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个潭门镇,康永春,文章写于2015年7月25日,美篇制作2022年4月22日

永春

<p class="ql-block">  2015年1月底,我乘坐邮轮去西沙群岛旅游。当时在西沙群岛的银屿和鸭公岛上,见到的当地渔民无一例外都来自海南省琼海市的潭门镇。西沙岛礁上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人们住在低矮而简陋的木板房里,房顶用铁皮和重物压住,以抵御经常来袭的台风。人们吃的粮食、蔬菜和各种生活必需品,全靠从文昌市清澜港出发的船只每月运送一次,生活用水靠岛上的机器进行海水淡化。这里的纬度低,太阳光近乎直射下来。岛上没有一棵能遮阳的树,长年烈日当空,直晒头顶。热带的台风、暴雨经常袭来,渔民们只能在板棚里躲避。岛上全是男人,没有女人。可是他们依然平静地与海洋为伴,为自己和家人谋生。他们是我们国家疆域里最靠南的渔民,客观上替国家镇守了这片海洋和岛礁。这令我感动并进行思考,想为潭门镇渔民写点东西的念头不时闪现。今天看到我们去西沙旅游坐了四天三夜的“椰香公主”号船管家的微信,告诉我们《更路簿》记载着世世代代潭门镇渔民闯荡南海的路线和经历,说明南海诸岛千年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我阅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期刊,学习了解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同时启发我拿起笔,留下一段文字。</p> <p class="ql-block">首批全国文明渔港 —潭门中心渔港</p> <p class="ql-block">潭门简介</p> <p class="ql-block">潭门镇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头的更路簿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潭门千年渔港简介</p> <p class="ql-block">潭门镇最东边的堤坝</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遥远帆船时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海南有个潭门镇,它是海南的光荣与骄傲。如果没有潭门镇,就很难说海南具有海洋文明精神。潭门镇渔民在《更路簿》的指引下,漂洋过海去谋生,行到南海深处,为中国拉回了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他们是两栖人:潭门镇是他们在陆地上的家,三沙是他们在海上的家。他们是珊瑚礁上的居民,没有这些人,三沙市的居民从哪里来?他们的祖先自宋代开始前往三沙捕捞海珍品,并向东南亚各国销售,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2 月5日,我们来到琼海市官塘镇入住,约好第二天在朋友郑大哥的带领下去潭门镇。早上9点我们在车站集合,乘1路公交车到市区换乘15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直奔潭门镇。潭门镇地处琼海市嘉积镇东20公里处,东部靠海,面积有89.5平方公里,人口约2.9万人。与潭门大桥隔桥相望的博鳌镇因博鳌论坛而声名鹊起,而潭门镇却没有那么大名气。到了潭门镇,乍看上去,这里和内地的海边小镇没有太大区别,仔细观察发现沿街店铺大都是砗磲工艺品店。他们制作销售的砗磲工艺品十分精美。郑大哥带我们沿街走到码头,看到数十条渔船停在码头上。有的渔船正忙着卸下出海归来的渔获,大条大条的鱼看着漂亮又新鲜。制冰厂的传送带送出来的人造冰与鱼混装在一起,用来保鲜,准备销售。有的船正在休整,等待下一次出发。码头边上就有鱼市和叫卖海产品、砗磲工艺品的小贩。我们边走边看,沿着码头旁的路一直走到海边。那里有长长的防波堤,岸边还停放着蓝色的木制小渔船。马路两边路灯杆上和一些店铺的门上,都能看到宣传《更路簿》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去过西沙,明白潭门镇渔民与三沙的紧密联系,才能了解这个地方历史的深沉厚重,才能理解今天渔民的现实坚守。1000多年来,潭门镇的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战天斗浪,在海里谋生并逐步发展。他们对南海诸岛的坐标方位,路程远近,各海域及岛屿礁盘特征,以及季风、洋流与行船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以世代为延续,书写了南海的航海指南,即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叫《更路簿》。《更路簿》是文昌、琼海一带的渔民去三沙作业的线路图,他们为南海里的岛礁一一命名,并用罗盘确定方位,计算距离。从此,潭门镇的渔民去三沙就不会在海上迷失方向。在没有导航仪之前,潭门镇渔民已经在三沙开辟了完整的交通体系:既有众多的路线,又有集中的交通枢纽和核心活动区域。由此可见帆船时代的中国渔民所具有的智慧令人惊叹!千百年来,潭门镇渔民靠这本《更路簿》在凶险莫测的南海里讨生活,生就回来,死就入海。2008年6月,《更路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海南渔民最早发现和最早命名南海诸岛及海域,开发、经营南海的证据!在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的基础上,中国政府确立了管辖行为。那里是中国的传统渔场,是中国在南海拥有主权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潭门镇,没有潭门镇的渔民,就没有中国的三沙。为了生存,潭门镇渔民用他们的勇敢、智慧和生命建设和扩展了祖国的海疆。他们为国家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三沙离海南岛远,离南海周边国家近。为什么是我们的祖先,而不是他们的渔民去三沙,就是因为海南有个潭门镇。潭门镇人是不种地的农民。用当地人的话说,潭门镇耕地狭小,要靠种田为生早就饿死了,只能靠海洋生活。潭门镇渔民的作业方式与众不同,他们不用渔网打鱼。他们在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海参、各种贝类,还有珍稀的名贵鱼。而三沙正是这样的远海渔场,三沙的岛礁是他们自古至今的谋生之地。他们是珊瑚礁上的世代居民。</p><p class="ql-block"> 在镇上的海鲜店,郑大哥请我们用了午餐。餐后沿着潭门港往回走,望着一艘艘船只,抬头望着沿街随风飘扬的书写着《更路簿》的旗帜,眼前浮现出诗人的描述:“在茫茫的大海上,潭门镇的渔民驾着一叶叶扁舟,风吹海立,浪打帆篷。他们靠着一只木罗盘,漫天寻星斗。他们潜水进入珊瑚礁中捞海参,抓海螺。南海中那些星星点点散落在大海中的珊瑚礁,就是他们的劳作场所。”</p><p class="ql-block"> 回想在西沙,我们曾看到,捕鱼的小船三三两两地停在鸭公岛中央,潭门镇的70多个男人住在岛上。他们每天日落后出海,一手拿手电,一手拿网抄。西沙海里的鱼如灿烂宝石,一点不假。这里的海产品种多,有海参、海螺、海龟、玳瑁、金枪鱼、海狼鱼、炮弹鱼,等等。最著名的是号称海里的文昌鸡—马鲛鱼,还有叫不出名的杂鱼、以及蛤蜊等。这些美丽的海产品抓上来养在水箱里,准备销售,也等待游客选购食用。</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潭门镇渔民拥有农耕民族所不具有的海洋文明精神。其核心是,敢冒险,敢向陌生领域前进;敢冲破束缚,敢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求自由;敢同陌生国度的人做贸易。为了生存,哪里能赚钱,就把船开到哪里。我钦佩潭门镇渔民义无反顾闯入大海的坚强和勇气,钦佩他们与大海周旋的果敢和毅力,钦佩他们能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战胜风浪的智慧和技能。</p> <p class="ql-block">在捕鱼船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更路簿和木罗盘</p> <p class="ql-block">鸭公岛上简陋的渔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渔港上成筐的海鱼准备装车运走</p> <p class="ql-block">马鲛鱼、螃蟹和各种杂鱼</p> <p class="ql-block">打捞出沉船中的古铜钱已和珊瑚礁形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沉积的古代铜钱和捞上来的砗磲</p> <p class="ql-block">用砗磲雕刻的工艺品白菜</p> <p class="ql-block">砗磲工艺品挂件个个精美</p> <p class="ql-block">砗磲工艺品龙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木雕佛戴着砗磲制作的项链</p> <p class="ql-block">奔腾的骏马</p> <p class="ql-block">用砗磲雕刻的琼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 海洋珍稀生物受青睐</p><p class="ql-block"> 潭门镇不大,就几条街,但街道两边布满了贝壳工艺品的店铺。砗磲加工和销售几乎成了潭门镇的主业。我们了解到砗磲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是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中的大型海产品。其寿命可超百岁,最大的直径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被誉为“贝类之王”。</p><p class="ql-block"> 潭门镇渔民有抓砗磲的传统,以前是取其肉,后来发现砗磲的外壳特别适合雕刻。外壳价格超过砗磲肉,可以达到每吨千元,上至万元。潭门镇渔民也因此改挖砗磲贝壳为主,将它运到加工厂,制成装饰品,远销国内各地以及东南亚、俄罗斯,而且供不应求。没想到砗磲工艺品如此漂亮,如象牙一般洁白,像和田玉一样温润,还有贝壳特有的珍珠般的光泽。《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特别对咽喉肿痛、小孩生疱更有疗效。长期佩戴砗磲制品对人体有益,可增强免疫力。而作为驱邪避凶的“佛教七宝”之首,砗磲也为众多的佛教徒所青睐。</p><p class="ql-block"> 而今天的南海里,渔民们作业的珊瑚礁往往被划定为保护区。渔民们捕捞的海珍品,有些被列为保护动物,渔民们的捕捞行为也引起了环保人士的关注和批判。郑大哥介绍,沿街星罗棋布的砗磲店,一到上级检查时就会关门。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保护公约》中,砗磲被列在了公约后的附录2中即二级保护动物。按照国家的规定,砗磲应被重点保护。不仅捕捞砗磲违法,贩卖砗磲工艺品也属违法。我被告知,从海口机场登机时,多于一条的砗磲项链将被没收。</p><p class="ql-block"> 南海的捕捞业近年来我们与周边国家争夺得厉害。在三沙从事捕捞作业的潭门镇渔民,有些被周边海域国家武装袭击、抓扣、关押,甚至还有人被夺去生命。</p> <p class="ql-block">前店后厂,用砗磲制作的楼台亭阁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海螺</p> <p class="ql-block">紫色砗磲标本</p> <p class="ql-block">街头砗磲工艺品市场的商铺一家挨一家</p> <p class="ql-block">砗磲工艺品专卖店</p> <p class="ql-block"> 潭门镇渔民生计何在</p><p class="ql-block"> 潭门镇渔民的祖先自宋代便开始前往三沙捕捞海珍品,但这些海珍品如今成了珍稀物种。潭门镇渔民的作业方式则成了环保人士批判的对象。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与现代环保理念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相比祖先,潭门镇渔民的作业方式变成了不可持续。</p><p class="ql-block"> 潭门镇渔民该怎么办?对于为开发和坚守祖国海疆做出杰出贡献的潭门镇渔民,国家不能考虑给予捕捞限额优惠政策吗?</p><p class="ql-block"> 在帆船时代,每年的东北季风把潭门镇的渔民送到那些珊瑚岛礁群中。几个月后,当西南季风吹起时,他们又扬起风帆,满载着捕捞的海珍品回来。一年仅有一个往返航程,仅有一个生产季节。他们的生产工具原始简单,那时的捕捞能力与海洋的生物繁衍是平衡的,并没有对海洋生态造成威胁。而今不同了,现代导航仪器和生产工具先进,直接造成潭门镇渔民赖以生存的海参、砗磲越来越少。从2011年起,潭门镇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以深海捕捞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此,潭门镇渔民也在逐步改变认识。在潭门港口,我们就看到一些灯光围捕船,那些船就是到远洋去捕捞鱼群的。但海洋的鱼群也是有限的,潭门镇渔民的捕捞水平能和发达国家的大型捕鱼船竞争吗?</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对美丽西沙的回忆,带着对郑大哥一家的情谊,也带着对潭门镇发展前景的忧虑,回到了家。</p><p class="ql-block"> 从西沙回来,凡是与海洋有关的报纸、书刊、电影、电视、新闻评论,都格外吸引我。在《中国国家地理》期刊上,我看到一则消息:在广州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年轻的女科学家黄晖,让我们看到了潭门镇的未来。黄晖是一位杰出的珊瑚生态专家。她领导的课题组已经解决了鹿角珊瑚的繁育再生技术,并在西沙群岛实验成功。在她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水族箱,里面有人工养殖的珊瑚,还有一只砗磲贝。贝壳外的紫色膜套在水中轻轻晃动,非常漂亮。她说:“我们既然能够攻克珊瑚的繁殖发育难题,也可以解决砗磲贝的人工养殖问题。砗磲是热带海洋中常见的一种贝类,它的生存条件并不比珊瑚复杂。虽然现在还没有养殖,但是应该可以。”如果砗磲贝可以实现人工养殖,以砗磲为主要加工产业的潭门镇,不就有未来了吗?潭门镇的渔民、砗磲加工厂、以出售砗磲工艺品为生的商家,不必再忧虑、躲闪了吗?话题虽然遥远,但希望只是时间问题。</p><p class="ql-block"> 潭门镇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方,潭门镇渔民是中国独特的一群人。潭门镇渔民捍卫祖国海疆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他们和自己的祖先用专门的捕捞方式,在海上九死一生的冒险实践,把远在千里之外的南沙、中沙、西沙与祖国连接起来,拉回到祖国的怀抱。《更路簿》里描绘的航线是潭门镇渔民用生命谱写。今天的三沙市的作业岛礁,凡是有居委会的地方,居民无一例外地来自潭门镇。这就是中国南海的历史与现实。</p> <p class="ql-block">停泊在潭门镇岸边的捕鱼船,船的顶部装满了灯</p> <p class="ql-block">潭门镇岸边等待出发的捕鱼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完成了这个美篇的制作,7年前写的文章现在看感觉还可以,是一种美好的记忆和深沉的回顾。回想2015年7月写作“海南的光荣与骄傲—潭门镇渔民”之后,得到亲朋好友的好评,是对我思考和下笔的鼓励和鞭策!那时北京的7月,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汗水💦滴答地完成了游记文章,也让我感到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付出的辛苦都值得。现在制作成美篇,使文章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一些,给阅读者的感觉更深刻一些,我的思绪也得到了愉悦的释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