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海夫妇十八载义举助遗孤

Henry

<p class="ql-block">郁郁藏山瑞色敷。程侯曾在此藏孤。</p><p class="ql-block">应知人力难存赵,故籍山灵以避屠。</p><p class="ql-block">正气薄天何尔尔,精忠贯日自夫夫。</p><p class="ql-block">可怜千有余年后,景物依然世态殊。</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名为《藏山》,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孤儿”赵武的故事。话说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率兵杀掉赵氏全家老小,惟一幸免的是赵朔的妻子孟姬,她身怀六甲,躲藏在宫中。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人聚到一起,公孙杵臼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男孩,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孩,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孟姬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取名赵武。屠岸贾听说,就带人到来搜,却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公孙杵臼决定以死护卫赵氏孤儿,恰好程婴家里有个襁褓中的婴儿,他便采用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首阳山,让自己的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听说,带着军队追赶,程婴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全赵氏孤儿。反正这小孩迟早都是死,你若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找到隐匿的公孙杵臼和婴儿。杵臼当众大骂程婴,还佯装乞求说:“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他一条活路!”屠岸贾不允,程婴眼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于乱刀之下。</p> <p class="ql-block">程婴身背“骂名”,偷偷带着赵氏孤儿来到盂山(即后来的“藏山”)隐居。十五年之后,赵武长大成人。程婴与赵武在晋国大臣韩厥的帮助下,灭掉了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后来,赵武深得国君赏识,不仅复兴了赵氏一门,还为晋国立下了功勋,成为晋国的贤臣。</p><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这世上的恩怨情仇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多少是因着利益纠葛、感情牵绊,但无论是报恩也好、报仇也罢,总要以一个“义”为先,正所谓:</p><p class="ql-block">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p> <p class="ql-block">今日在下便给诸位看官讲一个关于孤儿的故事,也勾连出一对夫妇隐藏了十八年的难能可贵的善行义举。这孤儿本是生于平头百姓家的独子,姓王名志豪,家住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达丙社区蚂蚁堆社,家里世代以务农为生。说起志豪的身世,颇令人心酸,在他2岁时,母亲便罹患白血病撒手人寰。父亲因媳妇离世了,想着要续弦再娶,好给儿子一个完整的家,他与达丙街上一个女裁缝相好,这女裁缝才离婚不久。这两人相处自无可厚非,偏生这女裁缝的前夫是个小心眼儿,看不过去,竟择了一天,提刀砍杀了二人。虽然后来元凶自尽了事,却苦了志豪又痛失父亲,那年他才4岁。所谓:</p><p class="ql-block">无父何怙,无母何恃?</p> <p class="ql-block">年幼的志豪只能与年逾六旬的爷爷相依为命,住在简陋的小瓦房里。志豪的爷爷是农民,身无长技,没什么额外收入,仅靠种地勉强维持温饱,加之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经常借酒遣愁,对志豪的照顾不甚悉心。志豪成为孤儿后不久,爷爷就将他送到附近的新寨学校读幼儿园,一则可以让志豪多与同龄小孩玩耍,一则也省了不少照料之事。志豪自打上了幼儿园,平日里也和班里的同学一同嬉闹、一起游戏,看上去和其他小孩无什差别,只是父母的事让他幼小的心灵遭到了巨大冲击,致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p> <p class="ql-block">一日,幼儿班里上课做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让小朋友们逐一介绍自己父母的名字,也算是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小朋友们逐一起身,用幼稚的童音说将起来。有的小孩儿口齿伶俐,三下五除二就说完了,老师夸奖一番;有的则木讷点,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老师便鼓励一番。轮着志豪,眼看他站起来,嘴巴紧闭,也不张口说一句话,老师起初以为他平时不爱说话、语言表达欠缺,便鼓励他别害怕、大胆说,可不曾料他却突然张开嘴巴哇哇大哭起来,泪水也从双眼中汩汩流了出来,老师和同班的同学顿时都茫然不知为何。老师便立马上前劝慰他,问他怎么了,是不是被哪个小朋友欺负了。他还是不言不语,只是个大哭不止。老师没办法,只能不停地好言安抚。下课后,待他哭住了,老师便细问他到底怎么了。他才吐吐吞吞地说自己没有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要知道这教书育人确是个苦职业,而个中的苦也分个等级,要是教八、九岁的小孩,自然不会太累,为什么?只因这岁数的小孩已稍微懂事,能听得进大人、老师的言语,而且一般都会遵守着照做,所以教起来较为轻松。如果是年纪小一些,不懂事、爱撒娇,老师教书就得像照顾自家孩子一般,很是辛苦,也很考验耐心和毅力。若是年龄再大点,女孩到10岁以上,男孩到12岁以上,正值青春期,教着也不是易事,因为这时的小孩已进入心理叛逆期,各种不服管教是常有的。所以说自家小孩成绩好不好,不单单看老师教得如何,还得看家中父母的管教和小孩自身的造化。</p> <p class="ql-block">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将志豪在幼儿园哭闹的事搁一搁,先说说在昌宁县田园镇北门巷有个人,名叫王德海,已年过花甲,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勤勤恳恳,颇为街坊邻里称道。王德海老家本在昌宁县漭水镇联福村的大山中,家中世代以耕种为业。他老家共有7人,有兄弟姊妹5个,他在家中排行老四,有一个哥、两个姐,还有一个妹。王德海高中毕业后,便选择了投笔从戎,到景洪去当兵。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王德海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训练刻苦认真,思想上追求进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在他当兵入伍的第二年,家中便传来噩耗——母亲因病去世了。王德海知道,平日里队伍一般不批假。那天,他接到母亲离世的电报后,连长、指导员看到他心情实在难过,加之平素就知道他表现良好,就向团长、参谋长报告说,王德海是一个相当实在的人,加上家中又发生这样的变故,恳请能够准他的假。最后,部队领导很快批准了。王德海连夜赶回老家奔丧,到家时,母亲的遗体已入土安葬,自己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便只能披麻戴孝,在母亲灵前大哭一场。</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的四载时间飞逝而过,王德海退伍回到家中,开始认真复习,准备考干。凭着一股子发奋与钻研的劲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上了漭水区的宣传干事,后又转任武装干事。在漭水工作了三年,他又调到了昌宁县城,在县人武部任副科长兼党委秘书;十年后,又调到县司法局,工作了二十多年,直到退休。由于工作兢兢业业,王德海退休后,司法局有事,领导还经常叫他帮忙、发挥余热,他都欣然接受、不辞劳苦。</p> <p class="ql-block">王德海四十岁那年,父亲过世了。在昌宁县城的家中,王德海和爱人、儿子、儿媳、两个孙子,一家六口人每年是聚少离多。却道为何?他的儿子在河北上的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的一家央企,就留在了首都上班,娶的妻子是天津人。王德海的爱人退休后,经常过去天津帮着照顾两个孙子。平时,王德海只一人在家,自己煮饭自己吃。待到过年的时候,自家爱人、儿子、儿媳、孙子才回昌宁的家中,呆上几天,又得匆匆离去。方便的时候,王德海也去天津和家人呆上两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关于王德海的家人,在此单单说说他的爱人胡丽江,她在达丙新寨学校教书。这新寨学校是幼儿班和小学设置在一起的,小孩从幼儿班入学可以一直在这里读到小学毕业。胡丽江在学校里任班主任,将一个班的学生从幼儿班教到小学毕业,然后又带另一个班,还从幼儿班开始,如此循环往复,教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可谓是:</p><p class="ql-block">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p> <p class="ql-block">话说有一年,胡丽江年刚送走前一学年的小学毕业生,又开始教一批新入幼儿园的小孩。这天,她为班里的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堂课,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主题是介绍自己的父母。这便有了上面叙述的那一幕情节。</p> <p class="ql-block">胡丽江一边宽慰哭泣的志豪,一边询问他,大概知道了他家里的情况,然后又从其他知情人那里了解了一番,掌握清楚了志豪的遭遇。想着小志豪的遭际,胡丽江不禁悲从中来,同情他的身世,也为他的未来担心。从那刻起,一个收养和帮助小志豪的念头便在胡丽江的心头萌生。那天下班之后,胡丽江便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王德海,说是她教的幼儿班里有个小孩叫王志豪,他家的情况是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王德海听了妻子的叙述,心里也对王志豪颇为怜悯,认为他如此小的年纪就失去了双亲,真的是可怜得很,他对胡丽江说出了决心资助小志豪的想法,这恰恰与妻子的念头不谋而合。</p> <p class="ql-block">于是,夫妻两便抽了空,到志豪的家中探访一番。两人去到时,一番破败的景象映入眼帘,正是:</p><p class="ql-block">瓦檐仅可遮雨,蓬牖常能透风。</p> <p class="ql-block">这与之前了解到的情况八九不离十,可以肯定,王志豪的家境确实异常贫困。察访结束,二人回到家中,免不得又是唏嘘一番。恰好新寨学校通知在校学生缴纳一点费用,这让王德海不禁为志豪担心起来,虽说费用不多,可对志豪来说也是一笔负担。他对妻子说道:“这次学校通知缴费,也不是很多,我俩省吃俭用帮小志豪缴了吧,他和我们虽然没有丝毫的沾亲带故,但他家里的情况确实太具体了。”胡丽江没有多想,也表示同意。于是二人合计就替小志豪缴了那点费用。打那之后,只要学校涉及要交什么费用,小志豪的“那份”都是王德海夫妇“包了”。人吃五谷杂粮,有个头疼脑热、伤风感冒是正常的,而每逢王志豪生病,胡丽江都亲自带着他去门诊或是医院就诊问药,涉及的医药费用也都帮他结掉。每到过年时节,王德海夫妇还将小志豪接到自己家中,或是带他到外面的餐厅,约他吃顿年饭,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然后给他买一套新衣、一双新鞋,让他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快快乐乐过新年。胡丽江作为小志豪的班主任,一直教他到小学毕业。而小志豪也比较争气,读小学时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中上,只是童年的时候家庭遭受的惨剧在他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始终挥之不去,所以性格较为内向,平时也很少说话。志豪心中知道王德海夫妇对他好,可不善表达的他更多的时候都是沉默不语,他管王德海叫“阿哒”(昌宁方言,“伯伯”之意),管胡丽江叫“大妈”(昌宁方言,“伯妈”之意)。</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后,王志豪顺利升入昌宁二中开始初中阶段的学业。开学那天,风和日丽,陌上花开,王德海夫妇特意将小志豪送到新学校入学。志豪的初中、高中阶段都在昌宁二中就读,初中、高中不比小学,费用要高一些,王德海夫妇自然无法全部扶持他。但夫妇两事不避难,跑上跑下出面协调,又是询问政策,又是开具证明,向学校申请,帮助小志豪解决一部分费用。也是国家政策好,最终学校帮助志豪减免了部分费用,比如伙食费等。志豪中学阶段都是住校,平日里王德海夫妇不怎么去学校看他,因为怕惹别人议论,从而对志豪产生心理方面的压力。但每逢年关,王德海夫妇依然会按“惯例”给志豪买点衣服,并顺便塞给他几百元钱,再带给他一些水果。有一年,志豪已在读高中,胡丽江去天津了,王德海一个人去买了一套衣服、买了点水果,还拿出200元,请一个名叫周华军的送到学校去带给了志豪。</p> <p class="ql-block">胡丽江有个学生,已参加工作,恰巧也在昌宁二中教书。胡丽江便经常打电话给这个老师,询问志豪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仅如此,胡丽江还每个月都给志豪的班主任打电话询问相关情况,得知志豪在校一切正常,读书也很认真,这才放心。放假的时候,志豪回到蚂蚁堆的老家,帮爷爷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也算勤快。而王德海夫妇偶尔会去到志豪的家中,接他来自家吃顿饭,顺便开导开导他,对他说:“你长大了,要有一点闯劲,要多和人交流,多和人说话,因为你如果老是不说话,人家就不会了解你,也不会理解你,也就不会和你沟通。”</p> <p class="ql-block">志豪高中毕业那年,要报考大学,在选学校和专业时,王德海夫妇没有过多“干预”,而是充分尊重他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志豪最终考上了昆明医学院的中医专业,学制五年。上大学的费用比起中学就更多了,王德海叫志豪去镇里要证明,向学校申请减免一些费用。同时,他和妻子每年拿出2000元,供志豪读书的用度。志豪去上大一的时候,附近的卡斯镇有个老师,听王德海夫妇说起志豪的事,就捐给了志豪600元。县城有个叫周国梅的老师,平素里就与王德海熟识,听说志豪考上了大学,也给他600元。志豪读大二的时候,有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叫字晓民,听王德海说起志豪的事,就和他一起去到志豪的家中,给了他2000元。就这样,靠着好心人的资助和家族中亲朋的扶持,志豪上大学的费用勉勉强强得到了解决。真是应了那句话:</p><p class="ql-block">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还是好人多。</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年纪大了懂事了,亦或许是到昆明这样的大城市里见了世面、开了眼界,上大学的志豪比起之前开朗活泼了很多,放假时还主动到王德海家中看望他,并对“王阿哒”说:“我要好好学习,做到一科也不挂,等我学成之后,要用中医手段帮您和大妈养生。”王德海知道志豪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也不枉自己和妻子这些年来的资助,他一本正经对地志豪说:“你不要考虑那么多,我们对你的扶持和资助微不足道,也不是为了图你的回报。十八年前,自从我们决定扶持你,之后就从没有打过退堂鼓,不是说我们自认为高尚,主要是觉得你遭受了家庭的不幸,你这种情况更应该多读点书,改变命运,将来好回报社会。”</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帮扶之下,志豪老家的小瓦房已经被政府改造成了平顶房,王德海还不忘提醒志豪说:“你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但最好还是回来昌宁工作,这样能更方便地照顾你80多岁的爷爷。”</p> <p class="ql-block">有诗叹曰:</p><p class="ql-block">幼无怙恃只凄然。举义施恩十八年。</p><p class="ql-block">进学为师谨庠序,疗疴似子慰牀边。</p><p class="ql-block">新衣沽得身堪合,旧腊邀来菜正鲜。</p><p class="ql-block">一饭千金古来颂,总思涓滴报重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