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艺术的摇篮

王沙克

<p class="ql-block">申城有温度,建筑能阅读。</p><p class="ql-block">华山路630号的上海戏剧学院校址在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对面。梧桐树茂密枝叶遮挡厉害,拍摄于2020年6月12日。</p> <p class="ql-block">能够说出近现代人文故事的老建筑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瑰宝和骄傲!</p><p class="ql-block">华山路,旧名“海格路”,原是旧上海名流和外国人聚居地,也是上海为数不多、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拍摄于2022年3月15日上戏华山路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给各位说一件事。改开后,上戏招生收的各类学科的学生增加了,学校原来低矮楼房不够用,就决定盖栋新大楼。这事被学校东面的华东医院住院高干知道了,他们和院方纷纷表示反对上戏盖超过华东医院的大楼,担心自己被上戏师生“偷窥”。上戏不得已只能放弃建造新楼的打算。这是1987年前一位上戏老师亲口跟我们学话剧表演的学员说的。</p> <p class="ql-block">1987年一群来自上海各单位和各大学的年轻学员们参加儿艺艺校举办的表演艺术训练班。学员们与上戏授课老师魏淑娴女士合影留念。魏老师是学表演、教表演,把我们这些非专业学员都当成正规学员来认真传授。当年给我们授课的还有上戏的发音、形体等老师。</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看白发苍苍的魏淑娴教授如何谈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演员的。</p> <p class="ql-block">此块铭牌断裂成四块,粘粘后现在就安装在华山路630号大门处。</p> <p class="ql-block">隐约能够看到广场上有四座雕像,三尊面朝南,一尊朝北就是熊佛西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静安区华山路630号</p><p class="ql-block">紧接在校门之后的,便是以上海戏剧学院第一任院长——熊佛西先生命名的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著名戏剧家熊佛西的怀念,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戏剧学院内部的上戏实验剧院,是华山路校区内最大的剧场,建成于1986年。是集学院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演出基地。</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上海戏剧学院重要的艺术标志建筑,更是整个上海现代剧院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以下三张上海戏剧学院延安西路大门口照片拍摄于2022年6月8日。</p> <p class="ql-block">上海戏剧学院自创立至今,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影视剧文学编剧、导演、舞台美术、教学人才和众多知名的影视剧演员。在此文中就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因为新冠疫情风控,非上戏师生不得入内。以下上戏内部图片下载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海戏剧学院(简称“上戏”,Shanghai Theatre Academy),于1945年12月1日始建,坐落于上海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人民市政府共建高校,是中国培养戏剧艺术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其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p> <p class="ql-block">上海戏剧学院校徽以中文正体字“戲”字为中心图案,以方中带圆的弧形框作为边界。“戲”字源于中国先秦时期大篆体,其结构经变形处理,由依稀可辨的四个人型组成。四个人型正在进行表演,动作各不相同,既独立成趣,又相互支撑,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和动态美感。“戲”字散发着中国艺术精神,含蓄地表现了学院的优良传统和育人理念。弧形框取自舞台、银幕、荧屏三者物理形态的意象,寓意戏剧学院在艺术天地里融会贯通、与时俱进。校徽整体图案于古朴浑厚中见精妙,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校徽标志以中文“戲”字为核心识别符号,篆体“戲”字结构变形。一是“戲”的象形字,执戈者与兽的搏斗组合;二是四个舞者组合,外弧形框取自舞台、银幕、荧屏媒介形态的意象。“戲”是简体字“戏”的正体字,不应称繁体字。</p> <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1日,在时任上海市教育局长顾毓秀的支持下,由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吴仞之等创办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学校接收地处北四川路横浜桥的原日本国民小学(今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所在地)为校址,于1945年11月开始招收话剧演员组、技术组和研究班(编导组)新生,12月开学上课。著名戏剧家(作家)洪深、欧阳予倩、熊佛西、曹禺、陈白尘、杨村彬、吴仞之、赵景深、章靳以等均曾先后来校执教。</p>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学校为抗议上海市参议会通过“裁撤剧校”的决议,展开护校斗争。在上海进步文化界的支援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学校得以保存下来。至1948年秋,学生人数达20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沿袭解放前的体制,仍隶属上海市教育局领导。全校各科均招收高中毕业生人学,学制一律三年。</p> <p class="ql-block">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和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业务划归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仍由熊佛西任院长。学校规模日渐扩大,原有校址已不敷应用,遂于1955年8月迁至华山路。</p> <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改校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隶属国家文化部。</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学校被文化部定为部属重点院校。至1962年建院10周年时,全院系科设置已发展为表演、导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四个系的完整建制。在此时期,全院的学生人数从1952年的248人,增加到1965年的668人,教师人数从同期的57人增加到157人。其中宋端钧、赵铭彝、余上沅,孙浩然、吴晓帮、胡蓉蓉等名家都是解放后来校任教的。</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上海戏剧学院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七年,至1973年恢复招生。</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中,学校曾建立美术系。80年代至90年代,曾开办电影导演班。1995年开办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中国首创电视主持专业并成立了电视艺术系。</p><p class="ql-block">1979年,上海戏剧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戏剧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硕士学位的授予单位之一。当年首届毕业的研究生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得戏剧学科硕士学位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熊佛西(1900年~1965年 )是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新兴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原名熊福禧,中学时代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经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文明戏表演。1920 年考入燕京大学,不久加入民众戏剧社,提倡学校戏剧运动。燕大毕业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戏剧,1926 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到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戏剧人才。熊佛西长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戏剧青年,为中国的戏剧事业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2日,熊佛西铜像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揭幕。</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熊佛西先生半身雕像,面朝北面的熊佛西楼。</p> <p class="ql-block">熊佛西楼,建造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6年,</span>外廊式建筑。熊佛西楼是上戏的“老人”,见证了上戏的历史,是上海市2015年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最早此栋建筑并不叫熊佛西楼,而是德国华侨在上海的一个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法国人强行占据了德国人在上海原迈尔西爱路(今天的茂名南路58号)建造的乡村俱乐部(后来的法国总会,现在的花园酒店裙楼),平时喜欢休闲聚会的德国人,无奈之下只好在沪西的美丽园中又重新修建一座乡村俱乐部!</p><p class="ql-block">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在这个乡村俱乐部成立,当时由熊先生担任校长,后来该楼就被命名为熊佛西楼,不久它成了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p> <p class="ql-block">在沪的德国人重新修建乡村俱乐部,建造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占地3亩多,里面设有一幢两层的德国小洋房,方方正正绕有构架严密、贵气的外廊。楼里设有会客厅、女宾室、休息室、舞厅、餐厅、弹子房等等,花园里还修了10多个网球场、草地滚球场。后来,德国人又在这里建起了露天溜冰场。上海戏剧学院盖剧场时,挖出了一个游泳池,也是那时期德国人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在这幢楼里,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浪漫的故事,楼里楼外曾经留下了一代才女张爱玲踯躅、感伤的脚步,蕴藏了她人生无尽的悲凄。据说,胡兰成居住的美丽园与戏剧学院仅一墙之隔,所以张爱玲与胡兰成当年经常会约在这里会面。很多人认为在《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这些张爱玲的惊世之作中,似乎就蕴藏着该楼的倩影!</p><p class="ql-block">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后,熊佛西楼遭受了很多创伤,1999 年,上戏按建筑原样对其进行了恢复与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1996年和2001年,戏剧戏曲学先后被列为市教委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p><p class="ql-block">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2000年4月,上海戏剧学院从由文化部主管划为由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余秋雨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至善至美”</p><p class="ql-block">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的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 ——熊佛西</p> <p class="ql-block">《上海戏剧学院院歌》:1947年由田汉作词,2010年修订。</p><p class="ql-block">歌词:大地重光,江海浩荡,在东方巨港,矗立着一座戏剧教育的巍峨殿堂。人生的戏剧,戏剧的人生,人类的精神像那灿烂的明珠在这里闪光。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善良儿女,我们是人类灵魂的青年工匠。</p><p class="ql-block">脚踏实地,沉着坚强,团结合作,奋发向上。接受先辈的遗产,学习国际的优良,倾听大众的呼声,投身社会的课堂。人生的戏剧,戏剧的人生,人类的精神,在这里闪光,闪光!明珠在这里闪光,闪光!</p> <p class="ql-block">刚建造好的剧院起名“上戏剧院”,现在是叫“上戏实验剧院”。</p> <p class="ql-block">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并入上海戏剧学院,作为戏曲舞蹈分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p> <p class="ql-block">舞蹈排练和形体训练大厅。</p> <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上海戏剧学院与静安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实行联合办学,原上海市培进中学也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以下六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12月26和28日。</p> <p class="ql-block">回顾老人老建筑,寻找自己在这座城市留下的脚印,是那么的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章中上戏校内的图片和部分文字资料下载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览和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