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福桥(又称人民北路大桥),成都府河上一道重要的桥梁,是贯通成都城区南北大通道人民路的关键接点之一,为成都人熟知的著名桥梁。</p><p class="ql-block">说这里是福地,因老桥的桥头有“万福来朝”的匾额,遂有了带福气的“万福桥”桥名。长期以来,因为“万福”就是吉祥,所以老百姓把万福桥视为吉祥福地。</p><p class="ql-block">在旧时,每有婚嫁,总会抬着花轿去桥上走一遭,沾沾福气。久而久之,“花轿踩桥”就成了那时候成都北门一带的风俗。</p><p class="ql-block">直到1947年万福桥遭洪水冲毁,花轿踩桥的风俗才中断,但这里旺盛的人气、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烟火人间的市井繁荣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的建桥历史已有千年,宋代时这里就有了廊桥。</p><p class="ql-block">万福桥最早见著于文献是清代同治年间的《成都县志·津梁》:“万福桥,县北二里。架木为桥,上履以屋,有亭有坊,长五丈,宽丈余。”因桥头有“万福来朝”的匾额,得以名为“万福桥”。</p><p class="ql-block">清代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位置在今天的万福桥的下游,连接着金华街和上河坝,是一座“长五丈,宽丈余”的石墩木桥。廊桥形制,桥上有木栏画廊覆盖,两端建有小亭。</p><p class="ql-block">▼1935年的成都万福桥。(杨显峰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桥上中间位置的一侧修有一个很小的小庙,桥的两端还有寺庙,桥北有东岳庙,桥南有水神寺。在旧时,这座桥是成都西北方向入城的重要通道,又是当时的木材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是城西北相当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其南的这座小庙,是成都木匠帮于清初修建的水神庙(也叫祈水庙),是为保佑上游松潘、理县下漂来成都的木材一路顺利而建,故这里也是一个最大的木材存储和贸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府河上漂运的木材。(方志金牛提供)</p> <p class="ql-block">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成千上万的漂木昼夜不息地漂进成都,因而在府河九里堤处有成都贮木厂收贮、销售,北门一带迅速发展为成都市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和木材加工基地。</p> <p class="ql-block">▼清末府河木材码头,左岸主体建筑是王爷庙。(德.魏司摄)</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后,这里的木材经济非常活跃,那时曹家巷有省、市建工局木材加工厂,万福桥有成都木材公司及贮木厂,九里堤有成都木材综合厂、成都贮木厂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张家巷、金华街、上河坝等处云集了各种木业单位。</p><p class="ql-block">木业单位聚集,厂房毗邻,原木和木制品进进出出,热闹非凡,一时有了“建北门”之称。</p><p class="ql-block">▼建成于1958年的成都木综𠂆。</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成都木综厂堆料场。(张蜀华摄)</p> <p class="ql-block">▼粗加工后的板材。</p> <p class="ql-block">木综厂将府河漂流而来的原木加工为各种板材与其他制品,生产经营热火朝天,一度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厂,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由于近年来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岷山上的原始森林停止砍伐,木综厂生产规模渐渐缩小,现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府河边漂木上合影的年轻人。(王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经北大街从北门城门洞出城,沿城墙边往西,可经万福桥通往外北五块石、洞子口和郫县两路口,进出城的挑夫大多要在此地休息歇脚吃饭。在桥的北面曾有一个叫“大南海”的地方,是旧时成都人喜欢前往游宴的去处。著名的“陈麻婆豆腐”就在桥西侧开店经营。</p><p class="ql-block">陈麻婆豆腐店创办于道光四年(1824年),原名“陈兴盛”,后改名为“陈麻婆饭铺”。麻婆豆腐的美誉能从河“流”向大江南北,当然是它的味道。李劼人先生曾在《大波》一书中描写过制作麻婆豆腐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于是老板娘发明了做法,将就油篓内的菜油在锅里大大煎熟一勺,而后一大把辣椒末放在滚油里,接着便是猪肉片、豆腐块,自然还有常备的葱啦,蒜苗啦,随手放了一些,一烩,一炒,加盐加水,稍稍一煮,于是辣子红油盖了菜面,几大土碗盛到桌上,临吃时再放一把花椒末。劳动家一吃到口里,那真窜呀!”</p> <p class="ql-block">到清未时,小饭馆已十分知名,被清未民初简阳人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列名于成都的22家“成都著名食品店”中。1924年刊印的清人冯家吉《锦城竹枝词》中也曾经写道:</p><p class="ql-block">“麻婆陈氏尚传名,</p><p class="ql-block">豆腐烘来味最精。</p><p class="ql-block">万福桥边帘影动,</p><p class="ql-block">合沽春酒醉先生。”</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这家著名的小餐馆一直都没有挂出过陈麻婆豆腐店的招牌,陈麻婆豆腐也不是一道正式的菜名。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生意上的竞争,陈家后人才正式打出了“麻婆豆腐”的菜肴名。麻婆豆腐不仅正式命名的时间较晚,制作店招更晚。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店招是1966年由著名书法家余中英所书写。</p><p class="ql-block">▼余中英书写的“陈麻婆豆腐”店招。</p> <p class="ql-block">1947年时一场大水冲毁了万福桥,迫使陈麻婆搬到了成都上河坝街,店名改为“陈麻婆饭铺”。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中,陈麻婆饭铺加入后迁移至城内西玉龙街位置。</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西玉龙街上的陈麻婆豆腐店。(陈志强提供)</p> <p class="ql-block">▼正宗的陈麻婆豆腐。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地道的川味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成都北门的范围内,自清以后建有很多的寺庙,如文殊院、白云寺、五岳宫,喇嘛寺,楞面庵、爱道堂、灶君庙、准提庵,金马祠、梵音寺、金沙寺,火神庙、白马寺、王爷庙、城隍庙……几乎是百步一寺、千步一观,故而有“九宫十八庙”之称。</p><p class="ql-block">到民国时,万福桥周边的古建筑尤在,著名的有桥北头东侧的成都县城隍庙,桥南头东侧的文殊院,</p><p class="ql-block">而新的建筑也拔地而起,即桥北头西侧的的新型木材市场,桥南头西侧的北较场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版成都城区图,可见这些建筑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由万福桥北头东边,即现在的星辉西路进去,旧时成都县城隍庙就座落于此,一般都称为北门城隍庙。此庙原来很大,占地60多亩,庙内供奉的有民间俗称为“十二殿”的各路鬼神,还有送子娘娘。这座庙子在当时成都三座城隍庙中香火是最盛的。</p><p class="ql-block">▼图为清末的成都县城隍庙。(约翰 · 伯奇大约拍摄于1900年)</p> <p class="ql-block">这里在民国时己形成了市场,里面还搭建有一些供民间艺人演出的竹棚。每天香客、游人不断,生意火红。</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文革期间,城隍庙中的鬼神塑像被全部拆除捣毁,庙前的一对很大的石狮子被移到了望江楼公园。</p><p class="ql-block">文革前后这里被改建为国营厂矿企业多余物资处理门市部,很多工业物资与零配件都可以买到。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各种电器为主的市场,以后附近几条街全部加入,在今天的花圃路与金华街之间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城隍庙电子市场。如今却有些萧条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时期的城隍庙电子市场。</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府河南岸,是成都著名的佛教寺院文殊院。</p><p class="ql-block">文殊院是成都地区最早的佛寺之一,相传始建于南齐,名妙圆塔院。迄今己1400余年。</p><p class="ql-block">明末时整个成都毁于兵火,文殊院也成废墟,。</p><p class="ql-block">传说清代有人庄此处夜见红光出现,官府派人探视,见红光中有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为“文殊院”。</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文殊院山门。(美.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年)</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文殊院內的僧人。(美.西德尼.甘博摄于1917年)</p> <p class="ql-block">▼1935年时的文殊院街。(扬显峰提供)</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鸟瞰。</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南头西侧是清代的军事要地北较场。到了民国时期,因日军侵华,黄埔军校搬迁到了成都,使成都在抗日战争中为培养中国军队人材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15日,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正式开学。择原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的故址作为校舍,以川、黔国民党部队的初级军官为对象,前后招收学生6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1937年底黄埔军校本校由南京迁往成都,1938年将成都分校并入本校,改称成都本校后至1949年历时长达11年。</p><p class="ql-block">成都黄埔军校在这11年中,以成都北较场为校本部,并以西较场、南较场、东较场、青羊宫、草堂寺和新都宝光寺为兵营。共<span style="font-size:18px;">办学10期, 毕业31.5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从北较场的黄埔楼逃到了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p> <p class="ql-block">▼成都北校场黄埔军校正门,现成都军区大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北较场内黄埔军校学生在操练。</p> <p class="ql-block">▼正在上课的军校学生。</p> <p class="ql-block">当时设在北较场的黄埔军校在校区北边的城墙上新开了一座城门,以寓正气长存之意定名为“存正门”。存正门外的护城河即府河上还修了一座石拱桥,以当时的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的名字命名,为“文白桥”。</p><p class="ql-block">在抗战时期成都城墙原有四座老城门外,实际又新开有四门,即东新开有武成门,南新开有复兴门(新南门),西新开有通惠门,北新开有存正门。</p><p class="ql-block">由于存正门建在军事机关内,为军校所专用,老百姓无法通行而不太知名,一般人都不把它当做成都的一个城门,但它是成都老城墙上至今唯一留存的一个城门。</p><p class="ql-block">▼现还留存的存正门。(王学成摄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有了此存正门,军校学生的活动范围就扩大了许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军校学生出城门沿府河散步,发现了美食之地陈麻婆豆腐店,经常光顾而成了店里的主要食客。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居然使麻婆豆腐的美名传至全国而作出了一份贡献。</p><p class="ql-block">▼存正门外的府河。(德.魏司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福桥这座古老的木桥在1947年被洪水冲毁后,当时未能按原样修复,只修建了一个一般的木桥,1954年再次被洪水冲毁,也是只恢复了普通的木桥。</p><p class="ql-block">1952年,连接成都重庆的成渝铁路竣工通车,配套设施成都火车站建成,亟需一条道路南向进城,促使了人民北路的修建。</p><p class="ql-block">▼建成后的成都火车站、站前广场及人民北路北头。</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成都火车站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扩建,股道由6线增至9线,扩建后候车室面积达18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图为扩建后的新成都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59年在古老的万福桥上游开工修建今天的人民北路大桥,先建快车道,后建慢车道,一直到1964年才全部建成。新桥最初叫人民北路大桥,1981年正式定名为万福桥。</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新建成的万福桥(当时称人民北路大桥)。(王文相摄)</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下这河段水流平缓,河底多沙,河岸边还有沙滩,成了成都人游泳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1966年成都市第一个正式开放的天然游泳场就设在这里,名为“万福桥天然游泳场”。只可惜就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动乱,所以这个万福桥天然游泳场只存在了一个夏天。</p><p class="ql-block">▼暑假在河里戏水的儿童。(杨永琼摄于1962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人民北路。西侧大楼为成都铁路局,现己拆除,东侧菜地即今万达广场处。(陈德龙摄)</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万福桥。(陈德龙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人民北路。</p> <p class="ql-block">▼1981年夏天,洪水流过万福桥,汹涌的洪水几乎要漫过桥面。。</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人民北路。(刘陈平摄)</p> <p class="ql-block">▼翻修改造前的万福桥。</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万福桥河边的露天茶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在万福桥南北两端,老成都难以忘怀的那些地标性单位和建筑,其初始的模样还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大桥南头西侧有一沿河小街叫武都路,路口著名的“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座落于此。是成都著名的骨科医院之一。</p><p class="ql-block">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成立于1986年,地处成都市北较场后街(成都军区大院内),是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何天佐所创办的一所骨伤骨病专科医院,也是全军骨科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由著名中医骨科专家何天佐主任医师(文职将军)担任院长。他的“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 正式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药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武都路口对面的人民饭店经营己有七十余年。人民饭店以前叫“文殊院旅馆”,是建国后建成的干部招待所,上个世纪60年代后,改成“人民饭店”。位置位于万福桥头,同文殊院仅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北向人民北路上的西藏饭店,始建于1956年,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机构设置之一,于1988年转型为涉外酒店正式对外营业。成都西藏饭店是国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金鼎级文化主题旅游饭店。</p><p class="ql-block">▼人民北路一段上的西藏饭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经过文化提升改造后的万福桥,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范儿。</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全景。</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万福桥桥面。</p> <p class="ql-block">▼万福桥远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