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外联部成员作品</p> <p class="ql-block">策划部成员作品</p> <p class="ql-block">网络部成员作品</p> <p class="ql-block">文编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了解杜甫的故事,赏析他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让很多人都觉得头疼,杜甫的诗,文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可当我们耐下心来,去细细追溯一下杜甫的故事以及创作的背景,书上所说的似乎跟他的身世有了关系,再去看那些诗词,你会豁然开朗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生多苦多难的唐代诗人杜甫,{登岳阳楼}就是他的名作。细读全诗,前两联是在写景,特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将洞庭水势雄伟壮丽勾勒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好一派洞庭风光。</p><p class="ql-block"> 颈联则写了现实,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疾病缠身,老年孤独。最后尾联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展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基调是沉重的,这也十分符合杜甫后半生的诗风。杜甫的诗被人称为“诗史”,现实是什么样子,他的诗就写成什么样子。那就不得不谈一下诗的背景了。</p><p class="ql-block">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时年58岁。距离生命的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当时,风烛残年的诗人处境艰难,年老体衰,患肺病以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也许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为国效力了。于是他离开了夔州,来到岳阳,登上了他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看到了壮丽的洞庭美景,联想到自己,就有了此诗。</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杜甫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由于朝中奸臣作乱,使得他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服,一直在寻求入仕为国效力之路。但是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国力急转而下。兵荒马乱之际,杜甫</p><p class="ql-block">“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彻底破灭。尽管他有过短暂的仕途,可又有何用呢?漂泊了一生,自己也未能实现梦想。如此一生,令人怎能不悲伤?</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面对自己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并有壮观的美景。让人以为这首诗的感情是十分积极的,愉悦的,励志的。后两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情感却急转而下,让人措不及防。自己何时才能卫国戍边,现在却只能倚着窗子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 他在伤,他在悲戚,自己老年的孤独,望景生情,几乎每个诗人皆会如此。他在忧国忧民,心怀天下,面对着如此的美景,他想到了国家。当今国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一无雄君明主,二无能臣良将,唐朝还能不能回到当初的贞观之治时期。如此的美景,应该让天下人都能欣赏得到,那是什么时候呢?等到天下太平时。杜甫恨不得自己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早早的就想登上岳阳楼,如今终于实现了。他也早早的就想为国效忠,却一生都没有实现。那又是为什么?生不逢时吧!</p><p class="ql-block"> 这怪不得别人,只怪朝廷的腐败,社会的凄惨,哪里还会来管百姓的死活!若是当今,怎会有这等悲惨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首诗,杜甫的{登楼}中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两首诗的某些地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管是在草堂里,还是在岳阳楼上,诗人又何尝不是翘首北望,望长安,望祖国。忧国之思永无止息,这是一个文人对祖国的爱,每个人都对家乡有着深沉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诗就是这样,永远是那么的深沉,粗犷,他的诗也许不是太华丽,但无处不叫人拍手叫绝。</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现在这首诗已经很明白了,带着对它的思考,重读此诗,已然豁然开朗,好一首{登岳阳楼},杜甫啊,范仲淹啊,岳阳楼啊,你的身上永远铭刻了忧天下的精神。杜甫的诗,也许晦涩难懂一点,但他的精神品格我们不都很明白吗?</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不知天下事,忧愁几时休?</p> <p class="ql-block"> 北方有佳人</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武陵春》悲情层次分析</p><p class="ql-block"> 春日和煦的阳光映得青山灼灼,一垄田的紫丁香开得烂漫,沾了露水的桃花浅笑,双溪的水到底是温柔,被微风吹过就涌起圈圈涟漪,水面上浮着一叶孤舟。溪流潺潺,竹林清秀,如画的春景,没有易安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皇帝不顾国家安危逃之夭夭,易安与丈夫共同收藏的文物被敌人掠夺,所剩无几。身体的病痛、情感的伤痛、对朝廷深深的失望、对国家存亡的忧虑,甚至想到夫君离开前未能实现的愿望和对自己的嘱托,她感到万念俱灰。一段时间的颠沛流离后,易安在金华定居,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堆叠在一起,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当邻居约她去游双溪、赏春景时,面对残酷的现实,孤苦的生活,心中尚存的希望不堪一击——易安拒绝了邻居。过往的经历飘飘若雾,萦绕在她的心头,无比沉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的盎然抵不过千丝万缕的悲情,易安于是轻声自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p><p class="ql-block"> 疾风渐渐停息,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黑色的尘土还散发着花的香气。一片凄清孤寂。词人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的劲急、花的狼藉,却出笔蕴藉,仅用“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三折,就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饱受摧残的惋惜。“日晚倦梳头”是词人对自己的细节描写:太阳早已升起,阳光普照大地,仿佛一切都孕育着勃勃焕发的希望,可自己却连梳洗打扮的心都没有了。“倦”一字极为精妙,将国破夫丧、无家可归的凄惨、悲苦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内心的疲惫、憔悴、无奈像一根银针,狠狠刺痛读者的心,引起悲伤的共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写得极其鲜明又深刻,诗人在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季节里回顾自己的过去,昔日与丈夫和平安宁的生活不再,志同道合、缠绵缱倦的爱人阴阳两隔,今非昔同的落寞用“事事休”三字概括,可这一切不知从何说起,眼泪早已扑籁而下。凄婉又动人心弦的悲情如挟着冷风的蒙蒙细雨,渗入这温暖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词的下阕,词人短暂的自我安慰后,心中又泛起深深的失落。听闻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易安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一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时兴起的喜悦之情并不强烈,更符合当时词人沉郁、悲伤的情感,也更显婉约的词风。可词人刚萌生了游春解愁的念想,还未出发,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让这悲情有了重量,有了质地,变得更加可亲可感。小舟都载不动的沉重的愁苦,一次短暂的春游又谈何化解呢?</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以婉转细腻的词风,深沉忧郁的旋律,写下了一曲哀婉欲绝的孀妇悲歌。凄婉如阴冷的风,离人的泪:</p><p class="ql-block"> 北方有佳人,</p><p class="ql-block"> 绝世而独立。</p><p class="ql-block"> 一顾倾人城,</p><p class="ql-block"> 再顾倾人国。</p><p class="ql-block">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p><p class="ql-block"> 佳人难再得。</p> <p class="ql-block">美编部成员作品</p> <p class="ql-block">播音部成员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