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乌达民歌《诺恩吉雅》的由来 一一希丶巴图

昭乌达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时间:2011年2月22日,地点:赤峰市新城区鲍玺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诺恩吉雅的墓地花加拉嘎乡呼和梢楞山</p> <p class="ql-block">鲍玺老人:还好!最近做了三叉神经手术,耳朵越发背了,你不大声点说,听不太清楚呀。你是翁牛特旗哪个苏木的?是什么部的?</p><p class="ql-block"> 希·巴图:我是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苏木乌兰图亚嘎查的,唐古特部。今天来没有别的事,是为了从您这儿聆听您所熟悉的翁牛特、敖汉两地的那些美丽动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乌兰图亚牧区合作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名气很大呀。毛主席当时总结全国牧区12个合作社经验,并亲自写过批示。最近,采访撰写部族史时,感觉乌兰图亚嘎查的唐古特部只剩下几家。1947年5月初建白音他拉为翁牛特旗三区。当时,翁牛特旗开始建努图克,分别是白音汉努图克(从现在的巴嘎塔拉到布力延呼和苏乐一带的地方)、格日僧努图克(现在的格日僧、海拉苏一带)、白音他拉努图克(现在的新苏木、花都什、大兴一带)、白音陶海努图克(从大兴以西的沿河岸,宝全以西的七棵树一带)和老府努图克(老王爷庙、现在的乌敦陶海一带,包括现在的高日罕营子七棵树到响水、黑水的乌敦套海水库区)。</p><p class="ql-block">我出生的地方是翁牛特旗高日苏艾里。高日苏当时隶属于敖汉旗。1947年5月,由工作队的鲍区长(努图克达)来到艾里,工作队吸收我为队员。我毕业于敖汉王府小学,是属于当地的文人。吸收到工作队后,又因我工作出色,选我为队长(每队4人)。那时,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逐户登记人口、牲畜。那时,把玉田皋地主宅院变为翁牛特东浩绕,我从那时起就当了老府(乌敦套海)努图克的正式干部。从1948年起担任白音汉努图克公安助理,1949年1月被调到旗里工作。当时,哈喇陶海的部分地区由赤峰县借与翁牛特旗,把我派去任调研组组长。1950年又担任了老府(乌敦套海)努图克达。同年10月去热河省党校学习半年。1952年起先后担任翁牛特旗委宣传部长、旗长、昭乌达盟民政处长、赤峰毛纺厂长、中共翁牛特旗委书记、赤峰市林业局长、中共赤峰市委常委、纪委书记。</p><p class="ql-block">希·巴图:您不仅为了事业,满腔热血,一心扑在工作上,忘我工作,成绩卓著,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担任过不同时期的领导职务,还对家乡的文史研究、撰写了很多论著,对解放以前的原昭乌达盟的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等实事求是地、原汁原味地介绍论述,博得了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好评,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特别是对一代英雄——敖汉王的家族史方面,在您的著作里论述得很详细。那么,民歌《诺恩吉雅》中的诺恩吉雅是敖汉王之女吗?诺恩吉雅是真人真事吗?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了《诺恩吉雅》这个作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好!要详细了解诺恩吉雅,需要从敖汉王——“胡子王”说起。“胡子王”,说的是敖汉旗的第十三代札萨克达木林达尔达克。那么,为什么叫他是“胡子王”呢?他不到30岁就留胡子,到32岁时胡子长到前胸,人们才叫他“胡子王”。这“胡子王”脾气暴躁,但精通军事之道。他继承王位是1879年。当时,正逢敖汉旗札萨克衰退之时,发生了1891年的“红帽子事件”。金丹道的教徒都是用红头巾裹头,蒙古人称他们是“红帽子”,把1891年称“红帽子年”。此事件发生在敖汉旗南部,轰动了整个昭乌达盟。那年11月“红帽子”攻打了“胡子王”府。“胡子王”赶在红帽子来之前,把自己的家眷藏匿到偏僻而又便于转移的召哈图附近。红帽子攻打王府,放火烧王府,到处抢劫,肆无忌惮地杀伤平民百姓。 他们把周围艾里营子洗劫一空,扬长而去。后来杀红了眼的红帽子兵又杀回来,包围了“胡子王”。当时“胡子王”正被“红帽子”土匪暴行恨得咬牙切齿,悲愤不已。“胡子王”枪剑并用,杀死了十三个红帽子土匪,使红帽子土匪胆颤心惊。“胡子王”独自一人冲出重围,紧接着“胡子王”联合翁牛特、巴林旗,反击红帽子土匪的同时,向清朝政府汇报了此事,在镇压红帽子土匪事件中,在保家护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奖赏他,清朝政府于1895年晋升“胡子王”为昭乌达盟盟长。</p><p class="ql-block">“胡子王”当了盟长后,把自己的王府始建于喀喇乌拉下坡。他在建自己的王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银两,大肆挥霍浪费,引起人民群众的反对,各旗的王公到北京告他。1898年,清政府免去了他的盟长职务。1901年他在北京病故。</p><p class="ql-block"> 接替“胡子王”王位的是他儿子——勒恩札勒诺尔赞。在敖汉的历史上称为“菜刀王”。何以得此名?是与他的被杀有关系。他继承王位后放荡不羁,荒淫无度,整日与丫鬟侍女寻欢作乐。1905年正月,他带领侍女进京时把伙夫福珠仍噶也带去。福珠仍噶是这侍女的小叔子,总想为哥哥报仇。到京后福珠仍噶磨快了菜刀,进入王爷下榻的客栈,把他割颈杀死。杀死王爷后福珠仍噶说:“我磨了三天菜刀,才磨快的,是要试一试菜刀快,还是王爷的脖颈硬?倒要看一看呀!”。因为这个事,人们后来叫王爷为“菜刀王”。</p><p class="ql-block"> 因“菜刀王”无儿无女,究竟由谁来继承王位是“菜刀王”被杀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整个王府上下都为之拿不出良策。经内部商量,上报情况,听取多方意见,1909年十月,由“胡子王”二弟、高日苏庙大喇嘛、老实本分的关布扎布还俗,当了敖汉旗第十五代札萨克,历史上叫做“敖汉旗喇嘛王”。“喇嘛王”48岁就当了旗王爷。“胡子王”哥仨,老大是“胡子王”,老二是继承王位的“喇嘛王”,老三大伙儿都叫他“三爷”。“三爷”心想:“菜刀王”死后其王位应该由我来继承。于是他鼓动大家进京,给皇宫里的贪官污吏行贿送礼。但是支持“喇嘛王”的人占上风,热河省的各旗掌管大人奏明皇帝,一定要让威望较高的人来掌管敖汉的大权,“喇嘛王”才得以当选。</p><p class="ql-block"> “喇嘛王”关布扎布掌握敖汉札萨克大权后,迎娶的夫人就是娘家在翁牛特右翼旗的孟氏。她的全称叫什么不得而知,这位福晋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是敖汉旗最后一位扎萨克王——勒扎勒仁钦旺布,其女儿就是在民歌里唱的“美丽漂亮的姑娘诺恩吉雅”。</p><p class="ql-block"> 希·巴图:“嫁到了遥远的地方”,那么,诺恩吉雅的婆家是哪儿的?她又嫁给了什么人?</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诺恩吉雅出嫁的地方是林东北部大梁(南部旗县的牧民都叫骆驼脖子大梁)以南的花加拉嘎。她的女婿是伪满时期当巴林第3团长的达日扎布。那时,要抵达巴林谈何容易?更何况远嫁的姑娘想念家乡、想念娘家是理所当然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从报刊里亲眼目睹,也听过一些人的议论。关于民歌《诺恩吉雅》有着许多争论。民歌《诺恩吉雅》诞生在敖汉旗,她以真人真事为题材,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从上述的敖汉王王位继承的全过程便知。事实胜于雄辩!下面讲一讲我参加诺恩吉雅婚礼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那年阴历二月初的事吧。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我们的学校在敖汉王府附近。</p><p class="ql-block">希·巴图:您还记得是哪一年的事吗?</p><p class="ql-block">鲍玺老人:是1942年,春节刚过,学校开课之时。我们几个同学到校一看,学校的伙房无法揭盖开火。据班主任老师说:“学校的伙夫出外,还没回来,还得等几天”。吃饭成了大问题。这该怎么办?师生们无不担心起来。班主任老师想啊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听说王府里正在操办婚礼……大家兴高采烈,满脸笑容。名义上是去帮忙干点活儿,实则是带领学生到王府蹭饭,这是解决学生吃饭问题的最佳办法。王府里有个叫巴仍的人带领学生进入府里,几天的吃饭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这个婚礼恰巧是敖汉王之女——诺恩吉雅的婚礼。那么,为什么在正月女方可以办答谢酒会,二月才举办男女双方的婚礼庆典呢?是因为在我们家乡忌讳春节期间举办婚礼。诺恩吉雅的婚礼庆典持续了7天,礼品堆积如山,在场的每个人都赞叹不已。男方准备了“九五聘礼”。“九五聘礼”指的是九匹马、九头牛……等四十五个礼品,也有人说带来了“九九八十一”聘礼。女婿是伪满巴林第3团团长达日扎布,他当时是45岁,诺恩吉雅28岁。</p><p class="ql-block"> 在王府,达日扎布和诺恩吉雅都公开吸大烟,吸大烟可能是那时上层人物显示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吧。忘记了是婚礼庆典活动的第几天,达日扎布、诺恩吉雅看到我们几个小同学,便拿出5元纸币(满洲国纸币),分发给我们。我们几个做梦也没想到会得到赏钱,高兴得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 希·巴图:您还记得诺恩吉雅的音容笑貌吗?</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还记得,诺恩吉雅稍修长的个儿、美丽白皙瓜子脸、水灵灵的大眼睛,是身材长相十分均匀的人。我还记得她给我们分发纸币时面带笑容,嘴里还说着什么。倒是她穿什么样的服装,现在回忆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一带的人们都叫诺恩吉雅的汉名“领子”(蒙语为领小,汉语是希望生男孩的意思)。这和当时敖汉一带深受汉文化和诺恩吉雅舅舅家的影响有关系。大家都说诺恩吉雅是才貌双全的女子。诺恩吉雅从小就接触书本,熟悉蒙文蒙语。这和她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分不开。诺恩吉雅的母亲是娘家在翁牛特旗右翼旗的孟氏福晋。她读书念经,文采出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很强。喇嘛王去世时她的儿子才13岁,因此,孟氏福晋代管了几年旗札萨克。勒扎勒仁钦旺布没当敖汉旗扎萨克王之前,喇嘛王的弟弟三爷的儿子阿贝子为了继承王位,逼着福晋夫人和勒扎勒仁钦旺布交出旗札萨克大印。对此,福晋夫人表面上要交出大印,实则把大印交给管印的梅林藏匿起来,让管印梅林联系在翁牛特右翼旗里的娘家人,向热河省管旗务的长官告阿贝子。在热河省旗县事务大人的支持下,福晋夫人扶持勒扎勒仁钦旺布于1929年就位旗扎萨克之位。他是敖汉旗最后的扎萨克王,人们又叫他“拉王”。</p><p class="ql-block"> 诺恩吉雅勤奋好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到其兄拉王影响。拉王从小就信奉佛教,博览群书,崇敬学者。信奉佛教,父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是“喇嘛王”的儿子嘛。和拉王要好的好哥们儿里有喀喇沁右翼旗的却吉(李华廷)等早期觉醒的人。诺恩吉雅也利用这个关系同喀喇沁右翼旗的文人墨客来往。正因为她在这种环境里生长才爱读书的。另一件事是,诺恩吉雅嫁去巴林的时候也带去了自己愿意看的许多书籍。后来,听那一带的人说,诺恩吉雅身居深宫大院,但没有格格的派头,谦虚谨慎,对下人平易近人。即使嫁到巴林,对那里的下人也格外善待,同他们分享思念家乡的心情,从不说三道四。诺恩吉雅到28岁仍未出嫁,是因为没遇到门当户对的年轻人,加之她从小患有肺结核,由于身体原因所以才迟迟未出嫁。</p><p class="ql-block"> 希·巴图:您讲一讲达日扎布的情况,好吗?</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关于塔尔巴喇嘛、达日扎布团长,一提到他们,昭乌达蒙古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有名的富人。达日扎布原籍是现在的翁牛特旗阿什汗苏木大营子。他跟父亲搬到巴林左旗发了大财,后又当了土匪头子。他搬去的地方是林东北面的花加拉嘎附近的地方,后来搬到林东街发了大财。花加拉嘎距林东以北50里地远,我们这里的去过东乌旗拉盐的人都知道。伪满时期把蒙古好汉、土匪头子收编入伍时达日扎布就当了三团团长,不久又调到林西任过团长。据说他跟巴林左旗的青照日格图(和子章)发生了矛盾,跑到开鲁,在李守信手下当过军官。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国民党的失败同土匪头子一起逃亡到阿拉善盟入了德王军队。德王去了蒙古国后,达日扎布看出时局,同塔日巴他们商量选择了革命道路。上世纪50年代肃反中被群众揭发,并判处有期徒刑20年,七十年代末去世。据说达日扎布同诺恩吉雅结婚之前曾结过两次婚。</p><p class="ql-block"> 希·巴图:民歌《诺恩吉雅》的词曲何时是谁创作的?</p><p class="ql-block"> 鲍玺老人:嫁到巴林后诺恩吉雅的肺结核病加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当时在达日扎布家有过叫“扁头”、“格吉格图”绰号的两位马倌。其真名不知道了。大家取笑头扁长的马倌,起了“扁头”的绰号,格吉格图可能是他按旧时的习惯留长辫子吧。“扁头”和“格吉格图”都是敖汉(现在的翁牛特旗高日苏一代)人。据说,他俩深知诺恩吉雅想念家乡的悲悯之情,因此,就创造了民歌《诺恩吉雅》。歌中的“在那老哈河的岸上脱了缰的马……”来自真实的题材。上述所说的娘家给她带来的“九五四十五聘礼”中选了一匹最好的马,赠给诺恩吉雅的舅舅(不太清楚孟氏福晋夫人的哥哥,还是弟弟)。有的说那匹马是枣红马,有的说是黄褐马。春天青草破土而出时,这匹马思念自己的草场,思念同伴,从诺恩吉雅舅舅家中扯断了缰绳,经过几个旗县,穿越茫茫草原,走过万水千山,带着扯断的半截子缰绳,回到了家乡。看到回到家乡的马,两位马倌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他们把回到家乡的识途马跟思念家乡的诺恩吉雅融为一体,便创造了这首歌的最初歌词,成为现在广为流传的《诺恩吉雅》歌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达里扎布</p> <p class="ql-block">鲍玺、赞丹呼夫妇</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日报社记者元旦老师采访达日扎布女儿,她和诺恩吉雅一起过了八个月</p> <p class="ql-block">冀察热辽鲁艺文学院院长、《诺恩吉雅》、《嗄达梅林》等整理者之一安波</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的曲调很早以前就流传在民间。民歌曲调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在民间自然锤炼,不断加工完善,最终成为历代人们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歌。我想《诺恩吉雅》的曲调也是这样的。而其曲调尽管各地有着不同的唱法,但现在所唱的《诺恩吉雅》,是以敖汉旗最后的王——勒扎勒仁钦旺布之妹诺恩吉雅婚礼为题材的民歌,这一事实是不可争辩的。我一直认为,《诺恩吉雅》因为以敖汉、巴林之间的婚礼为题材,所以她是昭乌达民歌,这是确定无疑的。其实不能争论哪一个民歌属于你们的,还是属于我们的,应保护、发展才是。《诺恩吉雅》这首民歌的歌词有多种版本。举例说,在科尔沁唱道:“在那老哈河的岸上,拖了缰的马,美丽漂亮的诺恩吉雅,嫁到了遥远的地方……”,而在新疆、阿拉善地区唱道:“哈喇河岸边,拖了缰的马,可爱美丽的诺恩吉雅,嫁到遥远的边陲……”再如“海其河边……”有的地方唱为“海青河岸边……”我在任昭乌达盟林业局长期间去过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苏木,在那里确实有条海青河,就访问哪里的人们,方知原来海青河是陪伴过那匹拖着缰绳,奔回家乡的那匹马的河。又听说,海青河的海清是从鸟名而来。《诺恩吉雅》的唱法有两段、四段、多段,各地都有各自的唱法。在翁牛特旗南部,敖汉旗、奈曼旗的婚礼上这样唱道:</p><p class="ql-block">“在那老哈河的岸上</p><p class="ql-block"> 拖了缰的马</p><p class="ql-block">美丽漂亮的诺恩吉雅</p><p class="ql-block"> 嫁到了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海琪(海青)河岸上</p><p class="ql-block"> 拖了缰的马啊</p><p class="ql-block">可爱美丽的诺恩吉雅</p><p class="ql-block"> 嫁到了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种植打瓜青菜</p><p class="ql-block">不种田垄的地</p><p class="ql-block">频频吸吮其汁液</p><p class="ql-block"> 就像母亲乳汁</p><p class="ql-block"> 种植西瓜青菜</p><p class="ql-block"> 而不种棒子玉米</p><p class="ql-block">频频吸吮其汁液</p><p class="ql-block"> 就像母亲乳汁 啊嘿……”</p><p class="ql-block"> 结合敖汉的历史,讲了一通所见所闻。请你核实我写的关于敖汉王年月日、人名的书。关于这个问题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采访过有关人。我现在就赠予你这几本书。对文史高度负责,实事求是地撰写,留给后人最要紧。你们年轻人如有时间请关注民族和家乡的文史,要多写、多练呀!</p><p class="ql-block">希·巴图:谢谢您!关于《诺恩吉雅》的传奇故事,通过您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得太清楚了。您辛苦了!祝您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节自希巴图《唐古特书屋》,部分图片由布和巴雅尔先生提供,个别文字做了修改,增加附录以方便阅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附资料一、鲍玺(1929年— 2015年)简介:孛儿只斤氏人,1929年生于翁牛特旗高日苏艾里,1947年参加工作。历任翁牛特旗老府区区委书记、中共翁牛特旗旗委宣传部长、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旗长、昭乌达盟民政处处长、平庄毛纺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昭乌达盟林业局局长、民政处处长、中共翁牛特旗旗委书记、中共赤峰市委常委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1990年离职休养。喜读史书,习写文章,曾撰写过作品《翁敖联合旗成立的前前唐后》、《漫谈乌敦套海》、《宇宙的起源》、《流产的 皇帝》等。2015年6月在赤峰病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资料二、安波(1915—1965),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山东牟平县宁海镇庙沟村人。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委派大批干部去东北,以安波为首的一批延安鲁艺的文艺工作者,也被派往东北地区,延安鲁艺学院的师生来到了热河。1947年8月,冀察热辽分局决定成立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地址在赤峰六道街骡马大车店(原赤峰市京剧团),首任院长为赵毅敏,后由著名的音乐家安波接任院长主持工作。安波在昭乌达草原安波在冀察热辽鲁艺专门建立了蒙古族民歌抢救小组,主要成员有北京艺专音乐系毕业生、鲁艺短训班教师徐直先生负责记录音乐及配歌;文学系学员胡尔查专门负责歌词蒙译汉的翻译工作;如其木格等参与其中。近两年的时间他们共收集了几百首蒙古族民歌,其中200多首先以《蒙古民歌集》为名出版,后来因为这些民歌主要来源于内蒙古东部歌曲,便命名为《东蒙民歌选》。书中将《诺恩吉雅》来源标注为东蒙民歌,书的注释中说:“诺恩吉雅系女名,这首歌传遍东蒙各地,唱法稍有差异,此处搜集的歌词较完整,据传说诺恩吉雅生于五六十年前,以此推算此歌当有三四十年之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民间音乐及世界音乐的经典民歌,《牧歌》、《嘎达梅林》也是当年以安波等为首的冀察热辽鲁艺搜集整理发现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