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同时又是不了解的事情。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五种心理健康小常识。</p> <p class="ql-block">一、不合群</p><p class="ql-block">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p><p class="ql-block"> 具体行为表现和引导方法:</p><p class="ql-block">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p><p class="ql-block"> 2.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p><p class="ql-block"> 3.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p><p class="ql-block">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p><p class="ql-block"> 5.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p><p class="ql-block"> 6.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不爱和同伴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看书。</p><p class="ql-block"> 7.大人怕把屋子弄赃,不让孩子带同伴到家里玩。或者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p><p class="ql-block"> 作为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二、倔强</p><p class="ql-block">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 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p> <p class="ql-block">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待孩子的 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多罚。</p> <p class="ql-block">三、缠人</p><p class="ql-block">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缠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不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p><p class="ql-block">具体表现与分析</p><p class="ql-block">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p><p class="ql-block">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p><p class="ql-block">分析与对策:</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p><p class="ql-block">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p><p class="ql-block"> 分析与对策:</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中,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p><p class="ql-block"> 3.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p><p class="ql-block"> 分析与对策:</p><p class="ql-block">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这样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四、攻击性行为</p><p class="ql-block">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p><p class="ql-block"> 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 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p><p class="ql-block"> 儿童侵犯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洽作等,是从更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儿童攻击行为的好办法。</p> <p class="ql-block">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教育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幼儿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