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和卡坡蒂一起忆旧

兰若

<h3>和卡坡蒂一起忆旧</h3><h3>兰若/王瑞庆</h3><h3> </h3><h3><br></h3><h3> 我买的《圣诞忆旧集》是一本精装的双语读本,中文译者为潘帕。是卡坡蒂这位天才作家回忆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由三个短篇集成,三个写于不同时期的小故事,有共同的主人公,有统一的风格,结集成为一本温柔而朴素的小书。最早的一篇《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发表于1956年,最晚的《一个圣诞节》一篇发表于1983年,那篇《感恩节来客》写于1968年。</h3><h3> 主人公一个被他的朋友叫作巴迪的七岁男孩儿,另一个就是巴迪的朋友苏柯,六十来岁的老小姐,还有一条叫作奎妮的狗。巴迪在父母离异后被寄养在乡下的亲戚家,苏柯成了他朋友,玩伴,父亲,母亲。因为卡坡蒂的小说有很浓的自传色彩,所以让人很自然会把故事里的巴迪和现实中的卡坡蒂混为一人。卡坡蒂在苏柯的身上倾注了全部感情,他在写到苏柯时:“她的脸很特别,轮廓纤细又笨拙,双眼年轻而美丽,流露出一种坚韧气质,表明这张脸更多地受到的是内心精神的照耀……”</h3><h3> 这一老一小在乡下大宅子里,在亲戚之间孤独地自得其乐。圣诞节一起烤水果蛋糕,寄给他们喜欢的人。一起到林子里去砍圣诞树。因为做水果蛋糕花光了他们一年的积蓄,所以在平安夜总是不能送对方心仪的礼物,当知道两人互赠的圣诞礼物都是各自做的风筝时,他们大笑,一点儿都不沮丧,“因为我们是放风筝冠军,像水手一样对风有研究。我的朋友,比我放得还好,她在风轻得都吹不动云彩的时候,也能把风筝送上天。”</h3> <h3> 小个子的有着“惊怯”目光的苏柯小姐,没上过学,从未出门五里远,讲起毛骨悚然的鬼故事,让人七月天也感到寒意,种出全城最美的山茶花,知道每一种印第安老药方。<br> 天使般的苏柯是巴迪的精神支柱。他们在一起的最后那个圣诞节,在水果的香气和放风筝的快乐之中,苏柯小姐看到了主的光芒,悟出了生与死的真谛。苏柯说“我原来总是想,一个人总要生病,垂死,然后才见到主。我想像主降临的光景,应该就像看见浸礼会的窗子一样,像阳光穿泻而过的那些彩色玻璃一样美丽。那种光亮让你不知道天已暗下来。但我现在打赌不是这样的,我打赌一个人临终时分会意识到主早就显现过。看到这些”——她的手一挥,把云、风筝、草地和往骨头上耙土的奎妮都包括进来——“他们总能看见的东西就是看见了主。就我而言,我可以眼含着今天的情景离开世界。”<br>  父亲对于巴迪就像陌生人,这个陌生人想要和巴迪一起过圣诞节。和阿拉巴马乡下安静的平安夜不同,新奥尔良的平安夜彻夜笙歌,更糟的是等待着圣诞老人的巴迪看父亲周旋在一群有钱的老男人和老女人之间像个舞男。还有更坏的事情,醉酒的父亲送巴迪去车站,想听巴迪说一句“我爱你”。并明确地告诉他“没有圣诞老人”。总之这一切让巴迪感到莫名的痛楚压迫着自己,就像脚上那双笨重的靴子——他在乡下除了上教堂,从来不穿鞋子。回到家的巴迪想把这些讲给苏柯,可是还没说话就嚎啕大哭起来。坐在摇椅上的苏柯娓娓安慰巴迪:“世上当然有圣诞老人。只是因为一个人做不了他得做的那么多事情,所以上帝把任务分给了我们大家。所以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我是。你也是。”并且在第二天陪巴迪去邮局给父亲寄了明信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爱你”。这张明信片被那个心碎的父亲一直保存到死。</h3> 在学校里巴迪总是被一个大男孩欺负,为此巴迪恨他。苏柯认为人不应当用仇恨来消耗自己有限的生命,她也想让巴迪学会和各样的人相处,所以决定以巴迪的名义邀请那个男孩子来参加感恩节的家庭聚会。在聚会上巴迪看到他偷了苏柯的胸针,当着所有的人揭发他的行为,让他出丑。苏柯却对他说:“两个错误相加不等于正确。他拿胸针是做错了,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拿。他的行为恶劣,是因为他忍不住,所有哈德森家的孩子都处境艰难。也许他没想这么拿走,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没法揣测,这就是为什么你想做的事情就更错了:你故意想要让他难堪。这是故意的。听我说,巴迪:只有一种罪不能被原谅,那就是故意的残忍。”<br> 苏柯的哲学基于她与生俱来的聪慧和善良,这睿智和善,成为一个孤寂男孩灰色童年中的一道光,也成了卡坡蒂一生最温暖的记忆。<br> 卡坡蒂的一生波澜起伏,他美丽的母亲17岁就生了他,之后离开他的生父去大城市发展。他的父亲大出他的母亲许多,跟他母亲分开后不停地结婚离婚,找的都是年长的富婆,想必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男,所以父母给了卡坡蒂的不只是写作的天赋,也给了他俊美的相貌。卡坡蒂从小寄养在阿拉巴马乡下的亲戚家,他11岁时,母亲再婚嫁了百万富翁,他被接到纽约,读一流的私立学校。后来因为继父破产,母亲自杀,他又不得不早早工作。<br>  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是《蒂凡尼的早餐》。家里有书,也有碟。书还不止一本,有老版的,装帧印刷简陋,纸张也差,不过这也成了这本书的优势。碟就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在蒂凡尼吃早餐》,赫本在里面唱了那首著名的《月亮河》,但你看完小说后发现赫本演的并不算是卡坡蒂的赫莉。赫莉·戈莱特利是卡坡蒂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形像,他觉得赫莉“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和纯洁的放荡感”是奥黛丽·赫本根本演不出来的。据说他更希望由玛丽莲·梦露来出演赫莉,我也认为梦露似乎更接近人物的内质。 卡坡蒂最重要的作品是那本《冷血》。当年他看到《纽约时报》头版一篇新闻报道,是一起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灭门血案。然后和《纽约客》订了合约,说他要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写这本非虚构的小说,他和在监狱中等待死刑的两名凶犯长谈,他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甚至许诺替他们找律师,他需要听他们的故事,需要他们活着。期间卡坡蒂本人不断在矛盾和自责中挣扎,为他们的死,为他们的不死。因为卡坡蒂本人是同性恋,有人甚至说他爱上了凶犯,他自己说:就像他和我生长于同一个家,有一天他站起来从后门走了出去,而我走的却是前门。<br>他真的想知道那个和他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的凶手在那晚是怎么想的。他认为自己要写的这本书会让凶手重拾有人性的一面。传记电影《capote》(《卡波特》)重现的正是《冷血》创作的经过,卡坡蒂的扮演者是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看过霍夫曼演的《天才雷普利》和《闻香识女人》,在里面他都演有钱人家的纨绔子。他演卡坡蒂长相不够俊美,据说非常神似,要不然怎么会就因为这部电影拿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呢。<br> 6年时间写成的这本书成为当年美国第一畅销书,成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给他带来数百万的稿酬。有人说坏就坏在钱上。其实也不会是个人有钱都会变得更坏。况且卡坡蒂用尽心机慷慨地和朋友分享和挥霍那些钱。村上春树说,这本书耗尽了卡坡蒂的才华和心力。卡坡蒂自己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宁静保守的生活,另一个是那两个人的生活:边缘人,犯罪,暴力。这两个世界在那个血腥夜晚汇集……因为研究这件事已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认为只要看过这个案子的人,生活都会受到影响。”<br> 凶犯被处决前说:我会想要有个朋友在场。卡坡蒂答应了,事后他说那是个可怕的体验,他永远难忘。《冷血》之后他再无新作。<br>  也有人说《冷血》是卡坡蒂天才加勤奋的收获,作家的天才和勤奋有目共睹,就不必再说,还有人们看不到的,应该是他的悲悯。卡坡蒂悲悯的情怀,这也是童年时光留给他的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