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走 在 瑞 士——苏黎士和伯尔尼

沈敏丽

<h1> 前后11 天的瑞士自由行在飞行动图的缓慢移动中结束了,但游程中的各种好奇、恐惧、惊吓、赞叹会一直伴随我们六位的余生。</h1> <h1> 2016年4月20日我们踏上了飞往瑞士的航班,开始了为期11天的瑞士自由行。我们六个50后和60后,标准的准夕阳旅行团,在英语基本不会,德语、法语一头雾水,本来还想着能仰仗手机里下载好的翻译软件和谷歌地图,哪知道到了瑞士,租来的wifi彻底罢工,翻译软件离了wifi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在热心的瑞士人的帮助下,我们仅凭着有限的几个英语单词(同行的陈律师还是发挥了职称英语的考试成绩,做了全程的翻译官,并基本没出差错)过关闯将,坐火车,(瑞士火车没有检票,自主开门,自由上下)找酒店,游景点。在这个全球最纯净、最幸福的国度,开启了一段童话之旅。不仅收获了看不够的湖光山色和忆不尽的瑰丽时光,更为瑞士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h1> <h1> 下了飞机,找到去苏黎士的火车站。两眼一抹黑。嘿嘿……</h1> <h1> 拿出地图好好研究一下。</h1> <h1><p> 转过这个弯,终于来到女儿为我们预订的酒店。瑞士北部的苏黎世,早在2000年前就已形成村落,到18、19世纪,苏黎世成为瑞士主要讲德语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中心,中世纪苏黎世成为衔接北意大利和德国的交通枢纽,1847年瑞士第一条连接苏黎世和巴登铁路诞生了,这使得苏黎世纺织产业与机械产业日益发达,由此奠定了金融实业的基础,从而成为瑞士的第一大城市。 如今苏黎世是瑞士非常重要的交通、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城市。</p> 瑞士本来人口就少,全瑞士只有八百多万人口,中国的旅行团一般也不去苏黎世,所以我们游玩如入无人之境,不用排队,不用人挤人,和国内相比,我们真是太惬意了哦。这个与阿尔卑斯山近在咫尺的城市,市内满是精心修整的花园,漫步城中,整齐、洁净,随处是鲜花绿草与别致的建筑物。连绵起伏的山峦,幽静的森林,纯净的湖泊及河流,风景如画的村庄就这样每天陪伴着我们。</h1> <h1> 第二天,我们先去一个离苏黎世50公里的沙夫豪森,它是莱茵河畔一座充满魅力的古城。 清晨的苏黎世火车站。</h1> <h1> 火车上人很少。</h1> <h1> 都是近60岁的半老人了,早上起得比较早,来到小城,还只有8点,街道静悄悄的。</h1> <h1> 在小镇上要上厕所,是那种自动投币的,可是又不知道要投多少,连硬币的面值也看不出,怎么办?现学喽,对照着书中的图片辨别。</h1> <h1> 贪了点小便宜,哄堂大笑。</h1> <h1> 开心过后,向城堡进发。</h1> <h1> 米诺城堡是建于16世纪的圆形城堡,城堡所在的小山丘地形险峻,是警戒防守的最佳位置,据说14世纪时这里就已经建有监视塔了。</h1> <h1> 沿着高塔的阶梯向上走,是直径50米的屋顶广场。</h1> <h1> 要塞内部挺空的,基本就一个超级大的中庭,估计是用来存兵的。</h1> <h1> 顺着楼梯一路走到城堡顶部,可以一览整个老城。</h1> <h1> 从沙夫豪森小镇出来,不知不觉走到了施泰因小镇。</h1> <h1> 古老的施泰因小镇老城区里,完好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群。</h1> <h1> 那些古老建筑墙上的湿壁画,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们。小镇通过这种湿壁画讲述着一千年前神秘的中世纪故事。施泰因就像一座浓缩了的中世纪小城,她已经执着地将这些欧洲文化传统保留了一千年,并将继续保留下去。</h1> <h1> 湿壁画的原意是“新鲜”的意思,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据资料说:制作时先在墙上涂一层粗灰泥,再涂上一层细灰泥,然后将大型的草图描上去,再涂第三层更细的灰泥,这就是壁画的表层。湿壁画技法,是墙壁绘画的最持久的形式。</h1> <h1> 源自中世纪的壁画安静得给坐在街边喝咖啡的人群做着装点。这个被称为【 瑞士中世纪气氛最浓的城市】就这么安静且精致着。</h1> <h1> 来到莱茵河畔,静静的河面上,水缓缓流淌,河堤两岸童话般的古老小木屋点缀着......</h1> <h1> 来到码头时,刚好赶上一班渡轮准备开船,原先不准备坐船的我们,突然想到女婿给我们在网上买的瑞士通票,赶快掏出这张A4纸问船员可用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高兴地上了船,也弄不清这船开往哪儿?(瑞士通票是一张在网上打印的纸,可以在有效期内无限次乘坐瑞士境内一切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国营火车、游船、长途汽车、市内公交、还可以免费参观国内多家博物馆。)</h1> <h1> 船上的小朋友很多。</h1> <h1> 在船上正为应该在哪儿下船发愁时,只含糊地听到沙夫豪森,猛然醒悟到又回到我们早上在的地方了,到了这儿我们也就能原路返回酒店了。夜色将临,我们坐上火车、公交车回到了酒店。</h1> <h1> 在我们从沙夫豪森回苏黎士的火车上,看到了在行程上没有安排的莱恩河瀑布。美丽的景观让我们改变了第二天的行程。</h1> <h1> 第二天一早,又坐火车来到沙夫豪森,反正有通票不花钱。</h1> <h1> 成形于一万多年前的莱茵瀑布,位于瑞士北部的沙夫豪森州境内,是欧洲国际长河——莱茵河上最为壮丽的一处景观。德国大文豪歌德曾四次到访这里,并撰文赞美莱茵瀑布之绝美。而正是这个瀑布影响了船只在莱茵河上的通行,沿着莱茵河下去的船不得不先在这里把东西卸下来,沙夫豪森也就因此慢慢变成了城镇。</h1> <h1> 莱茵瀑布落差约30米,宽约200多米,河中间的两块巨石将水流分成两段,宽阔的河面、充沛的水量让莱茵河在这里一股脑倾泻而下。</h1> <h1> 人们在这里可以真正的融入自然,享受自然,这种感觉就像你在欣赏一件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千万股水流幻化成一条银白色的绸缎在面前飞泻而下,而巨大的轰鸣声似乎要淹没周围的一切,不禁让人叹服造物的鬼斧神工。</h1> <h1> 对面的劳芬城堡是莱茵瀑布的最佳观赏点。</h1> <h1> (网络图片)如果想要更进一步靠近莱茵瀑布,一定要乘船前往河中心的岩石,攀上岩石的顶部,360°欣赏瀑布全景。而我们由于语言不通,也就没做进一步的游览。</h1> <h1> (网络图片)这是劳芬城堡的俯视图。</h1> <h1> 火车也能通往城堡。</h1> <h1> 留个倩影吧</h1> <h1> 在这个景区,我们觉得最为豪爽的是人少又不买门票。换作国内,收个两三百大洋不在话下哦。</h1> <h1> 早就听说爱因斯坦学习和工作的学校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莱茵瀑布出来循着地图来到了这所享有欧洲第一理工大学美誉的学校。学校建在山上,为了免去爬山之苦,当地政府还修建了免费的登山列车。</h1> <h1>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世界大学获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学校,包括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等21位诺贝尔奖得主,她的许多毕业生成为瑞士政商学界要人。我国的周培源也在这所大学学习过。</h1> <h1> 在教室里找回学生的感觉。</h1> <h1> 从大学广场眺望苏黎世城区。</h1> <h1> 到了酒店,开始烹制超市买回的食材,做牛肉丸子。</h1> <h1> 身在瑞士,吃着中国餐。</h1> <h1> 瑞士行第二个城市,我们来到了首都伯尔尼。来瑞士前,一直错误的理解瑞士的首都不是日内瓦就是苏黎世,或者是洛桑,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们的名气比伯尔尼不知大多少倍。没有机场,地理位置也不重要,名气也不大,这就是瑞士这最不象首都的首都——伯尔尼。</h1> <h1> 我们下了火车首先来到的就是伯尔尼老城区的主街,大街的尽头立着一座带拱门的钟楼,楼顶上是个尖尖的小塔,四方的楼体墙面上各有一个大时钟,这钟楼据说曾经是伯尔尼建城初期的西城门,现存的建筑是1771年间完成的。</h1> <h1> 正点敲钟时,硕大的钟盘下面,就会有一个浑身披金的小机器人开门出来,用锤子敲打头上的钟,报出时间,同时,又有“时间老人”挥动手中琵琶,一只公鸡打鸣拍翅,一对小熊走马灯似的鱼贯而过,整个表演极为奇妙有趣。这座钟的机件是16世纪瑞士制造,至今保养得完好,运转无误。古老钟楼不仅是科技发展的象征,也是瑞士钟表工业的象征,当然也是伯尔尼的地标了。</h1> <h1> 这条大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东西走向,略带弧形,路面石砖铺就,已磨损陈旧;两旁是四层来高的古朴楼房彼此相连,偶尔楼房间会有一条小巷向两边延伸开去。楼房的顶部有向外延伸近一米的屋檐,一层面向街道的是长长的街廊,又称“骑楼”,街廊里开着各色店铺,这是欧洲最古老的街廊,十九世纪建成,为行人遮阳挡雨。</h1> <h1> 伯尔尼老城区的街道上有许多样式各异的古老喷泉,是伯尔尼的特色之一,它们是当时居民的用水来源,现在也能直接饮用。只见一个八角形的水池中间立着一个圆形石基,清水从石基上的四个水管流出,石基上是个三米来高的各式各样的彩塑,有的表现的是英雄人物,有的则是恐怖的魔怪。每一个雕塑都讲述着一个传说、一个童话,形象生动,引人入胜。</h1> <h1> 女儿做的攻略上列上了爱因斯坦故居的景点,这使我们来到这条大街找寻故居成为必须。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共居住7年(1902-1909),而1903-1905年他在伯恩大学任教,这个故居是他当年确立相对论时居住的房屋。</h1> <h1> 爱因斯坦博物馆展示了他相对论的学术资料、上课的录音带和他的成绩单等。因为不懂外文,所以只是走马观花而已。</h1> <h1> 始建于1421年的伯尔尼教堂,是数代建筑师将心血倾注在的晚期哥特式建筑物。直到1893年,大教堂才竣工。</h1> <h1> 教堂入口处壮观的《最后的审判》鎏金彩绘石雕,以及15世纪时的彩绘玻璃,都值得一看。</h1> <h1> 最壮观的要数从门口盘旋而上的344级楼梯台阶,因此伯尔尼教堂又被称为阶梯大教堂,顺着石级盘旋而上。</h1> <h1> 一边盘旋,一边拍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景。</h1> <h1> </h1> <h1> 当到达100米高的教堂顶部,可以俯瞰全城和眺望远处白雪皑皑的伯尔尼高地群峰,砖红色的静静屋顶配上碧绿湍急河水,真不愧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世界上唯一一个整座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h1> <h1> 伯尔尼在德语中是“熊”的意思,原来伯尔尼的创建者一日突发奇想,决定去城外打猎,并用猎获的第一头野兽为城市命名,而他在邻近的森林里最先猎到的是一头熊,“熊城”由此得名。而且在进入古城的大桥边,还有一座免费的熊公园。</h1> <h1> 在熊公园时,雨下得很大,也就没能掏出相机用手机拍了。雨中的伯尔尼显得更加水灵。阿勒河绕着老城区流过,勾勒出一个漂亮的马蹄铁形状。</h1> <h1> 阿勒河上有大大小小7座桥,把古城和新城巧妙的连接在了一起。</h1> <h1> 看不懂外语真是痛苦,明明在熊公园出来就可以拐小路上玫瑰园的,硬是冒着大雨绕着正路去了玫瑰园。</h1> <h1> 时令不巧,没有一枝玫瑰花,也没有太阳,上了山就沿着小路下来了 但此地一游还是要有的。</h1> <h1> 下得山来,路过这个建筑,据说是总统府。不惊鄂然。</h1><h1> 历史上,许多革命活动家都曾在伯尔尼居住过。恩格斯1848年秋曾到伯尔尼指导瑞士的工人运动。列宁从1914年9月到1916年初也曾在伯尔尼附近的齐美瓦尔德和昆塔尔逗留过,并写过不少揭露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叛徒的文章。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工作期间,业余钻研物理学,发表了他的惊世之作“相对论”。今天的伯尼尔市面繁华,汽车川流不息,但听不到刺耳的喇叭声,市区也没有工厂,不存在工业污染问题,更听不到机器的马达声和其它嘈杂的声音。在公共场所,人们谈话轻言细语,见不到大声呼叫的现象,整个城市显得十分宁静。这样的首都,我们为之羡慕。</h1>