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母亲

爱平

<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16日下午三点五十六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天地同悲,在儿孙们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您的心脏停止跳动,永远地走了……泪眼朦胧中,母亲平凡而光辉的一生像影视一样,历历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勤劳善良,无私奉献"大家庭"</p><p class="ql-block">1927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母亲出生在甘棠杨林一个贫苦农民家中。</p><p class="ql-block">因家境贫寒,母亲从小没上过学,刚满十五岁就嫁入大马冲。刚进杜家,就在奶奶的指教下,很快进入家庭角色。</p><p class="ql-block">那时整个大家庭还没有分家,父亲外出学皮匠,伯父在家杀猪卖肉,母亲就成了家里劳作的顶梁柱。清晨即起,忙里忙外,劈柴烧水、煮饭做菜,扯草煮猪食,搓线纺棉花,打样做鞋子……</p><p class="ql-block">伯母陆续生下三儿三女,抱小孩、带小孩、喂饭,处处都有母亲的身影。堂兄大哥、二哥几乎是她一手带大,几位兄长一直称呼母亲"嗯嫚",都视母亲为亲娘。我母亲也从不分彼此,始终把几个堂兄当作亲生儿子来看待。</p><p class="ql-block">堂兄二哥因肝癌而病逝,母亲也因病在长沙住院,几次流下伤心的眼泪,悲伤地说:"阎王瞎了眼啊!怎么不让我先死呢?要是能换,我就替老二去死……"</p><p class="ql-block">这个大家庭,我们有十个堂弟兄,儿女、孙辈、侄辈数十人,都得到过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p><p class="ql-block">尊老爱幼,是母亲惯有的品格。奶奶晚年疾病缠身,母亲耐心服侍,任劳任怨,送茶送饭,端屎端尿,尽到了一个媳妇应尽的职责。</p><p class="ql-block">母亲注重修养,与人为善。在大家庭里从不和伯母们吵架,一旦发生摩擦,总是谦让妥协,息事宁人,从不争辩。小孩吵架,先把我们喊回家,严格教育,从不责怪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境并不宽裕,母亲却经常从牙缝里节省出来一杯油、一捧盐、一筒米,周济比我们更加贫穷的邻居亲戚。</p><p class="ql-block">隔壁邻居蔡三生小孩,无人照顾,母亲用棉衣包裹着婴儿……慢慢地,小孩能走路了,没粮食吃,常常饿得又哭又闹,母亲就从家里寻去糖果;小孩常常端着光饭望着我家哭,母亲时常从家里找点菜给他吃,用爱心止住了小孩的哭声。</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独立自强,勤俭操持"小家庭"</p><p class="ql-block">父亲外出学徒,两次被抓壮丁,一晃就是七八年,至解放前夕才回。大家庭正式分家后,我们这个小家庭才翻开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1950年至1967年,母亲陆续生下我们四兄弟和两姊妹,八口之家,八张嘴巴,六个嗷嗷待哺的小孩,贫穷落后的农村,那份艰辛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每天晨曦初露,母亲第一个起床,挑水、扫地、做饭、炒菜,家务做得井井有条,粗茶淡饭却让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记得,父亲从山里挖来笋子,没放油煮熟,我们每人都能吃一菜碗。"三两米,四两八,舔了舔,刮了刮,筒子打的挖里挖","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p><p class="ql-block">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我们一家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竟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毅然辞职返乡、垦荒种地。母亲带着我们嚼树皮、吃野菜、啃糠粑,硬是把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p><p class="ql-block">集体食堂取消后,我们吃小锅饭了。尽管父亲披星戴月地劳作,粮食依然短缺。八口之家,常常只有一升把米下锅,煮大锅蔬菜。开饭时,我们一窝蜂把饭抢光,母亲就只能用蔬菜充饥。那时能用蔬菜、杂粮充饥,也已是上乘。十年文革过去,我们生活逐渐好转,但依然吃不饱。直到农村实行土地责任制,分了田地,吃饭问题才得以解决。</p><p class="ql-block">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却十分丰盈。我十岁那年清明前,到株洲父亲工作的单位玩。几天后返家,因连降暴雨,往双峰的铁路有一处山体滑坡,列车到达娄底车站便终止运行。我冒雨从娄底赶回,淋了两天雨才走到家。当天下午进屋便病倒在床,肚子疼痛难忍、呻吟不止。母亲和婶母天天背着我走甘棠、去青树,风里来、雨里去,在泥泞路上行走,四处求医信神。我病了两个星期,母亲也因此操劳了十多个日日夜夜。熬汤煎药,疲惫不堪,直到我病愈。</p><p class="ql-block">大弟四五岁时,经常脱肛,母亲常常用手把他的直肠压进去,双手沾满鲜血。那时家里经济拮据,缺医少药,母亲竟然用一些土方草药,耐心护理,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脱肛病症。</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深明大义,言传身教"家国情"</p><p class="ql-block">家里日子尽管过得拮据,但母亲仍旧支持我们多读点书。我初中毕业后,就在广阔的天地里劳动,1973年参加教育工作时,大弟也念完了高中。</p><p class="ql-block">二弟高中毕业后,母亲支持他步入军营,于1982年冬季参军入伍。二弟所在部队是广西边防三师。虽然对越自卫还击战已结束,但边境依然能听到稀疏的枪炮声。听到这一消息时,母亲非常担忧,经常在家以泪洗面。</p><p class="ql-block">当时看到这个情景,我宽慰母亲说:"娘,福弟去当兵,你是同意了的。既然同意他去了,就不必这么担心。这么多当兵的都是父母生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也不要过分悲伤,因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何况是保家卫国!"听了我的劝说,母亲情绪逐渐平复,只是依然时刻牵挂着军营的弟弟。</p><p class="ql-block">两年后,弟弟考上军事院校,母亲经常要我在信中鼓励他发奋学习,不断进取。后来,家里有电话了,每次都在电话中嘱咐他认真学习,安心部队工作,当一名优秀军人。每次弟弟来电问候,母亲总是含笑回答他不要牵挂,要好好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母亲的鼓励下,弟弟不断进取,没有辜负期望,从排长一步步干到团长、军分区副司令员、警备区司令员。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谆谆教诲。</p><p class="ql-block">晚年的父亲,天天离不开牌桌。母亲经常劝他少去打牌,不要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儿子成长进步。</p><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的一天,我来长沙与母亲谈到九月生日之事,她唯恐我们做寿酒,反复叮嘱:"福大在部队当领导,国家有规定,不要办酒,所有亲戚都不准来!"</p><p class="ql-block">我怕她不高兴,就答应"不要担忧,我们一定听您的不办酒。亲友的工作我去做好。但您毕竟九十岁了,晚辈们来陪您过生日也是应的。"当听到我答应不做酒了,她脸上才露出满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现在,母亲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之间阴阳相隔。几十年来,她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为这个家默默地奉献着,为我们操尽了心。她是中国亿万母亲中的一员,平凡而又伟大,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后记:2017年正月初二上午,母亲突发重病,被妹夫他们送进医院。先后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湘雅附一医院治疗了两个多月,我们陪伴她走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三月下旬回到老家,病情加重,镇中心医院天天派医生出诊,但终于无力回天,全家数十人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孙儿俊勇在微信中写道:</p><p class="ql-block">看着您穿过的衣服和那根陪伴您多年的拐杖在纸钱的火中燃起熊熊火焰,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我知道您已走了很远很远,从此对您的思念会绵绵无期。虽然心里早就知道,总有一天您终将会离我们而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但却总是幻想奇迹出现。噩耗传过来的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祖孙从此天地永隔。我多想再听听您唤唤我的小名,再听您讲讲村里的故事,还有您微笑的责骂……</p><p class="ql-block">携妻儿急返,回家的路走过很多次,但这一次却是如此的漫长……从小我就是您的跟屁虫,在您身边总能享受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满满的疼爱,或者就是我永远也想不到的好吃的。上学了,脑海中烙下了您在村口跷首而盼的身影;工作了,电话中总能听到您熟悉而亲切的声音:"我很好,不要牵挂我,你们自己保重身体。"其实我们都知道,当陪伴您的拐杖换成了轮椅,再换了专用病床和那无休止的检查、化验,您忍受了怎样的病痛折磨啊!耳闻目睹村里同龄老人一个个离开,您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啊!在您眼里,我们都是最优秀的子孙;在我们心中,您永远都是我们最可敬的奶奶!</p><p class="ql-block">两个月前,我还能推着您在医院做康复,而现在最后从部队赶回见到您时,已经躺在冰冷的棺材里……泪眼朦胧中,您好像睡着了,您累了,黑廋的脸,安祥、平静。我想,到了那边,您再也不会有任何病痛了。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再当您的孙子,再续祖孙情缘。</p> <p class="ql-block">作者:杜健初</p><p class="ql-block">编辑:戴爱平</p> <p class="ql-block">作者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杜健初,男,生于1950年7月,双峰县三塘铺镇人。中师学历,小教高级职称。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