-block">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单元我校两位教学能手郑俊萍老师和高翠兰老师给我们带来同课同构示范课----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马诗》。两位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虽然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但教学目的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课堂教学带来的不同收获和魅力!扎实的基本功、突出的教学能力、灵活的教材整合能力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为我们呈现了两堂精彩纷呈的古诗课。</p> <p class="ql-block">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而理想的古诗教学,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因此,教学古诗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同时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p> 第一次授课 <p class="ql-block">  郑俊萍老师执教的六下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一的《马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堂设计了四大板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借助插图、注释,明确大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借助资料,感悟诗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四、以文带文《房兵曹胡马》进行学法迁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课前郑老师先用一组有关“马”的成语导入,让学生补填并发现这三组成语的不同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运用自学提示让学生自读课文,用“____”画出其中不懂的地方,之后采用带节奏读,古今对译读、情景赏析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得充分以后,紧接着郑老师借助插图让学生描绘看到的画面,进而明确诗意。之后再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补充资料,感悟诗情。随后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带出另外三首《马诗》(一、三、四),学生根据老师的方法,延伸古诗拓展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背诵就水到渠成了。之后郑老师以文带文《房曹兵胡马》,进行方法迁移。</p><p class="ql-block">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郑老师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到课堂,润物无声的流淌到孩子的心里,相信课下孩子们能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p> 第二次授课 <p class="ql-block">  郑俊萍老师第一次授课后,六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集体研讨,对教学环节上进行部分修改,然后由高翠兰老师进行了第二次授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进行第二次授课,整节课老师重在启发,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充分了解《马诗》一课的意境。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高老师巧借课前三分钟由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引向古代的社会现状,引出《马诗》这一首古诗。高老师借“马”这一意象解诗题,然后一方面借助关键词和注释让学生理解诗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如雪?”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还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学生理解“沙如雪”后,顺势引出“月似钩”让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感受?进而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借景抒情,同时提问“紧紧是表达沉重的感情吗?”之后引出后两句,学生即可明白作者借“马”这个意象要表达自己想要受重用,老师立即追问“从哪里看出他不受重用?”学生也能立刻找出关键词“何当”。整堂课步步引导,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让学生理解李贺怀才不遇的愤懑。结尾处更是由一首诗引向一类诗,做到了“授之以渔”。</p> 课前三分钟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研讨都是一次进步,而这进步不仅仅发生在老师身上,还有学生。瞧,我们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者是多么的优雅,扬在脸上的幸福,绽放在课堂的自信,她们落落大方的样子是那么迷人!</p> 评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课后,六年级语文组进行了评课议课环节,大家一致认为二次修改后的课堂更有活力,教学效果更好。总之,本次活动激发了师生对古诗词教和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古诗词教学能力的自我审视与提升。活动虽已结束,但对于古诗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又带着更多的思考,在语文古诗的教学路上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愚,研而不教则虚。” 同课同构,传达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教学在不断地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共同构出精彩而有个性的课堂。</p>

学生

老师

古诗

教学

同课

同构

课堂

单元

马诗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