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印迹

尧野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小时候我家有一台缝纫机,俄国造,是那座式手摇的,苏联早期电影中曾出现过,现已很少见。童年的衣服都是母亲用手摇缝纫机一点一点制成的,那吋不叫缝纫机,叫《马神》。小时侯不解其意,因为大杂院中还有一个手动出水的压井叫《马神井》,后来学俄语才知道,《马神》是俄语机器、机械的意思。另外还有很多莫明其妙的词句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拉吉》(连身裙)、《畏得罗》(椎型水捅)、《戈兰》(自来水开关)均源自俄语已司空见惯,从未追究其来源。</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哈尔滨人生活中食品类的俄语称呼居多,当今人们只把大面包称作《大列巴》,其实俄语中《列巴》就是面包的意思。甜的叫《甜列巴》,小时还吃过如手镯般中间带孔的小面包叫《列巴圈》,两头尖中间有一裂缝的面包又叫《赛克》。</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俄罗斯传统菜蕃茄汤已融入哈尔滨菜系中。这种牛肉、蕃茄、包菜、辣椒、马铃薯、洋葱加胡椒、酸奶、柠檬炖煮的红菜汤俄语称《苏泊》俗名《苏泊汤》成了哈尔滨人的最爱。</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里道斯》蒜味红肠、面包发酵的饮料《格瓦斯》加上《大列巴》和一瓶地道的《沃特卡》已成了哈尔滨人夏日太阳岛野餐的4件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小时侯还吃过一种浆果,类似于草莓但是树上长的叫《马林果》,另外葵花籽当时叫《谢未籽》也叫《毛嗑》。</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哈尔滨开埠以来,不少地名是用俄语命名的,解放以后基本改成了中国名。但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地名还保留了俄语称呼,如《斯大林公园》《果戈里大街》《马迭尔宾馆》《老巴托烟厂》《亚布力镇》。前两地名为历史名人,后三地俄意分别为摩登、兄弟和苹果。地名中还有《巴杂市》(市场)原来在索菲亚教堂对个,现已拆除。其他还有《巴蓠子》(监狱)、《闹母》(小屋)、《瓦罐》(火车)。</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生活用品中有《嘎斯》(煤气)、《马舵罗》(机船)。人称中当官的称《戈壁旦》、当兵的称《骚达子》、苦力工人称《老伯代》。形容词《嘎嘎盖》(美好),动词《拔脚木》(走、离开、逃),口头语《捏都》(无、没有)。</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因中东铁路的开通而兴起的现代都市,在国家衰败、列强觊觎、主权沦丧的年代,文化、生活、习俗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旧的东西渐行渐远、逐渐消失,作为生活四分之三世纪老城变迁的亲历者,重觅消失的遗迹以供后人回味和追思,已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