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竹笋

詹根元

<p class="ql-block">  天目山谷幽泉清,郁郁葱葱的修竹遮云蔽日。清晨,漫步在万千竹海中,那片片升腾而起的漫雾,带着湿润和泥土的芬芳顺风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  那清风摇曳、竹影婆娑的情景如诗如画,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明朝释雪峤游览天目山时留下“松钗短插苍云鬓,竹发斜披瘦石肩”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在那挂满晶莹露珠的青竹间,万千尖尖的竹笋破土而出,由于空气湿润,土壤肥沃,刚出泥的竹笋特别鲜嫩爽脆,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竹笋成长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昨日还是比肩高的竹笋,转眼间就高过我们的头顶。明代诗人岳岱《新笋歌》中有“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竹与人齐”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谷雨过后,雨水增多,气温逐渐升高,山峦间竞相比高的竹笋在微风吹拂下,脱去层层笋衣,露出纤纤的身腰,长成新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  新竹下尖尖的竹笋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钻出来,村民们选取小竹笋,剥壳、蒸煮、滤水后用炭火烘烤,揉搓碾压,形态完整,形状扁平弯曲,色泽青绿黄亮,质地柔嫩,清馥芬芳。</p> <p class="ql-block">  据《临安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天目笋干为江南士民称道,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西天目禅源寺香火鼎盛,天目笋干成为寺院待客的主菜。</p> <p class="ql-block">  称为“蔬中珍品”的天目笋干,香客们竞相添购,为馈赠亲友之土产,使声誉广播于江南。</p> <p class="ql-block"> 据传南北朝时,箫统太子在天目山一边注释经文一边煮笋,将煮笋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想到锅里的笋在煮时,揭开锅盖一看,笋已煮得干干的,“呀!笋干了”,天目笋干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春,央视三台“舌尖上的中国”团队,专程来天目山镇九狮村,拍摄村民高宝良夫妇,从挖笋、削笋、剥笋,以及烘作“天目笋干”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天目笋干参加“广交会”展出,以色泽青绿黄亮,清馥芬芳,味美可口,包装古朴典雅,深受国内外客商亲睐,一时轰动港澳。当时香港《经济导报》称颂“天目笋干”以清鲜盖世,名噪海外。</p> <p class="ql-block">  2004年,产品远销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天目笋干”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p> <p class="ql-block">  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临安竹笋已经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价值百强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