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一读书杂想(3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018</p><p class="ql-block">文字/一老兵</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于泰山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排律.司马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阅点星辰九昊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直书青史独家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侯将相惊堂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草莽黎民举圣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雅健雄深八万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丹心浩荡几千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人之变循常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今古其间道法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身瘁鞠躬忍辱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灯油耗尽泪始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盈壶浊酒神州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碧海清流日月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通韵,下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千秋万代人景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在读中国历史书籍时,经常会出现司马迁的影子,或者是他讲过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他的至理名言,或者是关于他的典故等等,总之他是影响我国历史的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也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为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胸怀大志揽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传承奇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人类历史上,有四大古老文明,而这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得到不间断的传承,这是公认的。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五、六千年?这里肯定有它内在的逻辑,这个没有争议。但是,一说到稍具体点的理由,就众说纷纭了。窃以为,比较其他那些消失的古文明,中华文明先天的稳定性和我们民族顽强的传承精神是最主要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 《中国通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诞生在170万到180万年前。之后他们经过了漫长的愚昧时期。只是在五、六千年前,先祖们在有了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文字,把思维物化之后,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我国进入了文明时期。有人说,如果把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压缩成100分钟时,我们的文明期仅仅是最后的5分钟。(参见拙作《对思维的思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文明古国的标志,就是文字。其他那三种文明,都是由于外族人的入侵而中断了。我认为,这与他们都是字母文字有关。因为外族人很难识别你的字母的含义,只能弃用并以自己的文字代替。文字没有了,文明自然就难以传承了。而我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当时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可是因为文字量较少,又象形,猜也能猜出个大概。即使是“猜”的,读音不同,但写法相同,也体现出其稳定性。就是到现在,我们有许多方言大家可能听不懂,但写出来都认识,就是证明。其实我国唐朝的李渊,是鲜卑人的血统;辽的萧太后,是契丹人的血统;元朝是蒙古人的血统;清朝的努尔哈赤是女真人的血统;他们都没有中断中华文明,反而被中华文明所同化。用什么同化的?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化同化的。</b></p><p class="ql-block"><b> 其次,我感到这还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历史传承的基因有关。整理、规范、发明汉字的人,是仓颉,而仓颉正是黄帝的秘书兼史官,当时要求史官对黄帝及后来的皇帝的言行要秉笔直书的。尧帝时设“诽谤木”,对帝王的逆天言行是要如实地向“天”报告的。从此,我国的历朝历代都设史官,而且历朝历代都要为前朝修史。我国的二十四史,都是集举国之力编修,由皇帝批准颁行的。而史官,不仅在中央政权中设立,就是在县这一级也有,各个县也都有县志。我国的历史传承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体系的。设史官,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是比较早的,而且一以贯之。所以,我们文明的传承是有客观基础的。</b></p><p class="ql-block"><b> 再次,我们中华文明是比较敬重祖先、敬畏历史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讲究“孝”道,因为百善孝为先。孝道,首先就是听老人的话、听祖训。许多家族都有家训,没有成文家训的,也有许多“老理”、“说道”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支撑。</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当中,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而被称为泰岳般的人,非司马迁莫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束发目深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家学渊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字子长,是夏阳人。夏阳,一说是现在陕西韩城,一说是山西龙门。他的祖父是个小官,家里是免徭役的,所以司马迁年少时可以专心读书。因为父亲是一位史官,他十岁时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使他有机会读过《诗》(诗经)、《书》(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系本》等等典籍。由于他的聪慧和勤奋,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达到知识渊博的程度,这为他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韩城”孕雄英,一跃跳“龙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3、壮游体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他二十岁那年,他父亲认为仅仅在家读万卷书不行,必须行万里路,到各地考察、采风,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鲜活的认知。所以,他又开始壮游。他的壮游,不仅是游山看水,而是按他父亲的要求有重点地深度游,了解重要的历史古迹、查证一些历史资料、采集野史传说、搜罗奇闻逸事等等。他到了湘楚大地,察看了九疑山舜最后的遗迹;到汨罗江凭吊了屈原;顺长江南下,了解了沿岸风情;拜访了刘邦故里,考察龙兴的奥秘;到会稽山即茅山,沐浴了道教的情怀、了解了大禹治水的情况、吊唁了禹陵;到曲阜拜谒了少昊陵(远古五帝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和孔子的遗迹;到古齐都临淄,感受它昔日的繁华等等。这些都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壮游之后,就入朝为官,这期间,他奉命西(南)征,走过巴、蜀大地,穿行于剑阁古道,来到昆明(指现在的云贵),设了五个郡。后来,他又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之后陪同汉武帝到了辽西碣石,经九原(今包头)回京。这样,他几乎走遍了我国的主要地区,这为他能从全国的角度看问题、形成大格局,都提供了必要条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游四方,胸怀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4、兼收并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史记》面世已经两千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帝王将相也好,书生学者也罢,阡陌黎民也好,大家都能接受它,高度评价它,说明撰写人,写作时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那么司马迁的这些思想是怎么来的?</b></p><p class="ql-block"><b> 司马迁的思想不偏激、不走极端,这使他看问题能比较客观、公正。这说明他的思想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司马迁的读书和壮游,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世界观的最后形成,还是他入仕之后的虚心学习的结果。他以大儒孔安国有《古文尚书》为由,拜孔安国为师,深入学习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显学是儒、墨两家,而到汉朝的中前期,以大儒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学”成为显学,他也拜董仲舒为师深入学习。他还结交贾嘉(贾谊之孙)、公孙弘、樊他广(樊哙之孙)、壶遂等名士,经常讨论、切磋。总之儒家思想对他影响很大,而春秋时期的公羊高为阐释《春秋》而写的著作,被称为“公羊学”。公羊学的思想甚至成为他评价事物的准则。比如“以有道伐无道”的反暴政的思想;“尊王攘夷”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崇让、尚耻”的评价人的道德标准,在其著作中都有体现。但他骨子里却是坚信“道法自然”、天地有常的道家理念的。一是他的父亲曾著文论述儒、墨、道等六家之言,认为“道”是最应遵循的。二是他的本职工作是“天官”,整天察天象、记录“天道”,这肯定会影响到他的思想。三是在《史记》中,他对道家人物的论述比较详细,在其它篇幅中,也经常引用道家的名言。关于他的道家思想,他在《货殖列传》中专门有论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灯如豆,目如炬;居陋室,心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5、受命于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汉武帝东巡要到泰山封禅时,执掌封禅礼仪策划工作的,正是他父亲司马谈,当时他父亲担任太史令。可是走到洛阳时,他父亲病重,不能前行。这时司马迁正好西征归来,到洛阳看他的父亲,他父亲交代他到泰山参加封禅事宜后,要他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要写一部到现在汉朝为止的“春秋”。这次谈话,在《史记》序中有记述。大意是司马迁家族,从颛顼时就是史官。颛顼,据说是黄帝的儿子,被列为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他曾“御龙巡天”。作为史官世家,他父亲决心写一部新的史书,有的已经列出了纲目,他希望司马迁能够把这件事继续完成下去。司马迁伏地哭着保证,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不敢有一点遗漏。后来,司马迁果然也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开始了新的征程。因为父亲的遗言就是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阅点星辰,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6、第一天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史官,最初应当是从黄帝秘书仓颉开始的,当时还处于“结绳记事”的阶段,后来事情越来越多,“结绳”满足不了需要,他才想到“造字”。从此,安排、记录帝王活动,就开始有专人了。帝王哪天、到哪去、做什么,必须得看“天意”,所以史官的第一个任务是“观天象”之后再记录下来。到尧帝时,就固定有专人来管这件事,那就是派“羲和”管日月星辰(见《尚书》)。其实羲和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再准确点说,是两个家族。到西周和东周的前期(春秋)时,就正式设为官职——太史。到秦汉时期,称为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祭祀、记史、兼管国家典籍。而当年老子就因为他掌管的国家典籍丢失了,才西出函谷关的。(参见拙作《老子》)</b></p><p class="ql-block"><b> 现在我们明白了,司马迁的本职工作是“天官”。其实他是一位卓越的天官,只不过他在这方面的成就,被“记录历史”的光芒掩盖了。作为天官,他除了每天都观察记录天象外,他查阅了有史以来的天文记录,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根据春秋242年中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紫微(天子星)衰的天象,对应东周天子衰、春秋五侯称霸、战国到秦汉天下大乱,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明确指出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后再举一家之言。他的这一看法,跳出事物本身去看事物,可谓是高瞻远瞩。仅从这一点,也可称他是第一天官。而这一视角,与他写《史记》的视角正相合。所以,司马迁的成就决不是一种碰巧的偶然,而是一种逻辑的必然。</b></p><p class="ql-block"><b> 在天官的具体工作中,他与壶遂合作,详细分析了战国以来实行的历法《颛顼历》中的问题,提出修历的主张,得到汉武帝批准后,完成了新历法的制定,以汉武帝的年号为名,这就是《太初历》。这个历法把《颛顼历》中的十月为岁首,改为正月为岁首,符合我国农耕社会的生产状况。该历法的先进性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因为一直到清朝,我国的历法一直都是以它为主体进行修改使用的。司马迁是一位优秀的天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笔录天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7、泰山鸿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西汉时的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功绩显赫之人。他首先得益于“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其次他对内实行利民富国的政策,政通人和。在此基础上,他集中兵力,派卫青、霍去病、路博德等人北击匈奴,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匈奴南犯的历史问题。其次派张骞等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第三,他先后派司马迁、司马相如两次征伐西南,在现在的云贵川建立了五个郡。第四,他派路博德为第一个伏波将军,平定了偏安岭南的南越小王朝,最后在海南岛设了两个郡,挥鞭于天涯海角,解决了南疆的问题。在他到泰山封禅之后,还兵临辽西的碣石,顺便还巡视了现在的内蒙古的包头,当时称为九原。所以,汉武帝为稳定华夏的疆域、壮大中华文明是有功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忍辱负重,奋笔疾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但是,在北拒匈奴时,战将李陵被俘投降,汉武帝大怒,要灭其族。这时司马迁替李陵说了些话,汉武帝很生气,也给司马迁定了罪。按律,司马迁应被处以“宫刑”,这对一个男子是奇耻大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当时很绝望,想杀身成仁。但一想到他父亲交给他的任务还没完成,他又犹豫了。后来他想到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劳其心志、苦其筋骨……,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想到孔子被困而编《春秋》,想到屈原被逐而写《离骚》等等。又想到他父亲的遗言和重托,这不仅是从尽孝的角度要尊从,而且他还肩负着整个家族历史的重托,同时,“太史”还有与“天”沟通的责任,这是江山社稷和上天赋予的任务。为了向上天复命,他选择活下来,之后闭门奋笔疾书。他认为,人活着,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如鸿毛。司马迁就是重如泰山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仰面北斗唱大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8、史家绝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司马迁的著作写完后,先给好友东方朔看了,东方朔十分受感动,并把它命名为《太史公书》。它面世之后,人们广泛传播,最后定名为《史记》。</b></p><p class="ql-block"><b> 《史记》全书共有文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这是一部记载我国三千多年历史的通史。比较过去有过的《春秋》等史书,那些基本都是写一国或一个阶段的断代史。而司马迁站在前人都没有过的高度,从三千多年前开始,纵横捭阖、驰骋于华夏大地,洋洋洒洒五十多万言,指点江山,这本身就是一种开拓性的壮举。《史记》包括写帝王的十二“本记”、写诸侯的三十“世家”、写重要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整理出十个大事记的“年表”、还有记述礼、乐、音律、天文、历法等等典章、制度的“八书”。这些分类和各种提法,即分门别类、独立成章,又有内在的联系,可谓独具匠心的大手笔,都具有开创性。当然,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司马迁的著作肯定会有他的局限性,有人因后来出土的《竹书纪年》等史料中的记述与《史记》中不同,就有微词,我看大可不必。《史记》的光辉昭同日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集百家之长,书千秋青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9、英明决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在司马迁的一生当中,他有两个决策非常英明,这都被后来事物发展的结果所证实了。第一件事就是他在生死危难之中,没有赴死取义,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最后完成了“太史公书”这部大作。这部大作,只有他那样的家庭出身、他那样的经历、学识才能写出来。他个人受尽了屈辱,但给国家的历史文化却带来一件瑰宝,他的人生重于泰山。他的第二件英明决策,在他做决定的时候,可能并不能预见到意义重大,可能也是冥冥中使然。他的《太史公书》成稿,交给东方朔看过后,他们都认为当朝的皇帝不会同意颁行。如何面世?他们都不知道。为此,他把这部书抄了个副本,悄悄地交给他的女儿了。因为在他获罪时,他的族人都纷纷逃难跑了,隐姓埋名藏匿起来。他的大儿子司马临,在马字上加了两滴水,改姓冯。他的二儿子司马观,在司上加一竖,改姓同。他们逃到深山建一个村庄起名叫“续村”,后来怕暴露,又改为“徐村”。据说,从此以后冯、同两个姓氏的人不能通婚,就是这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b> 而司马迁当时决定,把唯一的一个女儿许配给一个叫杨敞的人。这个杨敞是汉朝开国时的功臣杨喜的曾孙。杨喜是弘农郡华阴县人,史称弘农杨氏。杨喜是最后杀死项羽的五勇士之一,因此大功而被封侯。杨敞后来当了丞相,他为人老实,但过于沉稳、胆小。当时,刘贺一当上皇帝就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引起霍光等群臣的不满,他们派人找杨敞要换皇帝,杨敞惊恐万状、汗流浃背,没敢表态。这时来人去上厕所。在屏风后听到这件事的司马迁的女儿,立刻向他讲社稷为重、要讲大义、马上表态。随后杨敞与霍光一起使汉宣帝登基。从此,弘农杨氏就成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由此可见,司马迁的女儿是有大格局的人,她为杨氏家族的崛起立了大功。之后,她又培养她儿子杨恽成才,成为汉宣帝身边的大臣。这中间,她就把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拿给他看,看后他十分感动,找机会献给了汉宣帝,皇帝批准后,这部著作才得以面世。所以,正是司马迁把有才干的女儿嫁给杨家,才使得这部著作能流传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其实,司马迁女儿的功绩、遗泽,远不止这些。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杨修,他也是弘农杨家的子孙;后世建立隋朝的杨坚等三位皇帝,也是弘农杨氏人;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唐代的武媚娘、后来的武则天,她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之女!司马迁的女儿可谓是遗泽千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圣柱国耀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0、华夏脊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对《史记》的评价,从当时这部书一面世就很高,由此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地位。从面世到现在,对他的评价就没有过大的争议。我看,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更深刻、更鞭辟入里。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又说他的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代人杨雄和班固,都高度评价其“实录”精神,从此,“实录”就成为历史文献的一个基本准则。唐代的韩愈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说司马迁的文风是“雄深雅健”。而柳宗元则认为司马迁的文章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后代人把《史记》中的五种体例奉为圭皋,成为惯例。司马迁之所以被公认是重于泰山的人物,我看毛主席的评价说到了本质。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司马迁是对为谁而死有选择的人,他宁肯个人受辱,而选择为江山社稷、为中华民族的大义而死,确实是重于泰山,当之无愧。其实,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不倒,并且薪火相传,越来越兴旺,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司马迁这样的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柏伴冢昭日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满江红·司马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破天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龙门”震、罡星灿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降大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使命难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铁锤火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万卷书经千里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山五岳江河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太史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道法在心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忧情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炎黄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唐尧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秋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强秦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泣/兵荒马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灵涂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世态炎凉秉笔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离骚无韵雄风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千年、青史判人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擎天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司马迁生于龙门。岳飞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来自网络的图片,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2022、4、15、于三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