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的孩子们之 如何培养自立的孩子?(七)

成长中的 卫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清晨的农场</b></p> <p class="ql-block">阶层体验,已经进行到第三天。</p><p class="ql-block">孩子们暂时能够保证吃喝睡,偶尔会出现某一餐吃不上饭的情况,但努力努力又能把饭钱挣上。</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在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的吃喝,我负责,不依赖任何人,</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孩子们已经有了自立的意识,至少在我们的环境下孩子有这个意识。</p><p class="ql-block">那孩子这个意识是如何形成的?</p><p class="ql-block">说起来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方法与教育手段。</p><p class="ql-block">就是让孩子自立,让他为自己的所需去努力,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有朋友会说,我也是这样要求孩子的,为什么没有效果呢?</p><p class="ql-block">是的,为什么对孩子有同样的要求,学堂做有效果,而家长做没有效果呢?</p><p class="ql-block">因为学堂是真做,而家长是嘴巴说说而已。</p><p class="ql-block">最后的效果肯定不一样的,孩子能分得清楚真假。</p><p class="ql-block">家长只是做做样子,孩子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去自立。</p><p class="ql-block">谁愿意有舒服的日子不过,而选择找抽呢?</p><p class="ql-block">而学堂是实打实的要孩子自立,孩子清楚不自立就会挨饿,谁愿意没事让自己饿着。</p><p class="ql-block">即使,最初孩子以为学堂跟父母一样可能在做样子,但通过试探发现:根本就不是做样子,而是来真的。</p><p class="ql-block">有了这个发现,孩子还会故意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吗?</p><p class="ql-block">肯定不会的,他会尽快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继续用原来的模式来应对。</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回到原有的环境,父母的要求依然没变,那孩子又会用原来的模式来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学堂状态挺好,回家状态就会反弹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人是环境的产物,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想要孩子成为自立的人,那就真的给予孩子自立的环境。</p><p class="ql-block">而不是嘴巴说自立,行为上还是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的孩子吃完饭,要不定挣积分的目标,要不立马去干活,哪怕晚饭后也会去干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吃完晚饭干活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不是他们勤劳,喜欢干活,而是他们知道不努力就要饿肚子,就要露宿野外。</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吓唬孩子,而是我们真会这样干。</p><p class="ql-block">孩子知道自己无人依靠,只能靠自己,这样的信念越来越强时,自立的意识就会在孩子身上一点点建立起来了。</p><p class="ql-block">而家长之所以只能做做样子,或者口是心非,是觉得如果这样做,对孩子太狠,太没有爱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会放水。</p><p class="ql-block">孩子没有挣到吃饭所需的积分,而且孩子还可怜兮兮的看着您,会哭闹。</p><p class="ql-block">甚至,会有人在您耳边指责您对待孩子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您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是给他饭吃,还是依然坚持规则?</p><p class="ql-block">或者说这次能狠心不给,下次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我理解为:我们对爱跟狠心的理解有问题。</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认知里,爱一个人是让他舒服,让他心情好,不让他伤心、难过,不让他受苦。</p><p class="ql-block">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理解好像没有错,但这要看对象是谁。</p><p class="ql-block">同时,爱是分层级的。</p><p class="ql-block">粗浅的爱,就是从身体上去全心与爱护他。</p><p class="ql-block">而高级的爱,是让对方得到精神与心灵,甚至是灵魂上的提升。</p><p class="ql-block">如果是成年人,或者说只是停留在粗浅的层级的爱,那当然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是成长中的孩子,就不是仅仅去关心孩子的身体(那是母鸡都不会做得事情),更多的是帮助他成长,帮助他拥有独自生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会出现明明知道这样做孩子会难过,会痛苦,也依然选择让他去经历这些。</p><p class="ql-block">这不是狠心,而是让他体验,让他明白不努力就会有不努力的后果、痛苦。</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这个痛苦的体验,他就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个小时挣了110积分。</b></p> <p class="ql-block">记得,刚来农场时,有孩子干活就是拖拉,导致目标无法完成。</p><p class="ql-block">虽然,他在十个孩子里面年龄算比较小的。</p><p class="ql-block">但我们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会特殊对待,而是按照规则来——没饭吃。</p><p class="ql-block">而且跟孩子说:啥时候干完活,啥时候有饭吃。</p><p class="ql-block">这个孩子体验了饿肚子后,再去干活状态明显好转。</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家长,能否做到呢?</p><p class="ql-block">即使做到了,背后又是什么心念呢?</p><p class="ql-block">是带着惩罚之心,还是让孩子去承担他行为所带来的后果?</p><p class="ql-block">如果家长是惩罚之心,是不接纳孩子的状态。不接纳,才要惩罚。</p><p class="ql-block">而父母是带着让孩子承担他行为的后果的心念,那就是接纳的心。</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否接纳孩子,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p><p class="ql-block">父母不接纳孩子的行为,孩子会把关注点放在父母不接纳上面,而不会去关注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上。</p><p class="ql-block">这就导致他不会去反思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父母满意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很多父母对待孩子挺严格,也在执行规则,但总觉得孩子状态不对,但那里不对又说不上来。</p><p class="ql-block">其实,就是背后的心念不对。</p><p class="ql-block">在教育上,看起来用的方式方法一样,但心念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p class="ql-block">所以,山长一直强调“心”纯净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而“心”的纯净,靠的是修炼、磨砺,没有捷径可走,这个跟你学了多少知识,懂了多少道理无关。</p><p class="ql-block">而是心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就能做到。</p><p class="ql-block">就如接纳孩子,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懂不懂,理不理解?</p><p class="ql-block">懂呀!也理解呀!但能做到吗?</p><p class="ql-block">不一定吧!</p><p class="ql-block">真的接纳是:不论孩子如何做,做了多少理解不了行为,依然心如止水。</p><p class="ql-block">反之,就没有做到。</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知识跟境界的区别,我理解的哈!</p><p class="ql-block">所以,教育孩子说到最后就是在修行自己,修自己这颗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