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邑地望——天柱山

兰陵倦客

<p class="ql-block">  今峄治之内东西横列两道山峦,皆为沂蒙余脉。南列东自獐山止于文峰,北列西自马头断于平山。唯“天柱山”不与群峰为伍。南列之白山诸峰屏其前,北列之笔架诸山拱其后,四周嶙峋峭绝,平地崛起若笋,雄峙于巽方(县城东南),静若虎踞。承水河北自沧浪而来,绕其左麓而入运;动如龙盘,堪舆家断为“青龙之地”。异人称之“此山载在图经,为宇内三十二福地,杰然著名。”因而被世人誉为“峄县之望山也”。</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又名“葛峄山”,盖县所由名处也。《峄县志》载: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尚书》云:峄阳孤桐。《尔雅》语:众山联络为“绎”(绎与“峄”同)。天柱山之阳多产桐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正合所载之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 天柱山传说为共工氏所怒撞的“不周山”。东汉王充所著《论衡》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彩石以补苍天……今阴平境内金陵山有典籍记载的女娲冢、女娲祠,文峰山顶有四块“豆腐石”也传为女娲遗存。虽然我们不能妄断这个传说遗址的真伪,但从人文地理学的静态与动态关系辨析,显然有其存在的道理。1996年6月召开的“女娲文化暨峄城旅游开发研讨会”,便将此山列为考察游览的重点区域,引起了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登天柱山,周览四方,即可观县城万家楼台,又可望承水环绕如带,平田万顷,绿树炊烟,此灵山秀水更当有佛道释尼寻此以渡迷津。大佛寺、贞修庵便是“山以小者为尊”的明证。</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初建于元泰定年间。九层四十余米高的佛母塔位于寺内东北角。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所著《天柱山重修佛母塔文笔峰记》云:学佛比丘,供养诸佛,因推尊佛母,假西方之慧筏,渡中土之迷津……此塔名以佛母,则小民感而为善……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多来承水河边嬉戏,踏青寻游,采野兰于阡陌田头,供奉于佛母案前,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贞修庵,传为山下孔善人之女创建。曾任泽州知府的邑人黄图昌在《创建贞修庵记》中云:善人有女,生而夙慧……祝发为比丘尼,字曰性训。构茅庵以居,自焚修梵呗,外督农课耕,蚤夜力作,以所积赢余为诸木石瓦墁之费。阅数载,创大殿三楹奉观音大士及文殊、普贤菩萨。逾年而配殿成。又逾年而天佛阁成。又逾年而门楼墙垣,丹垩金碧,巍如焕如,居然名刹矣……明崇祯、清顺治二帝曾亲为题碑。这些珍贵文物毁于何时何人之手,已无考。如今,我等携文友相访时,贞修庵已是断垣残壁,草木森森;钟鼓二楼仅余半截塔基,二通御碑座默然于草丛。然三根抱龙柱巍然屹立,雕龙鳞爪飞扬,仿佛破柱腾空,其雕工之精美,可以想见其当年之辉煌,现已被列为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乡民见我等有兴,忙寻来当地人所绘之《贞修庵原貌图》。众皆讶然惊其壮观,扼腕叹息毁之可惜。</p> <p class="ql-block">  天柱山,山以“天柱”为名,概取“柱石中天”之意。山有佛家善地,更曾有黉学奎壁,皆文明进步祥和之象。今逢盛世,定能“柱”峄而“望”,方于“天柱”之名始无负矣。</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网络 20220413</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兰陵倦客,孙忠强,笔名孙舆行,峄城区商贸流通服务中心原主任。峄城区政协委员、区文史委特邀编辑、区老促会红色文化宣传大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峄城区作家协会重点作家、石榴文化研究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