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主线引领,回归本真,一起向未来!——记首师滨中物理组线上教研活动总结

hanny

<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美好的校园生活,随后老师学生相爱相杀于线上江湖。已然四周,春天的脚步没有停歇,首师滨中物理组也没有停止教研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疫情伊始,物理组针对线上教学计划及时作出有效的调整。八年级学生由原来在校进行探究实验,转变为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家庭实验探究,并录制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九年级利用平板进行信息化教学,教师及时推送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状态得以反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月22日,物理组组织了第一次线上教研活动,进行大单元备课的同时分享自己的线上教学经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与此同时举行线上教学第一次听评课活动,由王建伟老师执教《液体的压强》。</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以蛟龙号潜水器引入本节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学生的使命感,虽然处在云端,但王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学生也被课堂所吸引,注意力集中,师生互动恰到好处。同时王老师布置了实践性作业,学生居家实验,并迁移到课堂中来,展现出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成。并很好的贯穿了大单元任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p> <p class="ql-block">  针对王老师的课堂,听课教师认真记录,课后及时点评。</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物理组组织了第二次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如何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检验了教学成果,总结了教学经验,分享线上高效课堂的构建之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进行了线上教学第二次听评课活动,由韩振誉老师执教《大气压强》。</p> <p class="ql-block">  韩老师注重实验教学,以学生的精彩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身边的大气压强,并自制气压计来分析气压与海拔的关系,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最后,又一次展示学生们的精彩实验视频,请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大气压强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落实了大单元教学,将前后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物理组的老师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课,评课主要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建芳:王老师以项目化学习为主线,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前面的学习需要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指出数据生活化,从而更好的认识大气压。同时指出物理不但要有物理味,还要注重物理学史的渗透,文化一点,而不是单独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毕婷婷:以实验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压锅的视频更好地展现出限压阀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时华夏:这节课重难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托里拆利实验是难点但不是重点,就是通过视频,学生有宏观的认识。同时,时老师提出需要将物理量的大小(大气压)生活化,不应与生活脱节,学生将会有更清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赵玺娟:赵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问题,有时不知从何答起,指出上课时抛出去的问题太突然,可以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梯度,将难点进行过渡,学生更好理解和描述。</p><p class="ql-block"> 王建伟: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家的实验视频多种多样,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素材,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指出教师应具有示范性,先要给学生演示,再通过学生分析,有助于学生物理语言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张乔:对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讲解,都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老师评价能力的体现。需要继续将视频做好,同时指出需要更好地把控上课时间,减少对无用问题的提问,将问题细化,指向性更明确一些。</p> <p class="ql-block">  4月7日,物理组组织第三次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开展线上“课堂观察”,听课教师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三个维度展开,每人有特定的观察任务,记录课堂上发生的细节。随后进行线上教学第三次听评课活动,由张乔老师执教《浮力》,毕婷婷老师执教《十五、十六章复习课第一课时》,并邀请滨城区教研员康辉老师沉浸式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张乔老师的课堂关注学生自主实验的展示和评价,每个环节都从学生自主实验说起,学生体验度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较好。</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利用钉钉会议模式授课,将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资源利用三个界面同时展示,尽可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利用窗口放大功能,个别展示学生课堂生成作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p> <p class="ql-block">  毕婷婷老师利用钉钉直播的课堂模式授课,通过语音同时与多名学生进行互动,并板书圈画重点,尽最大可能的复原线下课堂模式,提高教师的示范功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复习效率。</p><p class="ql-block"> 毕老师思维导图的设计令听课教师耳目一新,简单的文字和曲直线条将本节知识脉络梳理清晰,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知识点和考点!</p> <p class="ql-block">  课后,各位听课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观察进行了基于数据的评课。</p><p class="ql-block"> 时华夏:这种“课堂观察”的听课模式针对性强了,比如我关注到的课堂生成问题就有两个,一个学生提出的“飞机的升力与浮力的区别?”第二个是巩固强化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的应用和受力分析技能的培训养,凸显了人类对物理学从表象认识到科学本质总结的过程,很有物理味。</p><p class="ql-block"> 韩振誉:在教学设计与时间安排上,张乔老师课前针对三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很好,但在授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第一个任务浮力的认识,用时10分钟;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用时6分钟;浮力产生的原因,用时15分钟;这样最后一个问题,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略显仓促,实验视频和习题的介入并不能完成学生对“深度”这一因素的排除。从教学机制上分析,张乔老师是优秀的,如在遇到流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这一生成问题时,张乔老师及时利用下课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深度”因素的排除利用小组讨论方法进行互助解决,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王建伟:观察学生(1)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有集体回答和单独回答两种。两节课中都能看出学生回答问题还是比较积极的,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的环节,其中第一节有八次学生单独回答问题时间,第二节课有5次,每次大约在一分钟左右;(2)课前准备情况,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实验和对基本知识、问题的梳理;(3)达成度情况,张乔老师对浮力的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两个问题的完成度较好,第三个问题完成度有待调整,但是学生实验中用到了自制弹簧测力计,可见学生物理学科素养较好。</p><p class="ql-block"> 毕老师使用直播课堂,前期学生参与较多,多为集体参与,后期跟踪训练学生反应层次不齐,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多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赵玺娟:对于毕老师的思维导图建立我的意见是课前抛出,让学生来构建,教师选出优秀的作品,课上一起点评、加减、理顺,最后成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一起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图,当然这需要教师有足够多的课前预设和足够强大的课堂调控能力。</p> <p class="ql-block">  康辉老师对首师滨中物理组的教研活动形式进行了肯定,同时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关于浮力,设计思路完全正确,但是顺序可以适当调整,从感受入手,让学生表达感受,得出浮力的概念;从感受入手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从感受入手讨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浮力的学习过程,再有此进入二力平衡的分析,由感性到理性,有现象到本质,已完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康老师还指出,初三的复习一定要以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难度不能盲目提高,也不能没有层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达成度要好高,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完成复习计划。第一课时的复习重在体系的建立,以电荷的转移为核心概念,展开复习,重在突出“电路”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电荷的瞬间转移,持续转移,电荷移动的路径(从简单到复杂,甚至串联入电压、电阻知识,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涵盖其中),整个章节的脉络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复习就不会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教研过程中八年级物理组确定了以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展开线上教学。利用学生居家的便利,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创新实验,<span style="font-size:18px;">更好的展开大单元教学。</span>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在动手过程中让学生们理解知识,在实践中发展学生能力。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p> <p class="ql-block">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p> <p class="ql-block">大气压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浮力产生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p> <p class="ql-block">  赵玺娟老师为学生在周末进行的自助主创新实验编辑的短视频系列一、二,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学生评价,关注学科素养发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从线下到线上,一直与时间赛跑。它虽阻隔了你我的距离,却阻挡不了我们内心的炽热。我们以大单元教学为抓手,以主线引领为方向,努力落实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真,做好自己,培育他人,一起向未来!!!</p>

学生

课堂

老师

浮力

教学

实验

物理组

教研

线上

张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