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提起“跃进饭”这三个字,在家乡一带,七十岁左右的人尚能记得。“跃进饭”的“香喷喷”,时常使我陷入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并不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的大锅饭,而是六十年代初“社教四清”时期,专为社员们夜间劳动做的“夜宵”。</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体制下,不但白天要干大帮哄,忙时夜间也得打夜班,一般干到半夜才可以收工。季节活是必须加班加点地干,但有些夜班并非必须加的。只不过在当时的形势下,要创造一种“大帮哄”的“气氛”。</p><p class="ql-block">“社教四清”时期,已经不像“三年大饥荒”年代那么忍饥挨饿了。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粗粮大饭多加些菜,基本上能吃饱,但要吃好还达不到。仍是紧巴巴,以地瓜,地瓜干,地瓜秧,地瓜面煎饼为主。欣慰的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那几顿饭,是可以吃上大米白面了。</p><p class="ql-block">大帮哄年代,社员们靠挣工分吃饭。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谁也不愿再去干,何况还得干到半夜,又饿又困!为了发动男女老少的社员们的积极性,参加夜间劳动,生产队到种水稻的地区,用地瓜干换了些大米,专供做“跃进饭”用,犒劳大家。“跃进饭”的引诱比队长挨家喊几遍更有效。</p><p class="ql-block">做“跃进饭”其实很简单,各生产队都有一口大锅,先放上些花生油,咸盐,大白菜,稍炒一炒,再放上大米,然后添上一大锅水烧开就熟了。其实就是有油有盐有大白菜的大米粥。</p><p class="ql-block">吃糠咽菜的年代,平常自己家很少吃到那么好的饭,冷丁闻到那大米白菜粥四溢的香气,就勾起嗓子眼的馋虫在蠕动。</p><p class="ql-block">吃饭的时候,大家自己带上碗筷,有的带个小瓢,还有的带个小盆。排好队,有专门掌勺的给挨个盛上。不管你带多大的碗或是小瓢或是小盆,掌勺人是掌握量的,勺子是有数的。</p><p class="ql-block">大家盛上粥,到风口稍微凉一凉,就狼吞虎咽地喝上了,一碗又一碗,如果粥够用的话,直把肚皮撑得鼓鼓的。</p><p class="ql-block">家里有老人的,或有卧床不起的,也想喝上一碗“跃进粥”犒劳犒劳,但因不能上地干活,就吃不到。这时候,有的家人们在自己吃饱后再去盛上一碗,假装边吃边走就端回家了!一般情况下,妇女和女孩显得更心细,更孝顺,往回端的时候也就多。记得妈妈也给奶奶端过,让奶奶享受一下“跃进饭”待遇。</p><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每当提起“跃进饭”来,就仿佛闻到那股香喷喷的味道,继而就想做这种大米粥回味一番。但遗憾的是,从没有艰苦年代的“大帮哄”时做得那么好吃,再也没闻到那个使人馋涎欲滴的、香喷喷的味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