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br> 那么好老师从哪里来?从不断的学习成长中来!学校的教研活动就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扎实开展好我校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2022年4月14日,武汉燃气热力学校第五备课组开展了以《中国篆刻艺术》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br> 一、有“备”而来,团结协作。<br> 在集体备课前,全组教师首先进行个人备课,并形成“初案”。教师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三维目标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教学情境设计;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及达标训练的主要问题,并准备问题拓展,生成的多种预设;围绕个人备课中的问题,做好集智备课发言准备;围绕课堂时间,做好课堂各环节的时间预设。<br> 二、 与“美”同行,集思广益。<br> 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我们一起研究《艺术(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生,探究教材处理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艺术等等。教师之间毫无保留,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形成了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良性的竞争氛围,共同进步、共同成长。<br></h5> <h5> 组内教师坚持德技并修的教学理念,不断挖掘和融入《中国篆刻艺术》中的思政元素,如:厚植民族感情,增进文化认同;突出“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国工匠精神……每位老师在落实德育为先的基础上,也迸发了不同的巧思,内容如下:</h5> <h5> 徐昕玥老师备课充分,眼前一亮:将本课分成了3个模块:基本功能、分类、文化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已细化,冬奥会纪念邮戳做新课导入;教新授课首先从初步认知——文化背景铺垫:再深入学习——回归到主流书画篆刻;最后展开实践展评。作业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设计布置:用PS修整、完成自己的专属印稿,注意阴刻、阳刻的合理运用。(图形图像已做过相似作业)最后由教师将全班的印章收集到一起,组合成一整张班级印稿集合。以增强学生的班集体意识,更具凝聚力。</h5> <h5> 黄鹤老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创意表达: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教学内容体现出趣味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因此,教学内容主要设定在识印欣赏与工具材料、刻印过程与方法、刻印技巧、刻印要领、有关篆刻的人文故事等五个方面。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实践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篆刻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能力。</h5> <h5> 陶子昕老师构建篆刻时间轴的设计,从时间轴开始讲述中国篆刻印章的文化起源、经过、发展、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以及近现代的发展。在时间轴中穿插引入代表作品,如:西汉皇后印(吕后)吕后的背景故事,从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讲解。又如:承前秦代的玺,启后魏晋南北朝的多样化印花。再如:西汉皇后印与将军印为切入点,讲解中国篆刻的经典之作。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印章背后的中国文化。</h5> <h5> 黄雅茹老师重视德育渗透,提出“信用”的新视角:印章是权力、威望和标志和姓名字号的印记,开始时作为官职的“凭信”和个人的“信用”,后来组建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将文学诗意与金石凿刻之美融于一体的艺术审美形式——篆刻。通过对印章历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印章在古代和现代的作用;通过历史的了解让学生知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生描摹自己姓名的印章,对印章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树立名族自信心和自豪感。</h5> <h5> 王偲老师注重教学脉络的连贯性,考虑《篆刻》这一节与整本书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国篆刻艺术承其中国书法艺术之上,启其中国雕塑艺术和中国建筑艺术之下。如:篆字(承书法之上),从战国古玺印起,经秦至两汉,印章作为执信、取誉之物,发展到独立为一门艺术,历代的篆刻家无不在篆字上进行研究、探索。刀法(启雕塑之下),篆字与章法都要借助刀法去表现,运刀之功讲求情趣,它与篆法、章法相辅相成,刀法应体现篆法与章法的形与神。用章料(启建筑之下),篆刻用章料有雕钮为装饰,古即有之,或简洁或粗犷,亦有精细巧雕之佳作,石章质地之优劣,有天壤之别。</h5> <h5> “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第五备课组的老师们碰撞交流,相互启发,各抒己见,答疑解惑,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方案,并确定于4月21日前提交优化后的教学设计,为下次集体备课做好准备,实现了教学资源互补,为提高备课质量,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h5><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王 偲<br>审稿人:教务部</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