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人杰,1945年8月生,湖南冷水江市人,就读于新邵二中初27班,高7班毕业后考入湖南农业大学,曾担任湖南省绥宁县政协秘书长,现居深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题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b>,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然而1959-1960年间很多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滑,再加上中央的粮食采购比例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得采购后,各个地区上剩下的粮食难以维持人民的基本生存,引发了严重的饥荒,约<b>有1650至4500万农村人口死于这场浩劫。</b></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成立30周年校园布局图(193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野外寻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我14岁,我刚上二中。除了挖土茯苓,有的同学瞄上了另一个项目。学校在三溪桥上游的水田里种了很大一片茭白。茭白收完了,田里留下一个一个很大的枯槁了的茭白蔸,同学们就去那里翻找,想碰运气能够找到隐藏其中的茭白,工夫负了有心人,没有一个同学喊“我找到一根”。标准的茭白没有了,老得不能再老的绿色“茭白”偶尔还能发现,同学们把这样的“茭白”也抠出来,总比空手而归有面子。秋天气温和春天差不多,茭白蔸上生出了荪子,上面叶子老了,可是下面一节还是嫩的,这是茭白的雏形,比茭白还嫩,同学们尽量多的把它抠出来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其他同学怎么样,我一年四季为了吃是下了功夫的。用鸟车捕鸟,或寻找鸟窝捡鸟蛋,做很多种工具捕老鼠托老鼠,钓青蛙、扳泥鳅、抓螃蟹。院子里有个人先下手为强,把蝌蚪捞来,轻轻一挤,胀鼓鼓的肚子破了,肠子全部出来了,留下那么一点点吃了,多可惜。我扯过茅草、黄丝茅嫩苞和小笋子,折过各种各样的簕蕻子,摘过五颜六色的萢和小野果用于填肚子。我的四五岁的弟弟在另外院子里幼儿园,他很快地吃了那点饭,就往家里跑,父母亲又给他吃点,但还没饱,他就学大人的,去野外捞吃的。他很聪明,不像其他小孩边捞边吃,而是先捞了到家再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听我哥讲过一个事,有一天晚餐后,他的一个同学跟他去石道冲冲寻吃的,发现一眼小塘里水面上有荷叶似的大叶子,他认为泥里肯定有藕。脱了衣服裤子就去摸。果然摸出了藕一样东西,他很高兴。哥哥告诉他,这不是藕,不能吃的。那同学认为既然叶子像藕,底下块茎也像藕,那就能吃。哥也从没见过,要那同学折断看看,块茎没有眼,我哥说“不是藕。”那同学说:“这是实眼固藕。”他高高兴兴拿回去了。结果还是我哥说的对,那同学空空地劳累一场。</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校园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蕨根粑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捞吃的只是小孩耍把戏而已。大人有大人的方式捞吃的。我们那里听到好多人在筱溪河对面黑牯山挖蕨根,院子里一大班人也去了,父亲也去了,星期天还带我哥去了。我没看到过挖蕨根,不知要挖多深,怎么样艰苦。父亲总是收获颇丰。母亲就把蕨根洗干净,切成约一寸长的小段,在灶上烤干,然后到碓屋冲碎,用粑筛筛一下,做成粑蒸。有个星期六,我和哥哥回到家,四五岁的弟弟知道我肯定饿了的,他告诉我,用铁夹夹着蕨根到灶上烤一下就可以吃,他示范给我烤了几根。家里蕨根粑多,有一个星期天,母亲提了20来个带我去金竹山煤矿下面马路边卖,没有人光顾。母亲一再申称是自己做的,干干净净的,放心买。一些工人看了一下就走了,一个个怕上当的样子。因为当时有人把牛屎做成粑俨然是蕨根粑,一些工人上了当,不敢轻易在路边买蕨根粑了。最后几个识货的烂便宜买去了。我说:“这么烂便宜卖了,还不如拿回家给我吃。”母亲说:“家里还有,你爸还要去挖的,我只是想给你们卖点学费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有个星期五晚上,同学们在寝室里久久没睡,看两位同学搞赌博。一个同学(谢祚*)箱子里有21个蕨根粑,明天要回家了,他舍不得扔,又不好意思分给同学吃,因为有点霉了,特别是那股卫生丸气难闻。他提出,谁能一次吃下,白给,吃不下要多少钱。没哪个敢赌。有个大个子同学肚子正空着,就爬过去:“我来!”大家默不作声看他吃。只见他不快不慢地吃着,大家断定他会输,他毫不气馁,只剩下两个了,胜利就在眼前,他停了停,一鼓作气把第20个吞下了,然后,迅速地把最后一个塞进口里,穿起鞋子,飞快地奔出寝室。大家说:“赢了。”谢祚*提出最后那个没吞下去的算不算,大家一致认为“算”。输得心甘情愿、心服口服,说:“他真厉害。”</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110周年照片(2012年3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糠粑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二中虱子繁殖迅速,我也巴了一身。有的同学上课就捉虱子玩。同时二中的臭虫也很猖獗,各寝室里的床、各教室里也有,把手放课桌上,不知怎么课桌缝里一个什么虫子就给咬一口,去看,又没看到什么。学校决定来个彻底消灭。把给同学老师烧洗澡水的大水泥池烧了满满一池开水,大同学把各寝室的床、合教室的课桌搬来到开水里泡一会水面上一层臭虫。又把藏臭虫的地方用六六六粉和黄泥封闭起来,达到了学校预期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臭虫扰人睡觉、上课的问题解决了,可是肚子难受的问题自然如故。那时,野外能吃的东西都扫光了,不是没饭吃,而是没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晚餐后,哥哥又往家里跑,我在学校一个地方望着他回学校的,当他走近我时,他两手空空,我哭起来了,埋怨他;“蕨根粑也不给我带一个来!”哥哥解释:“整个黑牯山翻了两遍了,有的人还挖到了竹老鼠。”意思把山挖了好深。哥哥回家,没能给我带一点东西,父母非常惭愧。决定做糠粑。他们把谷子推出米后,就用碓冲了又冲,这样,米皮冲脱了,谷壳也大多冲粉了,然后用粑筛筛一下,就是粉。这样的粉做的粑有粘性,不会散。有一天,哥哥到家里给我拿来几个这样的糠粑。我从没吃过糠粑,就把糠粑在嘴唇上划了划,感觉有点蠚人。我就去学校食堂外面灶前,用铲煤的铲子把糠粑伸进灶底烤,这样烤出的糠粑不会烧,糠又烤脆了,还蛮香。</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老礼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经久耐用的5角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亲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帮助我和哥哥解决饥饿问题,就给我们每人5角钱,要我们饿了时去三溪桥街上买碗面吃,当时一碗面是9分钱,我和哥哥都舍不得花那9分钱。想起那以前,扳泥鳅、钓青蛙、捉团鱼,大多舍不得吃,5角钱一斤卖了,赚个钱不容易。放假回家又把那5角钱交给母亲。1960年夏天,比我们稍大几岁的同年叔叔从涟源买来青蛙倒卖,赚了点钱,带我和哥哥去筱溪街上面馆里花8角1分钱,要了9碗面,每个3碗。我是第一次吃面馆里的面,那无法形容的美味让我“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使我“上瘾”几十年,以致每次到面馆吃东西,我都是“来碗面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开学,母亲又给我和哥哥每人5角钱,放假了,又把那5角钱交给母亲,这么反反复复,我也没注意还是那两张票子吗。</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的老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芹菜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校,到了秋天的劳动课都是去筱溪河边挑菜,大同学桃南瓜、冬瓜,小同学挑芹菜,我到那时才认识芹菜,用畚箕挑着芹菜特像端午节挑老艾卖,这些菜都是从邵阳方向采购来的。那时人小手小,看到芹菜快开花了,杆子有大拇指粗,上面生的短毛不是绿色而是蓝色,我以为芹菜是要长到这个样子才收割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夺高产、亩产芹菜多少斤特地留到最高产量时收割的,如果再老点,产量反而少。这样的菜到了学校厨房煮起来简单,南瓜、冬瓜不用削皮,切成块就煮,瓜皮是可以吃的,如果削皮,既费工夫又是浪费,“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芹菜,虽然那么老了,同学们都还能接受,吃的次数多了,很多同学闻不惯那种“中药气”,说:“这种药菜实在吃不下。”扔了。我还是坚持一点不剩吃了下去,吃下去总比扔了好。</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校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六)一名广东老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小同学时不时爱去厨房看,我也去过,看炊事员(不能称呼大师傅)打米那个快动作,同时觉得到了厨房能“望梅止渴”。学校做了标准的竹子打米筒:2两、3两、4两。为了打米倒米方便快捷,不是电筒似的长圆柱形,而是竹碗似的。我看到,炊事员一只大拇指抠进打米筒里舀一筒米,另一只手的手指翘起在米筒上面划一下,使米成凹透镜样,把米倒入钵子里。同学们明明知道这么打米不对,谁也不敢作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个广东老师也经常往厨房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从广东到了我们学校,他是我们的生物老师,同学们爱学他的广东话,比如:“家鸽的构造。”他个子很高,现在想来也就一米七左右吧,梳个乌黑油亮的翻背头发,他能倒立行走,晚餐后,他还要教学校体操队同学的双杠单杠等体操动作。20多岁的青年,那点米哪能吃得饱,他到厨房去的要求是给他一个大钵子,多加水。有的同学就给他抓一两把米加到钵子里,炊事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校门口老石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七)一个磨豆腐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样扭曲的社会,有的人心也变得黑暗了,小的如两个同学分钵饭也要耍狡。一钵饭,从直径垂直划一下就行了嘛,可是有个同学往直径右边偏一点,然后几乎平起往左边划去,要别个选,别个当然选表面积大的一半,谁知得到的是近乎半个糍粑样的一点饭。骗了同学还振振有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的是把别人的生命取乐,有一天,食堂门口有个女人在推磨磨豆腐,不知道是谁在她背上贴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偷米賊,同学们这才知道她是刚来的、一个老师的爱人。一些不懂事的学生去骂她打她。她只是默默地推她的磨,从不反抗。也没听到那个阿弥陀佛的老师去学校吵闹。我是不相信堂堂正正的老师妻子偷东西。她这样推了两天豆腐,第三天早晨,都知道她吊死在去厨房的架空层、地下室,不,不是架空层,不是地下室,而是不到一米高的通风层里,只见她用绳子套着窗棂,斜躺在窗子边。一个活蹦乱跳的复杂的生命随着简单的石磨的停止运转,就这么停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谁告发的?证据在哪里?是谁把她抓来磨豆腐的?是谁把她拉去通气层关起的?为什么她丈夫不去和心爱的妻子一同到那里过夜?我们没有听到鞭炮声,没有听到哭喊声,一个高高兴兴而来的生命就这么不知不觉回去了。很多同学流下了心酸的眼泪。</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老办公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八)无油无肉的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每到星期六的中餐后就放学可以回家,那个中餐是3两米的饭,我们吃国家粮的还时不时能得到麦麸子粑,我和哥只吃了菜,把两钵饭和麦麸子粑拿回家,我喜欢把麦麸子粑闻一闻,用舌头舔一舔,感受一下那股咸味,不吃,心想,到了家里有我一份。哥到家里就挣工分去了,我父亲在地里种了萝卜,是那种叶子小萝卜大的品种。我扯两个回家,小心翼翼地切成非常细的萝卜丝,我慢慢地炒软,又盖盖煮趴、煮透,出锅前才放少量盐翻炒,使萝卜丝偏淡。虽然没放油和蒜叶佐料,舀出来一捧碗,慢慢地品尝自己的手艺,肚子也填得差不多了,晚上,我还能得到一份食物。常言说:“一餐不饱,餐餐不饱,一餐饱了餐餐饱。”我的周末就是填饱肚子,当然,作业是一定完成的,特别是英语作业要做得非常标准,我是课代表,因为李卫国老师那时已经不能站着上课了,考试的任务都交给我,期末考试由他给我打多少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次周末回家,生产队杀了只老水牛,牛肉是要用钱买的,我家只买了约一斤。晚上,在别个灶上炖牛头四爪,半夜了,父亲见我哥劳累呼呼睡了,没叫醒他,见我还没睡着,要我去掰烂牛肉。我去了,看到一些小伙伴边撕扯边往口里塞,父亲对我说:“你也吃啰。”我说:“我不吃。”心里想到,这是集体财产,是要卖钱的,我是新邵二中的学生,学校领导、老师教育我们:“饿死不吃猫儿食,冻死不烤佛前灯。”我掰了一会就回家睡觉了。这事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生产队的有些东西我捞过,比如,甘蔗砍完后,我去把甘蔗种挖出来削一下可以吃。生产队的红薯种地,有冒出椿芽似的红薯苗,挖下去总有收获,到田里去提管(稻草)毛人,能捉到大拇指大的小青蛙,硬田里有水的脚井眼里去掏,往往能捉到泥鳅。有次,我看到屋前池塘放水的地方有个洞,断定那里有只塘板,我高高兴兴把手伸进去摸,摸到一个又硬又涩的动物,那动物在里面慢慢转起来了,我知道里面是条盘着的蛇,把我吓得不要命的跑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哥在家想方设法能吃到一些动物食品,这在学校是不可能的。在我印象中,三年初中,在学校没吃到一丁点肉之类的菜。</p> <p class="ql-block">新邵二中大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背景音乐介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美篇背景音乐为《家乡有条小小河》,是第一首专门为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打造的原创歌曲。该歌曲由刘应明于2019年6月完成作词,2020年5月由罗灵聪完成作曲,2020年6月完成试唱小样。2020年10月在QQ音乐、酷狗音乐以及酷我音乐三个音乐平台上发布,现播放量已超过3万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歌节奏舒缓,悠扬动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家乡的河,无尽的思念都在那小小的浪花中诉说!尤其是身在外地的游子们………</p> <p class="ql-block">歌词海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