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 ,圆明园遗址公园 (二)圆明园

cen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绮春、长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遗址公园是由三个大园组成,自西向东: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首先从圆明园遗址讲起。</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入口是藻园门,园门南向,门楼外檐匾日“藻园”。此门骑圆明园南墙而建,门外即是昔日之御用马厂,出门向西有御道直通至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帝后若陆路去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游赏,多从此门出入,间或亦从东侧的西南门出入。藻园门东侧为圆明园西南之入水口“进水闸”。</p><p class="ql-block">(图为乾隆中期格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藻园位于圆明园最西南隅,是1758年(乾隆ニ十三年)前后新添建恧成篇的一座园中园,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山环水带,亭台错落 。</p> <p class="ql-block">沿着牡丹园北侧的河边向北走。</p> <p class="ql-block">一路前行圆明园遗址春意盎然 景色如画。</p> <p class="ql-block">一直向北走到达月地云居景区。</p> <p class="ql-block">月地云居 圆明园中包含着不少宗教、祭神的建筑,既点缀着御园的景观,又用以供帝和后妃拈香、拜佛,寻求神佛的护佑需求。月地云居之名意指皆仙人所居之府,所以多为宫观之名,亦为仙佛所居之地。月地云居景区,亦总称“清净地”,是一组幽静的园林寺庙群。月地云居在乾隆、嘉庆时佛事十分频繁,平时初一、十五日,只要乾隆帝在园内居住都要亲自在此拈香、磕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帝七十大寿,乾隆帝邀请六世班禅进京。为了迎接班禅,特意对月地云居进行了改建,在东部添建了法源楼。该楼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添建,其正楼太平间,匹围廊,外檐挂有乾隆帝御书“法源楼”匾额。楼前有回廊院,垂花门及东、西配殿,楼后为照殿五间。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七,六世班禅在六子永瑢的陪同下游览了月地云居。圆明园罹劫被毁后,经百年的风雨,此处皆成为民居村落,至2000年底,全部拆迁。月地云居门前之牌坊,今仅存四柱夹杆石。</p> <p class="ql-block">地云居</p> <p class="ql-block">月地云居的北面是鸿慈永祜。</p> <p class="ql-block">鸿慈永祜 又称安佑宫,是仿景山寿殿建造的一组大型家祖祠。安佑宫门外有一座三门四段琉璃壁组成的“龙凤门”式琉璃牌坊。牌坊内外两翼各有一座石华表。正殿安佑宫,九间正脊重檐大殿,庑殿顶,覆色黄琉璃瓦,为圆明园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该区亦遭严重毁坏。</p> <p class="ql-block">鸿慈永祜北边是紫碧山房。</p> <p class="ql-block">紫碧山房</p><p class="ql-block">紫碧山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西北角。以人工山地为主,景观散布于土冈石峰间,气势雄浑,山高15米,为全园“山起西北”之首,有昆仑山的寓意,形成统揽全园的制高点,是园内叠山最雄伟之处。登临山顶,俯瞰远近,山清水秀,阁耸廊回,满目皆景,处处入画。近有圆明园景及墙外稻田,远可见万寿山、玉泉山以至西山群峰,借景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乾隆帝二次南巡后,仿照苏州寒山别墅对紫碧山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紫碧山房主体建筑居中,共有两进院落,随地势而北高南低。北端有石山屏障,颇具气势。建筑群西面临湖,对岸就是圆明园西墙。在建筑群东侧,延着两脉石山,两山夹谷,山谷向南敞开。山中有回转相通的石洞,亭台馆榭散布山间。南北中轴线上的正殿名为“紫碧山房”,后面是“横云堂”,再后乐在人和”。景晖楼、丰乐轩、霁华楼、石帆室、坐雪汉、纳翠轩等建筑散置在中轴线以东山上。其西翼就水而建。名为澄素楼。再西北有引溪亭。亭台阁都建在山上,而且还有水池在山中。</p><p class="ql-block">紫碧山房西北有一南北走向的溪流,溪水从碎石铺砌的河床上叠落而下,经过引溪亭汇入澄素楼所在的水池。由于地势落差,湍急的溪流呈现出水花飞测如雪的景观。</p><p class="ql-block">这个景点已经到了圆明园西区的北墙,沿大路右拐往东方向去汇芳书院。</p> <p class="ql-block">紫碧山房,考古挖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汇芳书院汇芳书院位于圆明园北部,西、南、东三面都有水池。这里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是一组书院型园林。汇芳书院景区,是乾隆初年在圆明园所建的一处书斋。乾隆帝御题“汇芳书院”之名,亦含汇聚群芳之意。创置书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面的华丽,而是为了培育众多的贤オ,在这里聚集贤人的精神财富,以辅佐帝王,光被四方。它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年),宫门五间,门楣悬有乾隆帝御笔“汇芳书院”匾额。作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也是汇芳书院景区中仿建的一景。在逶迤的山路上,在溪涧,有青石叠架的石桥一座一“断桥”,桥头不远处树有“断桥残雪”汉白玉石牌坊。乾隆ニ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以《断桥残雪》曾赋诗写道:“在昔桥头密雪铺,举头见额忆西湖。春风几度曾来往,乃识西湖此不殊”。圆明园被毁后,景区逐渐成为废墟。断桥残雪之石桥也已坍毁,残存部分桥身今天还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汇芳书院遗址</p> <p class="ql-block">在汇芳书院南侧过这座桥,右拐顺河边向西南去日天琳宇。</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座桥右拐向东去日天琳宇。月地云居的东面。</p> <p class="ql-block">日天琳宇,俗称佛楼,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初年,乾隆九年(1744)定本名,是一处寺庙园林,楼式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中前楼上奉关帝,西前楼上奉玉大帝,其余楼宇上下皆供佛像及诸神位。东院为瑞应宫,供龙王、雷神、雨师。雍正、乾隆、嘉庆时期道场佛事特盛,据《穿戴档》记载,乾隆ニ十一年,乾隆帝到佛楼拜佛达12次,并多次到瑞应宫斗坛行礼。</p> <p class="ql-block">日天琳宇遗址</p> <p class="ql-block">日天琳宇的东面是濂溪乐处景区。</p> <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p><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于雍正年间,是一处山环水抱的园中之园,主要殿宇分置莲花池南北。整个景区东西宽约235米,南北长约225米,占地4.82万平方米;中心岛(濂溪乐处)东西约90米,南北约100米,占地86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该景区建筑大体分三部分,莲花池南侧建筑群为汇万总春之庙;池北岛上正殿为慎修思永,其北是知过堂;岛东有一组深办汞篇池中的院落。每至盛夏,池中荷花特盛。周敦颐的《爱莲说》意境在此 en 得到完美再现。(图为唐岱、沈源乾隆九年绘)</p> <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遗址</p> <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与《爱莲说》</p><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是圆明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圆中园”(约七十五亩)。四面青山环绕,环池带河,依托山水藕荷,风制独具。追求一派阳园意趣其景观构造取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名文章通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p><p class="ql-block">雍正把这组苑囿藏在山环水抱的国境里、以求净心养性。这里种荷花,赏荷,意不在花,而是敬荷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取名溪乐处”,并以此歌颂周敦颐《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的警世名言。</p> <p class="ql-block">这片水域有一家六只黑天鹅啊!</p> <p class="ql-block">濂溪乐处的南面是武陵春色。</p> <p class="ql-block">武陵春色,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朝后叶,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该景园林植物号称山桃万株,东南部以石为胜,可乘舟沿清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该景群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清溪环绕。园林主体部分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2.5万平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桃花洞遗址</p> <p class="ql-block">从武陵春色南面向东是淡泊宁静景区。</p> <p class="ql-block">澹泊宁静为田字式大殿,四面各显七间四外围廊,中井为十字曲尺廊。共33间,各间皆见方4.48米,廊深1.28米,檐柱高3.68米。是园内一处重要游憩寝宫。凡良辰佳节高悬宫灯。(图为乾隆中期格局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澹泊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景点向南走是映水兰香景区。</p> <p class="ql-block">映水兰香</p><p class="ql-block">映水兰香,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雍正时就已经建成。景区内东有稻田,清朝帝经常此下地亲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稻田旁边还建有观稼轩和稻香亭,清帝在此查看水稻的长势,亲身体验农业收成好坏。乾隆帝在他的《映水兰香》诗序中说:“前有水田数陵,纵横绿荫之外,适凉风乍来,稻香徐引”,并有诗句云:“园居岂为事游观”“鼻观真香不数兰”,以此表明他身居御园之内,仍不忘农功,并以稻香胜过兰香,隐喻时时心忧农桑之事。</p> <p class="ql-block">映水兰香遗址</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南走是坐石临流景区。</p><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景区,位于水木明瑟景区东南,澹泊宁静景区之东,是一组较大的景区,它包括西北部的坐石临流、西南部的抱朴草堂、东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和舍卫城前中部的长街俗称买卖街。坐石临流亭位于景区西北部的山水间。原为西向三开间长方形重檐亭,始建于雍正初年前后,称“流杯亭”。其意境仿照东晋永和九年上已日,王羲之与官宦名流会于绍兴会稽山下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喫。乾隆初年,定名为“坐石临流”。王羲之于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酷爱书法艺术的乾隆帝十分向往,感到御园仿建的兰亭文化内涵尚显不足。于是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将亭改建成重檐八方亭,亭之内层为八根石柱,将搜集的历代名家的兰亭墨迹六帧,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自己御笔临摹的兰亭诗,镌刻在八根石柱上,俗称“兰亭八柱亭”,外檐悬乾隆帝御书“坐石临流”匾额。在兰亭内还有一座“兰亭碑”,碑高六尺,宽五尺,正面镂刻王羲之《兰亭修喫》图,背面刻乾隆帝所作的本景御制诗和诗注。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景区被毁。1971年,中山公园为圆明园坐石临流移来的兰亭八柱石和石碑建起了一座重檐八方亭,亭额书“景自天成”,现已成为中山公园的一处重要景观,同时也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遗址</p> <p class="ql-block">坐石临流再向南走,便到了曲园荷风。</p> <p class="ql-block">到达曲园风荷</p> <p class="ql-block">曲院风荷</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的风景园林。由北部小型庭院与两湖之间的九孔石桥及大片荷池组成,占地约5万平方米。九孔桥南、北河池中,荷花特盛,红衣印波,长虹摇影。桥西北有三间亭子,额曰“苏堤春晓”,也取西湖景名。</p> <p class="ql-block">曲园风荷九孔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曲园荷风西侧过这座桥向西就是天然图画景区。后湖沿湖边一周有许多景点。</p> <p class="ql-block">天然图画</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园林风景群。建自清康熙后叶,旧称竹子院也俗称五福堂。胤稹旧时特喜居此。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十五子琰(即嘉庆帝)5岁后曾赐居于此处多年。本景庭前翠竹万竿,西临后湖建高阁重榭,眺望远近胜景宛若天然图画。东为“五福堂”,悬康熙御书三字匾。乾隆帝喜得玄孙之后,增题“五福五代堂”额。</p> <p class="ql-block">天然图画景区在后湖的东岸,远处可见北岸的一孔桥。</p> <p class="ql-block">沿湖边北行过了这座桥就是后湖北岸。</p> <p class="ql-block">在后湖北岸自东向西岸边有碧铜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p><p class="ql-block">碧桐书院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一处山阜旋绕环以带水的园中园。建自清康熙后叶,旧称梧桐院。本景园林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庭院组成,园林植物以梧桐著称。经2004年考古发掘,现保留有一段出土的基址。</p> <p class="ql-block">碧桐书院</p> <p class="ql-block">碧铜书院遗址,遗址西侧是慈云普护。</p> <p class="ql-block">慈云普护</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北岸环山带水,是处境仿天台山景致的寺庙风景园林。建自清康熙后叶,初名涧阁。雍正初年圆明园拓建升格为御园时正南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其前殿供欢喜佛,北楼上、下供观音大士和关圣帝君,东偏龙王殿供圆明园昭福龙,西北为六方三层塔式钟楼,中层镶嵌一架西洋大自鸣钟。这里是帝后园居时经常前来拈香拜佛的寺庙之一。经2004年清理后,钟楼和欢喜佛场基址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慈云普护的西侧是上下天光。</p> <p class="ql-block">上下天光</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东临慈云普护,南俯后湖,是一处临水园林建筑。始建时间不会晚于清雍正初年。其景名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句。临湖两层敞阁,曲桥跨水,蜿蜒百尺,凌空俯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颇具登岳阳楼俯瞰洞庭湖之胜概。2004年经清理发掘,主体建筑“涵月楼”基址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上下天光西侧是杏林春馆。</p> <p class="ql-block">从水上看北岸的上下天光。</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后湖的西北角。是杏花春馆景区。</p> <p class="ql-block">杏花春馆</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后湖西北隅的一处园中园,初为菜圃,后也总称春雨轩。建自清康熙后叶,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成四十景图时矮屋疏篱,环植文杏,前辟小圃,一派村野景象。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本景中前部有较大改建,并添建春雨轩殿、碉壑余清宫门和南山得树亭等。</p> <p class="ql-block">杏花春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杏花春馆继续向西面走就到了万方安和</p> <p class="ql-block">万方安和</p><p class="ql-block">建于雍正初年,是园中独具特色的景点,也是清帝的重要寝宫之一。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冬暖夏凉之妙,四时皆宜择优居住,雍正特喜在此园居。本景四面岗阜起伏环抱,镜湖倒影,景界开阔明净。主体建筑万字房矗立在碧波如镜的水池中,是一座三十三间(每间皆为4.48米见方),成佛号“근”字形的大型殿堂,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各间的面阔、进深均等。随朝向、阴阳与季节之不同,各区域室内的温差也随之变化,可以根据季节的交替随意选择适宜的房间居住。</p> <p class="ql-block">万方安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方方安和</p> <p class="ql-block">万方安和的湖南岸左拐向东走。</p> <p class="ql-block">万方安和的湖南面左拐向东走,看到这座桥就到了坦坦荡荡。</p> <p class="ql-block">坦坦荡荡</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自康熙后叶,是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园林布局与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玉泉鱼跃”颇为相似,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是帝饲喂与观赏金鱼佳处,俗称“金鱼池”。坦坦荡荡遗址于2004年经清理它掘,发现原古建基址,特别是金鱼池四岸条石、众多环状叠石和藏鱼深潭仍颇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碧澜桥</p> <p class="ql-block">坦坦荡荡遗址</p> <p class="ql-block">坦坦荡荡在后湖西岸</p> <p class="ql-block">坦坦荡荡景区东面就是后湖西岸了。此景南面是茹古涵今景区。</p> <p class="ql-block">茹古涵今</p><p class="ql-block">建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位于后湖西岸,亦总称韶景轩。是清帝与臣僚们谈古论今,附庸风雅的所在。主要建筑有茹古涵今、韶景轩、茂育斋、竹香斋等。</p> <p class="ql-block">茹古涵今景区南侧的桥。桥南面是长春仙馆景区。</p> <p class="ql-block">茹古涵今的东面就到了棕亭桥,这里是后湖景区的西南角。</p> <p class="ql-block">在棕亭桥上看后湖北岸。</p> <p class="ql-block">后湖一圈都是桥梁相连与景湖相映。</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后湖的东南角,后湖的南岸是九州清晏景区。</p> <p class="ql-block">后湖九州景区适宜图</p> <p class="ql-block">九洲清晏</p><p class="ql-block">九洲清晏位于圆明园后湖景区南岛上,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景点之一是帝后寝宫区。本景中路前后三殿依次为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和九洲清晏殿。前殿悬康熙御书“圆明园”匾,中殿“奉三无私”,是帝新正家宴宗亲之处。后殿挂雅正御书“九洲清晏”匾为帝寝宫。东路为后妃寝院“天地一家春”。西路于道光十一年改建成五间三卷大寝宫一一慎德堂。慎德堂前院内种有牡丹、芍药等,道光帝很喜欢居住在此。再西为清晖阁,内悬乾隆初年绘制的巨幅圆明园全景图,俗称“大观图”。雍正、道光二帝皆病逝于此,嘉庆、咸丰二帝则出生于此。</p><p class="ql-block">1929年,在原奉三无私殿遗址修建一座“三一八”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九州清晏遗址</p> <p class="ql-block">九州清晏东面是缕月开云景区</p> <p class="ql-block">九州清晏西南角过南大桥就是前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前湖景区</p> <p class="ql-block">沿前湖走一圈到湖东北角,过如意桥就是缕月开云景区。</p> <p class="ql-block">如意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间单式平桥。桥栏为木质透雕有番草抱4花纹,桥墩用白色边的灰色石材砌成。并在两侧桥墩上镶如意形纹,故此得名。该桥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经考古发掘遗址后</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完威保护修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九州清晏景区的东面是镂月开云,南面是前湖,西面是茹古涵今。</p> <p class="ql-block">九州景区东面是镂月开云景区。</p><p class="ql-block">镂月开云原称牡丹亭,位于九州景区后东南角,九洲清晏之东,天然图画之南。修于乾隆九年(公元744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当年曾一起在这里赏牡丹因而这里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牡丹台改名“纪恩堂”以纪念康熙六十一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镂月开云的主体建筑为纪恩堂,殿以楠木为材,上覆金碧二色琉璃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朵名葩。乾隆即位后改称“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又亲题“纪恩堂”匾额院内植各色牡丹数百株。</p> <p class="ql-block">这里种植许多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南湖景区往东南是洞天深处、和勤政亲贤景区,是圆明园景区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过这座桥向东南面是洞天深处景区,也就到了圆明园西区的南墙。</p><p class="ql-block">靠南墙依次有洞天深处、勤政亲贤、正大光明、长春仙馆、山高水长、藻园门。</p> <p class="ql-block">洞天深处</p><p class="ql-block">洞天深处雍正帝为了更好地让子读书,并联系彼此感情,特在故宫乾清门左侧建立了“尚书房”(道光后称“上书房”),园居时也不放松对子的教育,因此在圆明园也设有上书房。圆明园宫门区东南隅福园门内的洞天深处,是一处以子书房和住所为主体的建筑风景群,其主体是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清帝驻晔圆明园时,子们就在此处起居读书。并正式规定子、孙六岁(虚岁)即入“上书房”读书(乾隆帝少年时也在此读过书)。清代子读书,由帝钦点授课师傅。每天清晨卯时(5点)就要开始学习。先学习满文、蒙文,然后习汉书,直到未正二刻(下午2点30分)才放学,吃过饭之后,还要练习骑射。不论寒暑从不间断,一年只放5天假,即元旦、端午、中秋、万寿(帝寿辰)和自己生日。帝、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子和师傅互相行礼时,双方用长揖代替跪拜。上书房规矩极严,子读书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许揺扇子;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功课。</p> <p class="ql-block">洞天深处遗址。</p> <p class="ql-block">洞天深处西侧是勤政亲贤景区</p><p class="ql-block">建于雍正三年(1725),西与正大光明殿毗连,为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养心殿。本景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风景群,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2.5万平方米。东北西三面山环水绕,环境优美;加之各个院落里又布置着奇石,种植着名贵的花卉,清帝在此居住办公,异常惬意。</p> <p class="ql-block">勤政亲贤遗址</p> <p class="ql-block">勤政亲贤的西侧正大光明景区。</p><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建成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实即御园圆明园的前朝所在,包括大宫门、出入贤良门、正大光明殿及各部院衙门的值房等。其中的正大光明殿为宫门内七间大殿,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此殿为御园正衙,是举行朝会与重大庆典之所,功能类似大内太和殿、保和殿。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p> <p class="ql-block">正大光明遗址。西侧是长春仙馆景区。</p> <p class="ql-block">长春仙馆</p><p class="ql-block">长春仙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自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起成为子弘历的赐居之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定名长春仙馆,并增饰为太后临幸圆明园行庆度节时之驻憩处所。嘉庆帝即位最初三年,被太上弘历赐居于此。道光中叶改建九洲清晏帝后寝宫区时,也曾寝居于此。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p> <p class="ql-block">长春仙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春仙馆西面就到山高水长景区。</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景区,俗称“西厂”“西苑”,其正宇山高水长楼是一座西向卷棚歇山楼九间,旧称“引见楼”。这里地势平坦,颇有塞外草原风光,是清朝历代帝宴请外藩使节及王公大臣观看游艺节目、欣赏火戏(烟花)和训练圆明园警卫部队的地方。楼前设有骑射用的斜向马道,马道上共设三个靶位,清朝帝定期要在此观看八旗比赛,表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祖先们是从马背上打的天下。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山高水长景区是举行节庆最热闹的地方,清朝帝要在这里设武帐宴,俗称“大蒙古包宴”。从正月十三日开始,直至十九日,摔跤、马术、杂技、民乐、舞灯、烟火等活动,实为家元宵烟火盛会。这种喜庆活动,乾隆时代最盛。此后几代帝都相继效尤,但至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规模远不如乾隆“盛世”了。</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圆明园遭焚,山高水长这一景区亦遭罹难。此后这一景区逐渐成为废墟。1994年,将住户全部迁出,部分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1997年绿化,成为北京市国家机关“香港回归纪念林”。</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景区,再向西走也回到藻园门。</p><p class="ql-block">到这里已经游览了圆明园景区,路线是:进1.藻园门(西门)左拐向北走,到2.月地云居,北行到3.鸿慈永祜,继续北行到4.紫碧山房,是圆明园的西北角,右拐向东走到5.汇芳书院,向南走过桥,再右拐去6.日天琳宇景区。向东走到7.濂溪乐处,稍微向南走到8.武陵春色景区,再向东到9.淡泊宁静景区。再向南走,到10.映水兰香,南行到11.坐石临流,继续南行到12.曲园风荷,然后右转向西行,到北湖沿岸景点。北湖东岸13.天然图画,北行到14.碧桐书院,向西到15.慈云普护,向西16.上下天光,向西17.杏花春馆,继续向西18.万方安和。掉头向东到19.坦坦荡荡,向南走到20.茹古涵今,转向东后湖南岸21.九州清晏,向东22.缕月开云。向东南走23.洞天深处,圆明园东南角,向西24.勤政亲贤,向西25.光明正大,继续向西26.长春仙馆,向西到27.山高水长西,西西回到藻园门。路线基本都是成S型,共游览景点27个尽可能不错过重要的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